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三晋大地出现了一位彪炳史册、传唱千古的历史人物。一座山、一个城市因他而得名,这就是绵山和介休;一个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因他而设立,这就是“寒食清明节”;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在绵延了2600多年的时光隧道后一直传承至今,这就是忠烈爱国的精神和孝老敬亲的美德。
古老的绵山是“寒食清明节”的起源地,如何寻找一个有效的载体,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厚重的历史尘封中涤荡凸显出来,让文化的力量体现得更加具体、更有价值,成为介休历届领导、人民群众以及省内外各界有关人士苦苦探寻的目标。然而,介休人、山西人以至众多文化界、戏剧界等等领域的人士都梦索魂牵介子推,如何把《介子推》一剧搬上舞台,艺术地再现介子推的形象,让后人世代承继他的精神,弘扬中华孝老美德,一直是戏剧界公认的一大难题。2006年底,介休市委、市政府以实际行动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经过反复研讨,综合社会各界人士建议,响亮地提出“建设文化介休”的口号,并将打造精品剧目《介子推》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历时一年有余,耗资两百余万元,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日臻成熟,即将赴省城太原进行首场汇报演出。
2007年初,介休市委、市政府抽调组织精兵强将,成立了集体创作班子。新编晋剧《介子推》以爱国孝亲为主题,立意深远,思想内容上既尊重历史记载,以历史史实为依据,而又不拘泥于历史。《介子推》剧本完稿后,邀请省戏剧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剧本进行了评审。评审会上,参审专家学者对《介子推》剧本作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原省文化厅副厅长,戏剧评论家郭士星说:“剧本合理地解决了介子推归隐的原因,由原来的因‘怨’,处理成为‘孝’,一下就把羁绊主题的症结给解决了。凸现了介子推超凡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从立意上和时代精神合拍了。”
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长立幼,立亲生为太子,逼死大公子申生,二公子重耳闻凶信,与介子推等众臣商定,决计逃往他国,日后返国兴晋。逃亡途中重耳饥困交加,命悬一线,介子推为保重耳性命,以图日后振兴晋国,毅然割股剜肉,以救重耳。后得到秦国援助,重耳返国即位,为晋文公,介子推深感欣慰,登基之日,介子推托人带给重耳一封书信,言明家有老母,已是风中残烛,报效国家时日尚长,尽孝于母日短,悄然回乡。母子见面后,介子推提出辞官孝亲,以报养育之恩。为避文公寻找,决定前往绵山。晋文公派人四处打听,得知其隐居绵山,率众前往寻找,几日找寻不见,文公找贤心切,用火焚山,以逼介子推下山。介子推母子不忍文公继续找寻,准备下山时,大火已蔓延,最终被焚绵山,晋文公追悔莫及,痛不欲生。传旨“年年今日举国禁火,缅怀子推,将绵山封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为了打造精品,介休市政府领导坐镇指挥,亲临指导,在人力、财力上大力支持。舞美、灯光、服装也聘请国内各专业领域的名家设计担任。舞美设计制作、服装、道具都按春秋时期模式设计制作,给人以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感觉。该剧于春节前进行了合成排练,并请有关专家、领导进行了观摩、审查,得到了一致好评,认为《介子推》主题明确,立意高远,剧情曲折丰富,气势恢弘,风格独具,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新编历史晋剧《介子推》将于4月8日在山西省演艺中心进行首场汇报演出。它的上演,对中宣部倡导的弘扬中华民族忠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道德水准,强化人们爱国意识,引导奉老孝亲的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王云涛 温笑一)
(摘自 《山西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