晋剧唱腔-乱弹,晋剧和其他戏曲一样,是集歌,舞,剧一“身”的综合艺术。戏曲本体意义应具备三个基本要件:一是故事(剧情),二是歌(唱腔+音乐),三是舞(表演-表情,动作)。

晋剧音乐属板腔体。即其音乐旋律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梆),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或弱拍则以键(筏)击鼓或用手指按拍。晋剧音乐主要是指晋剧戏曲中的唱腔以及涉及的音乐包括锣鼓经谱。

晋剧唱腔可分三大类:即乱弹,腔儿(或花腔,二音子花腔)和曲子(亦称曲调)。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腔。

什么是乱弹?乱弹即唱腔,它包括有七种传统的板式唱腔(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以及七种附属板式(叫板,垛板,绕板,流板,转板,切板,影调)。在每一剧目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对以上七种基本的板式均可选择使用。而附属板式,则是按其板眼节奏又分别归属于七种传统的基本板式唱腔之内。如:垛板,影调是1/4有板无眼的节拍节奏,而归属于同节奏的二性板式唱腔之中,而其他附属板式均在不同的板式唱腔中出现。即绕板出现在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等板式中,流板不论从哪种板式转入转入后均属二性板式,“转板“凡一种板式唱腔转入另一种板式唱腔均出现转板,”切板“除四股眼以外的其他六种传统基本板式均有各自的”切板“,”叫板“是可有可无的,是一段唱腔起唱前的起唱形式。

近年来,随着现代戏的出现,又新创出了两种新式的附属板式,即”回龙“(亦叫引板),”吟板“。这两种创新板式的结构,现还未完全定型,”回龙“一般用在介板与四股眼之间,属夹板节奏。

晋剧曲牌

1 曲牌的作用和种类

曲牌是为剧情服务的,主要是起连接情感的作用。一般情况,曲牌都是出现在剧中人唱腔、唱段之间的道白和舞蹈动作之中,或是出现在场与场的幕间中,致使剧情不至因为唱腔中断而停止,反而更能渲染气氛,突出剧情,升华观众的联想,沟通观众与剧中人的思想感情。

曲牌的种类按形式分为弦乐和管乐两种曲牌;按节奏又分为四股眼、夹板、二性三大类,另外,各种不同情感的剧情气氛又以各种不同情感的曲牌去配合。这就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曲牌。目前纪录在案,并已经实际运用的弦乐曲牌近200首,管乐(唢呐、笛、萧)曲牌近100余首。尤其是近年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为适应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文艺欣赏水平后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戏曲工作者主动积极的在传统晋剧曲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创新,创作新编了不少适应时代要求的晋剧曲牌,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效果良好,深受演、奏人员及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2 充分发挥晋剧曲牌在剧情的作用

凡演一出戏,既有唱腔、过门、锣鼓,同时还必须有音乐曲牌的配合。它在一出戏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戏必有曲,无曲不成戏。一定要发挥好曲牌丰富情感、增强气氛、刻画任务的作用。所以必须遵循不同情感气氛选用不同情感节奏的曲牌原则。这就要求演奏人员,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曲牌,其次是深刻的理解剧情,理解剧中人思想感情,尔后选择适合于剧情与节奏的曲牌。第三是加强演奏技巧与伴奏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发挥曲牌在剧情中的作用,真正实现曲牌为剧情服务的目的。

晋剧锣鼓谱

晋剧中路梆子音乐中的锣鼓包括晋剧舞台上所有锣鼓谱。按照用途可分为八大类,具体介绍如下:

1 唱腔中的锣鼓
在中路梆子锣鼓中,用于各种唱腔的起唱、行腔、转承、流、绕以及收尾的锣鼓,统称为“唱腔锣鼓”。它可以在演员演唱时,通过锣鼓的引导、配合、衬托,使其在唱腔的节奏长短、力度强弱、行腔快慢、起承转合等诸方面达到高度统一,以便进一步达到深化情感,体现人物个性,渲染气氛。唱腔锣鼓按不同板式节奏又可划分为如下方面。

(1)、四股眼唱腔锣鼓
七锤子起板类:
四股眼小脆头子,四股眼小脆锤子,四股眼七锤子,四股眼七锤子带脆头子。
勾锤子、撩子类
勾锤子、四股眼上句尺字过门带撩子、四股眼下句一锤子或带撩子。

四面景:
四面景是根据特定环境和剧中人的表演程式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唱腔。有固定起法,行腔中有四个乐句,由慢到紧,即四股眼、夹板、二性、紧二性或流水,包括四个节奏,所以称为“四面景”。
起板“三变化”
在四股眼的起板中,由于演唱情绪的需要和调剂音韵,从四股眼起板过门中直接转入另一种板式(夹板)起板锣鼓的起法。主要有:带四股眼起板帽子的夹板脆头子、四股眼转夹板起板、四股眼转夹板再转二性起板等。

苦相思类
“苦相思”本是一种特殊的曲牌,为加强唱腔情感,把它加在了唱腔过门中。主要有:四股眼七锤子苦相思、四股眼锣儿苦相思、武苦相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