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孙红丽,但看孙红丽的戏却看得很多了,如《打金枝》中的唐王,《蝴蝶杯》中的江夏县,《日月图》中的白茂林,《空城计》的诸葛亮,《渭水河》中的周姬昌,《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包括《走山》中的曹福,《算粮》中的薛平贵,《杀惜》中的宋公明,《醉写》中的李太白,《斩子》中的杨延景,《芦花》中的闵德仁等,一个印象,孙红丽的演唱,不饰虚骄,没有喧闹,安然应工,不撩钹子,始终保持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韵致,尤其对中老年晋剧观众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安慰。

晋剧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现在的众多青年晋剧须生演员中,不乏其优秀传承者,但像孙红丽这样去原汁原味地挖掘,有板有眼地重现,客观地说,真正数得上来的是比较少数的。有的年轻演员着实演得不错,但所演剧目显然有限,有的年轻演员也许能唱得很醇,但也仅仅是会一些唱段或片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观众自然就对孙红丽艺术产生了丢不开、放不下、听不烦、看不厌的精神依赖,只要电视或广播里一播放孙红丽的剧目,观众就会为之振奋,只要知道孙红丽在某乡某村演出,那些孙红丽艺术的痴迷者,就会驱车几十里或徙步冒汗(顶风)追至演出地点看个没完,并经常出现万人空巷、喝彩“震天”的景况。

这里所说的晋剧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内涵的综合概念,它包括了剧本、唱词,行腔、唱法,道白、音韵,做工、技巧,娱乐、教化等诸多方面。我仔细从孙红丽的影像资料中一出一出、一段一段浏览过她选用的剧本和唱词,分析过她的行腔和唱法,研究过她的道白和音韵,观看过她的做工和技巧,包括考察过她所演剧目在观众中的娱乐、教化作用,归结为一句话,孙红丽传承的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晋剧艺术,而是流传和积淀了几百年的地地道道的晋剧传统文化。这个事实,也许有的人时下不是能看得很清楚,甚至会闻而不知、视而不见,但孙红丽无疑已为播撒晋剧传统文化,尤其是演绎晋剧丁派艺术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也就是说,事实摆在这里,其实承认不承认已无关紧要,只要孙红丽本人有演出市场和孙红丽艺术有欣赏人群,那就说明她对于推进社会文化建设来看,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而非常重要的力量。

我们还应知道,晋剧传统文化主要集中表现在戏文的教化作用和唱腔的娱乐享受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流变,恰当的对较为冗长的传统戏文进行删减,对相对缓慢的唱腔板式进行革新,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删减和革新,绝对不应该建立在污染传统晋剧文化渊源的基点之上,不妨对时下加工过的有些演出剧目和唱腔板式可以回顾、对照一下,是不是戏文原有的叙事性丢失的多了一点?唱腔板式的流畅性改进的远了一点?所以,在晋剧观众中出现很多“九斤老太”,也就不需要大惊小怪了。主要是当广大观众对有些删减和革新“叫停”的大声“疾呼”在一些编导、演员身上得不到应有重视的情况下,而孙红丽则恰恰给了最积极的回应,并且二十几年如一日,耐得住无国家大奖的“孤寂”,在保持“晋剧姓‘晋’”这一点上,得到了来自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当然,诚如戏歌《千秋梨园情》里所描述的一样,“各人自有各人的乐”,相信在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下,晋剧传统文化一定会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经过大浪淘沙,沉淀出更多受人民大众青睐和爱惜的“真金”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