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红高粱热”再添一把火——山西省晋剧院《红高粱》专家研讨会侧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许 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所引发的“红高粱热”至今依旧热度未减。从1988年一举摘下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红高粱》,到27年后火遍荧屏的电视剧《红高粱》,原始生命力所呈现出的热情奔放令观众神往。
  作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目,晋剧《红高粱》为“红高粱热”再添一把火。该剧讲述了日军侵华期间中国乡民余占鳌、刘罗汉与民女“九儿” 婉转凄恻的爱情经历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奋起反抗、英勇悲壮的抗战故事。在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评剧院协办的“全国 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中,由山西省晋剧院报送的参演剧目《红高粱》一经上演就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晋剧《红高粱》专家研讨会上,数十位专家与 《红高粱》主创人员齐聚一堂,对该剧的艺术创新及演员表演等进行了认真评议,既把脉又开方,对该剧的进一步打磨以及接下来的展演都具有重要意义。

  定位抗战主题,弘扬民族精神

  晋剧《红高粱》主题立意十分明确,大力弘扬了中国普通民众英勇抗日的精神。与会专家认为,该剧与其他一些抗日文艺作品的创作思路不同,它难能可贵地将抗日这条线索贯穿始末。
  晋剧版《红高粱》从第一场开始就紧扣抗日主题。中国戏曲学会顾问郭汉城在书面发言中提到,这部剧作一开场就渲染出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高粱红 了,鬼子来了,家亡了,国破了”,日军入侵激化了民族矛盾,乡民们的抗日热情被有力激发,这就与有些抗战文艺作品往往只在伦理情感大戏后面缀上“光明的尾 巴”的创作思路形成分野。

  吸收原著精髓,巧妙二度创作

  在晋剧《红高粱》的二度创作中,编剧大胆重组了九儿、罗汉大哥、余占鳌的人物关系,突出了罗汉大哥的人物形象。罗汉大哥虽然也爱九儿,但是他懂 得九儿的心思,一直克制着自己的情感。麻风病人单扁郎死后九儿成了烧锅酒坊当家的,罗汉大哥一直将九儿尊为主人,诚挚勤恳地帮助她打理着烧锅酒坊上的事, 像兄长对待亲妹子一样维护和帮衬着九儿,晋剧《红高粱》塑造了一位人品高尚、受人敬重的罗汉大哥形象。
  戏剧评论家薛若琳指出,编剧龚孝雄进行了更适于舞台观众接受心理的改编。晋剧版中将单老板的死处理为是被余占鳌气死的,余占鳌把自己和九儿在高 粱地里“野合”的事情告诉了单老板,单老板本来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结果气死了,这种处理方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比处理成余占鳌为跟九儿结合进行 凶杀,更让人易于接受。

  传承民间技艺,续写新的辉煌

  晋剧《红高粱》在表现手法上,创造性地让女主角“九儿”全场展现“跷功”,“跷功”被誉为戏曲舞台上的芭蕾,演员练习踩跷十分辛苦,脚趾磨出老 茧甚至变形是常有的事。戏中画外音说:“我奶奶从小就是小脚,走起路来像风摆柳”,这为“跷功”的合理运用埋下了伏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 会顾问龚和德对演员师学丽的跷功给予了充分肯定,“戏中的跷功同九儿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使这个戏在表演技巧上独具特色。”在拜堂一场,九儿在椅子上 跟单老板拼搏的动作技巧难度极大。薛若琳指出,晋剧《红高粱》巧妙地借鉴了蒲剧《挂画》中战椅子这一传统技巧。蒲剧《挂画》表现了青春少女迎接心上人到来 的喜悦之情,晋剧《红高粱》“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借用椅子功展现了九儿对封建牢笼的反抗。
  晋剧《红高粱》在音乐方面更是吸收了祁太秧歌、伞头秧歌等多种民间音乐元素,唱腔地域特色十分明显。传承民间技艺的同时,晋剧《红高粱》还在舞 台表现上做了与时俱进的改进与创新,导演采用LED背景以及三维虚拟景象技术丰富了舞台表现。与会者认为:“作为现代戏而言,晋剧《红高粱》在观赏性方面 有许多突破,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各种电子现代科技都在剧中有所运用,一个狭小的舞台空间得以有效扩大。”伴随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戏曲艺术创作应充分发挥 舞台艺术的特点,用新的舞台手段去表达剧作的思想内容,从而续写新的辉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