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灯本名叫丁玉英。原籍清徐县新堡村,她是日伪期至文革前后在晋剧界享有较高声誉的一名旦角演员,特别在晋剧各地和清徐一带,说起小电灯,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广大戏迷观众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是“宁可跑的丢了鞋(音咳),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咳咳咳。宁可跑的吐了血,也不能误了小电灯的《三滴血》。”这充分说明了丁玉英在戏迷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丁玉英于1928年农历11月11日出生在清徐县新堡村一户丁姓农家,属龙。因这一天恰逢中华民族传统的冬至节,父母随即给她起名叫“冬开”。她出生不久,父亲就做买卖去了外地,数年杳无音信,母亲外出寻夫又一去未归,无奈之下,当时年仅七岁的冬开只好到相距七八里的交城县郑村投奔太姥姥(母亲的奶奶)。太姥姥已是年近七旬的寡居老人,毫无经济来源,仅靠缝洗浆补挣几个小钱维持生活,根本顾不了重孙女的生计。一年后,万般无奈的太姥姥将冬开卖给了太原城一寡居老人安颖祯做养女,更名为安冬开。养父是个酷爱晋剧的戏迷,即把年仅八岁的冬开送到老艺人骆驼红门下学了唱戏。从此开始了她从事一生的艺术生涯。她起初学青衣由于天赋聪颖、悟性过人,不久就学会了《走山》、《忠报国》、《双官诰》、《祭桩》等剧目,12岁即跟师父去了阳泉搭班唱戏。一年后师父骆驼红得病身亡,冬开又拜在程全虎(程玲仙之父)门下改学小旦。程师傅传授给她《回荆州》、《凤台关》、《破洪州》、《白花亭》等剧目,在阳泉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再加上她又步入豆蔻年华,出落得婷婷玉立,如花似玉。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尤其是她那双炯炯有神闪闪明亮又善于传神的大眼睛,再加上她精湛高超的演技,观众们送了她一个响亮的艺名——小电灯。

1943年,郭三货在榆次北门外承起了剧团,四处招集演员,小电灯同其它20多人参加了该团。这一时期,她多次与小三儿生合演过《洞房》、《风仪亭》、《蝴蝶杯》等剧目,同周渝生合演过《红霞关》《阴魂阵》等剧目。期间经常同台演出的还有筱桂花、刘少珍、王银柱、鹿儿红等名家。受这些名家的带动和启发,使她的演技更有显著的提高。小电灯的芳名传遍了整个榆次城。正值走红的安冬开不幸被有权有势的刘耀汉看中。于1944年的11月被强娶为妻。天性倔犟的冬开不甘受辱,誓死不从,离开榆次回到养父母身边。

1946年秋天,徐沟的张忠、安福寿等人组建“兵农”剧团,经杨茂德介绍,安冬开加入了该团。为了抹去那段不幸的婚姻造成的创伤,安冬开改名为刘玉英,对外称自己是刘少珍的女儿。兵农剧团的人员大多是票友们为了躲避兵役凑起来的班子,基础极差,人才缺乏,因此已具有一定水平的小电灯不但得当演员,还得兼任辅导员当导演。在演出中她还得缺啥顶啥,在徐沟剧团的发展史上,她做过极大贡献。
1948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丁果仙和筱吉仙等响应政府号召,尽快组织恢复剧团演出,小电灯离开徐沟到了太原复兴舞台,又拜在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筱吉仙的门下,边演戏边学戏。筱吉仙亲传给她《狸猫换太子》《五女兴唐传》等,她在太原期间主演过《狐狸缘》《梅降雪》《万花船》等剧目。在太原城留下极好声誉。这一时期常与她同台的有丁巧云、福义丑、张美琴、筱金枝、花艳君等,并多次和丁果仙、懿莲花、筱桂梅等合演过《打金枝》使她有更多机会博采众长,吸收艺术营养更进一步丰富提高了演艺技巧。

1950年初,徐沟重新组建“大众”剧团,严重缺乏旦角演员,团长张忠派人送信给小电灯,请她回来救急,小电灯顾及乡情,求得筱吉仙同意,她从太原的大班子里又回到徐沟小县份剧团,第二次给徐沟剧团救了急,这一时期她和小三儿生合演过《双巧配》,和鹿儿红合演过《杀院》等十多个剧目,使老徐沟人至今难忘。期间剧团很多同行都知道她原本姓丁,都以丁玉英称之。从此,丁玉英成了她的正式姓名。当时,徐沟县属汾阳专区管辖,为加强专区剧团阵容,经领导协调,于1950年冬天将丁玉英调入汾阳鼓锋剧团。在汾阳剧团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中,她的足迹踏遍了山西、陕西、内蒙、张家口等广大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演出过的古装戏和现代戏达200多个,塑造过众多的古代女性和现代妇女形象,唱一处红一处,走一路红一路。1957年,鼓锋剧团在太原大钟寺演出由丁玉英等主演的连台本戏《封神榜》,丁果仙、郭凤英等艺术家们看戏后对丁玉英扮演的妲己给予“集狐气、鬼气、娇气、媚气、俏气于一身的活妲己”的高度评价。总之,只要有丁玉英演的剧目,每场至少要赢得观众七八次的叫好声。

她精湛的演技、高超的水平、平稳的梆板、清脆的嗓音、做戏的认真,多年来不但赢得了剧界同行的赞誉和广大戏迷观众的青睐,也赢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丁玉英1953年加入共青团,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任鼓锋剧团团务委员,汾阳县第一届和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政协常委,山西省剧协会员和吕梁市文联委员,并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78年,吕梁地区艺校恢复传统戏教学科目,但没有旦角老师,当时任地区文化局长的王易风(1984年调离回省文化局文艺处长)特地请丁玉英去艺校任教。青衣和小旦两门科目由她独自承教,培养出一批唱做念打俱精的优秀演员队伍,为解决因十年动乱造成的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做了极大的贡献。现在活跃在吕梁各地舞台上的台柱子演员大多是她当年的学生。同时她的不凡经历也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其从艺简历被收编入《山西文学艺术人才录》一书中。

丁玉英不但在艺术生涯和政治生活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个人家庭生活也充满了欢乐和幸福。1951年,她在汾阳剧团的帮助下补办了和前夫刘耀汉的离婚手续,随即和鼓锋剧团著名鼓师冯煊组成了新的家庭,从此她如虎添翼。冯煊既是她的爱人又是她的老师,在艺术发展上给予她诸多的支持和帮助,妇唱夫随,在戏剧舞台上更加得心应手。现在他们膝下共有四子一女,孙辈后代十余个,可谓儿孙满堂。家家和和睦睦,户户事业有成。其中女儿冯小平女承母业,吕梁艺校毕业后曾在鼓锋剧院担任旦角演员,现在在孝义市戏校任教。四子冯四宝子承父业学了打板,现在晋剧剧院任鼓师。三孙冯继毅省戏校毕业,也学打板,现也在省剧院工作。可真是祖传三代梨园世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