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晋剧团前身为1956年2月经协商调来盂县的寿阳城关工商联业余剧团。以此为班底成立"盂县群艺晋剧团"。成员有"懿莲花"张肖英、杜达、尹芝荃、任海仙、姜秀梅、(拉拉生)赵秀珍、(改改生)尹三等57人。上世纪50至70年代培养了4批人才:1956年刘汉银、赵明录、石春香等为第一批;1960年荣新礼、任润开、刘俊英、聂玉英、张才元等为第二批;1975年盂县一中附设文艺班第一届结业的李双爱、韩顺德、赵三林等10名充实剧团为第三批;1979年王彦青、郭玉霞、逯金萍、李秀全、许俊才、谭俊明、南海存、郭秀林等县一中文艺班结业生为第四批(1980年以这批学员为主曾组成盂县晋剧实习团,后于1985年与盂县晋剧团合并)。此4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曾经执教和传艺的教师先后有郑国华(快班的二旦子)、马兆麟、王愣福(吃瓜黑)、陈福寿、张云录(玉兰旦)、王崐、王玉萍、李印寰、赵东昌等,曾经邀请牛桂英、王爱爱、姬荣生、王宝钗、武忠、陈晋元、刘和仁等省内名家收徒拜师传授技艺,刘元彤、肖桂叶等执导排戏。多年来,剧团演出了《六月雪》、《狸猫换太子》、《刘公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出水青莲》、《猎虎计》、《大报仇》、《劈山救母》、《麻疯女》、《雁塔寺》、《白门楼》、《苟家滩》、《红桃山》、《铁弓缘》、《乾坤带》等传统戏和不少现代戏。
盂县剧团具有好多特点,择其要者有三:
一、注重创作,善于编演现代戏。他们曾经有一个好的创作班子,编演出《万紫千红》(戴沂蒙编剧,高振业、赵明录导演,段成明音乐指导,杜达主演)、《战乌龙》(马秀青、李又来、杨有贵编剧)、《革命青春》等大型现代戏。《万紫千红》一炮打响,夺回1964年山西省现代戏观摩的大奖。
二、敢于参加省地市大赛。王彦青、逯金萍、郭玉霞分别以《跑城》、《小宴》、《算粮》参加1981年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3人均获得一级青年优秀演员称号。
三、坚持自我发展,培养出尖子人才。如刘汉银、石春香、赵东昌被选调到山西省晋剧院;郭亮怀、刘双银、李克先被选调到晋中地区青年晋剧团;谭俊明进入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其中,刘汉银等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曾一度为所在院团的担纲人才而扬名内外。
提起盂县的晋剧艺人,人们不禁会首先说到"根根红"马兆麟,"牛毛红"刘汉银,其次就是"懿莲花""改改生""拉拉生"……可谓人才辈出,不乏名家,这里需着些笔墨之要者者如下:
马兆麟(1901~1982)晋剧表演艺术家,艺名根根红,山西文水人伯鱼村人。1919年入盂县瑞梨园(一称"快班"),以念,做工戏受到欢迎。至此逐渐形成了自己手,眼,身,步精致灵巧,舒展大方,髯口功准确精到,表演激情奔放极富夸张的表演风格,享誉"东四处"更及三晋大地。艺人早年与筱金枝、王玉山(水上漂)同台演戏,长期以头套须生挑梁。因能戏甚多,常在班内外传授,尤是抗战期间在"东四处"教戏有年,深受广大乡人所敬重而留寓盂县青城村(一说因娶盂县女子为妻)。解放后,携眷迁回太原,先后在太原、阳泉、张家口、北京等地,与晋剧名角丁果仙、乔国瑞、郭凤英、筱金枝、梁小云、牛桂英、王玉山(艺名"水上漂")、筱桂桃等共事多年,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博览众长,汲取了各路名家的艺术精髓,提高了自己的演艺水平。上世纪初艺人继续参加演出,他曾经主演的《清风亭》、《走雪山》、《八件衣》等,曾名噪一时,深受观众欢迎。马兆麟不但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而且特别注重戏剧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了红极太原戏曲舞台的"小果子"(本名马秋仙兆麟之侄女)、"十七生"(本名马福仙兆麟之长女)和马玉仙(兆麟之次女)三名高足以及董云仙等弟子。更加受人赞誉的是培养出了唱做俱佳,名播山陕,誉满京华的著名须生李月仙。艺人后转入太原市戏剧学校任教,其授艺严肃、严格、严谨,对艺徒不荒不废,爱惜有加,每是一戏成才,是行里行外所称道的。正如李月仙所说,她就是一出《秦琼观阵》师父从脚底下的功夫到身段技巧给扎实扎好才"出炉"的……。当今在戏剧舞台上连连夺冠。名震行内外的"梅花奖""文华奖"上海"白玉兰"获得者谢涛等20余名晋剧须生新秀乃为马派艺术第三代传人。
1952年,马兆麟被推荐参加了全国戏曲汇演,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年,近80岁高龄的马兆麟被选为省文联委员和省剧协理事。他将一生用心血熔铸和整理成的70多个剧目献给了大会。
刘汉银1937年出生在盂县南娄镇南小坪村,1954年入盂县晋剧团,习须生,因乳名牛毛故得艺名"牛毛红"曾扮演《取成都》中的诸葛亮、《大报仇》中的刘备、《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角色。 1958年调晋中晋剧团,未几调山西省晋剧院,拜丁果仙为师,得丁氏艺术真传,受其器重1959年,赴京参加全国戏曲改革调演。后得《算粮》《卖画劈门》等戏而走红。1971年曾参加现代戏《三上桃峰》晋京演出,继而又以《龙江颂》的"阿坚伯 "扬名,"合垅前竟发生突然故障""自从大坝筑成后……"等唱段至今脍炙人口。
"懿莲花"张肖英(1912~2009)山西省介休县人,自幼家贫,9岁拜师学艺,坐科青衣,其天资聪慧,悟性甚高,未几登台,数载成名。1952年入盂县群艺晋剧团,应工本行。其唱功扎实自如,表演真切细腻,每每追求内心的刻画和外形的塑造,把"人物"演得有血有肉。譬如她唱的《六月雪.打路》一折,把个蔡婆演到出神入化的地境,那悲痛,那扑辣、那愤恨,那声嘶力竭的哭喊,那涕泪不止的颜面至今在观众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因此他荣幸地被人们列为"晋剧"十姐妹"(如:牛桂英、郭凤英、程玉英、郭美英、郭玉英、赵兰英。张肖英等)。
杜达1941年生,山西寿阳人, 1956年随寿阳县工商联业余晋剧团转入"盂县群艺晋剧团"工须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县剧协副主席。其嗓音宽厚而明亮,唱腔清和而奔放,做派工正而洒脱,身段讲究而得当。是一位不可多的男须生。1964~1982年他曾经主演过剧团自编现代戏《万紫千红》《革命的青春》《战乌龙》《血泪铭》其中《万》剧(扮演男主角"李三牛)代表晋中地区参加山西省汇演,以全省第一的名次荣获一等奖。山西、内蒙、河南、陕西等省广播电台播放全剧录音。嗣后他又担纲演出历史剧《闹公堂》收到行内外的一致好评。1989年后他涉足电视剧的排演,曾在《红军东征》《百团大战》《于成龙》等电视连续剧中担任过角色。
任海仙1922年生,寿阳人,幼时当童养媳妇,后被解救遂从艺习须生,1955年入太原市晋剧团深造,有幸得晋剧大师丁果仙指点,技艺日进,1956年转盂县群艺晋剧团,应工须生,曾主演过《打金枝》《十五贯》《蝴蝶杯》《孙安动本》《刘公案》等传统剧目,在现代戏《小女婿》《李双双》《社长女儿》等戏中扮演过女一号角色,唱红了寿阳、盂县、阳泉、平定等地。1985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参加山西省剧协。多次被评为出席县"三八红旗手""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
赵秀珍1940年生,寿阳人,13岁入寿阳工商联剧团学艺,拜王堃为师,由于天资聪颖,悟性很强,三个月登台演出《夜宿花厅》《伍子胥杀府》等戏崭露头角,得艺名"改改生"。其人能戏甚多,不仅能演本行当的而且能演跨行当的,不仅能演正面的而且能演反面的,不仅能演泼辣大方的而且能演端庄文静的。她曾经在现代戏《万紫千红》《革命青春》电视剧《血泪铭》分别扮演过戏份很重的正、反面角色,受到众多的赞誉好奖励,她那洒脱大方的做派,逼真细腻的表演,生动浪漫,富有情趣的风韵无不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万紫千红》中"快嘴婆"那股朴实大方,心直口快的"劲道"被她刻画的惟妙惟肖,令观众倾倒。(就那几步农村小足妇女的"走"在东四处的戏曲演员中可以说还没有像她拿捏得好的)。在后来的演出中能文能武,也演过不少"靠架戏"。她扮演过风流倜傥的"田玉川",也演过为民请命的"况钟"她扮演过威风赫赫的翎子生"周瑜",也演过勤劳朴素的穷生"陈埙"。改改生对待事业非常敬重,大角色精益求精,小角色从不懈怠,从艺50多年曾经演过30多个大戏和几十个折子戏,都受到观众的诚服,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中以《折桂斧》的"陈埙"获得中年优秀演员二等奖。
石春香盂县北关人1956年考入盂县晋剧二团。由于其勤于学习,苦于练功,数年后扛起剧团的"老旦门"的重活儿,主演过《佘太君辞朝》《井台汲水》等戏。1958年被选调到山西省晋剧院。仍应工老旦。她孜孜本本做人。踏踏实实地演戏,她的人和戏都受到了行内外的好评。
姜秀梅1937年出生,寿阳人,幼入寿阳县工商联业余晋剧团。师从王堃学艺,1956年转入"盂县群艺晋剧团"工小生。其嗓音委婉流畅,唱念字正腔圆,扮相英俊可人,做派洒脱儒雅,多演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文生戏,曾经主演过《梁祝》《诗扇恨》等剧目,塑造过"梁山伯""肖文勤"等角色。
岳中孟大净,能戏甚多,主演过《明公断》《铡判官》《铡赵王》《包公坐监》《忠烈千秋》《大报仇》《炮烙炷》《赵氏孤儿》《打渔杀家》《刘公案》《大报国》《王莽篡位》等戏,在四十余个剧目,应工其中本行当角色。其嗓音宽厚,尺寸讲究,唱做均可,文武不挡,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演员。
王彦青1962年生,盂县人,1977年考入盂县一中文艺班学艺。1980年结业。被分配进新组建的盂县晋剧实习团,应工老生兼演须生成为剧团"梁子"演员。后拜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为师,得《徐策跑城》等戏。1982年参加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以《徐》剧获青年一级优秀演员奖。1985年"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与"盂县晋剧团"合并,其逐步成为老生行当的"头牌"演员。200年被推为盂县晋剧团剧团团长。
郭玉霞盂县人,共产党员,县政协委员。盂县一中文艺班学员,1980年结业。先后在盂县晋剧实习团、盂县晋剧团应工青衣。后被"晋剧皇后"王爱爱收为弟子得《打金枝》《金水桥》《出水青莲》《算量》《春江月》等戏,其嗓音清亮,唱腔工稳,扮相端庄,做派大方。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优秀演员调演以《算粮》一戏的"王宝钏"获青年演员一等奖。
逯金萍盂县人,共产党员,县人大代表。1977年入盂县一中文艺班,1980年结业后分别在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盂县晋剧团"应工小生。其扮相风流倜傥,做派洒脱大方。犹是拜山西省著名的"十一生"郭凤英为师之后,艰苦磨砺,得"翎子功"真传。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优秀演员调演以《小宴》的"吕布"获青年优秀演员一等奖。逯金萍会戏很多,善演"袍带生"尤以"翎子生"见长。在其演艺生涯中每以技巧取胜。
聂玉英1949年生,盂县青城人。1960年5月如"盂县晋剧培训班"学艺,习"刀马旦",曾受"马派艺术家"创始人马兆麟、老艺人"吃瓜黑"王愣福等师父的指点。1966年10月进入盂县晋剧团,凭着扎实基本功,熟到动作,"帅""派"的身段,主演过《雏凤凌空》《穆桂英挂帅》《扈三娘》等戏,1978在年晋中地区举办的现代戏调演中获"基本功表演奖"。1996年担任剧团团长,2001年与人联办民营剧团。
谢素清 1958年生,盂县东木口乡獐儿坪村人,共产党员,1981年年在县城人民广场的晋剧汇演中一出《杨八姐游春》的"宋王"打动了在场的观众和领导,遂以"好嗓子""好长相""好动作"被特地招来"盂县晋剧实习团"在众多科班出身的群体中,其硬是凭一股"韧劲"克服了动作"业余范儿",身段不规范的缺陷,又以唱功取胜,终于跻身舞台,立于中间。扛起了剧团须生行的大梁。嗣后来拜山西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闫慧贞为师,在唱腔、念白上得到了雕刻,使之成为一名唱做念打比较全面的"挑梁"人才。
李秀全(1963~2005)盂县仙人村人。1977年入盂县一中文艺班,坐科大净。1980年结业后入"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应工头套花脸。艺人嗓音宽厚,唱腔工稳,念白清楚,身段大方,曾演过《下河东》《打金枝》《凤仪亭》《见皇姑》等戏,成功地塑造"欧阳方""郭子仪""董卓""包拯"等角色。曾经荣获晋中地区晋剧调演二等奖。
郭秀玲1958年生,阳泉郊区上章召人,初在写进《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的上章召业余剧团唱小旦,师从寿阳李锦屏。曾经主演过《杨八姐游春》《游西湖》《走山》等戏,犹是《游西湖》李慧娘演得有声有色,竟然也能吐出十几口火来。1981年经人介绍入"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正式涉足艺海,改行学习青衣。在众多科班出身的群体中她不畏"环境压力"不惧"冷风热潮"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原来的演唱基础上纠正了发音吐字,规范了行腔归韵。她"打过杂""帮过灶""扫过台毯"硬是凭着农村人艰苦朴实的本分,"下黑功""使暗功"学得了剧团当时所唱的大部分青衣戏,后来又拜在晋剧皇后王爱爱名下,潜心向学,得《出水清莲》《打金枝》等戏。在剧团后来给排的《芦花》《舍饭》《卷席筒》《双罗衫》《忤逆坟》中分别扮演了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在跋涉艺海的生涯,与李秀全结为伉俪。但惜秀全英年早逝,撇下秀玲孀妇飘零。
孙彩娥山西平遥人,现在平遥县晋剧团应工青衣,与王彦青缔结伉俪后转入盂县晋剧团。彩娥其人出身素有"戏窝"之称的平遥。从小耳濡目染了晋剧艺术。许是缘于天性,彩娥十分喜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对郭兰英的演唱艺术悉心琢磨用心仿效,对郭兰英的一些晋剧唱段熟记于心,来盂县剧团后她将这些美好的元素融于自己的演唱之中,使之演唱别开生面。他的唱腔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一批同事,也在盂县打出了一片天地。在乌金杯调演荣获金奖。
阳泉市晋剧院东四处中路梆子的龙头老大,它的发展过程大体是:
1947年5月阳泉解放。晋剧艺人许志林受市委副书记任朴斋的委托,招聚葛秀枝、蔡春春、王义诚(茶叶红)、刘书让、侯德全等流散艺人和石卜嘴自乐班的荆发厚等成立"新华剧团"。翌年8月,因战事被困而流散于石家庄,由高文翰、王红计、张春明(二计黑)、杨步云(山药蛋)所成的"共和班"返回。在市委文教科领导下两班合并,并派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孔丽贞(北路梆子艺人)为指导员,成立"人民戏院"。1952年,"戏改"后曾名"大众剧团"、"新声剧团"。其间,二计黑、山药蛋、郭凤英、(十一生)冀萍、李素英、冀素梅(小果子)、高爱卿(说书红高文瀚之女)、栗彩云(疤改英)、路小桃、筱桂乔、董秀玲、杜兰香、雷啸春、刘俊美、李芝凤、刘慧芳、杨四货等一批名伶荟萃舞台,又有邱树山、郝金瑞、冯少成、李长璐、雷合电等京剧艺人加盟。在继承中路梆子"粗犷火爆"特点之同时,吸收京剧"规范、工细"之长,形成豪放、激越、刚劲、大方的艺术风格。再加丁果仙、牛桂英、冀美莲、程玲仙等经常客串于此,演出《辕门斩子》、《黄鹤楼》、《斩十王》、《忠保国》、《牧虎关》、《梅降亵》、《五岳图》、《七剑十三侠》、《嫦娥奔月》、《画中人》等传统戏和《破除迷信》、《枪毙黑母蝎》、《矿区之花》等配合形势的自编时装戏。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又演出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夺印》、《傅家营》、《焦裕禄》、《女飞行员》、《山城烽火》现代戏。其时,郭凤英、冀萍参加"赴朝访问团",冀素梅的《辕门斩子》在上海灌制成中路梆子在阳泉的第一张唱片。《枪毙黑母蝎》在省城会演获奖。于是,在业内有了"东山派"的美称。之后,由邱树山等执教,随团培养出赵有全、王银秀、吴占文、曹文茹、王秀花等一批学员。如此,剧目丰厚,流派纷呈,技艺精湛,文武不挡。再加上电器化的发展,电光取代了汽灯、"真人上天"、"真人下画"、"飞檐走壁"的机关布景压过了"一桌两椅"的切末装置。人民戏院一时轰动省城,蜚声口外,留下了"冀萍、李素英小桃、高爱卿正套胡生小果子拉二套是疤改英二计花脸张春明老生包给茶叶红后面还有杨盛兵青衣旦筱桂乔李长璐打武生二黑头雷合电刀马花旦雷啸春李芝凤的娃娃生山药蛋耍丑笑煞人郝五的鼓板打得硬拉葫芦的张仰增李玉琦电打活布景尹苏年剧务一了精张科喜行头管得好王子清外交跑得勤"这段口碑。
1966年"文革"开始,剧团一度解散,人员下放。1970年组建文工团一队,排练演出晋剧。原有的大部分人员返回,又调进赵华云、刘凤兰、贺国华、郭学友、李军胜、韩少华(十三红之子)等人演出当时被人称之为"八大样板戏"和"现代戏"《农奴戟》、《苗岭风雷》、自编剧目《碧岭红花》、《火烧八仙楼》等现代戏,元气逐步恢复。
1977年,在全国率先上演延安评剧院本《逼上梁山》(雷合电、贺席华、赵华云导演陈学勤、郭学友为主的音乐、唱腔设计)引起轰动,随之《下河东》、《白沟河》、《孙安动本》、《三滴血》、《龙匦误》等20多部传统戏陆续上演。同时自创剧本《屈斩道同》(刘中元编剧)、《深宫恨》、《喋血蕲州》(郭俊卿编剧)、《春江夜审》(王孝先编剧)、《杨门巾帼》(1-5)(郭俊卿编剧)、《反潼关》(郭俊卿整理改编)、《再教子》(李守贞编剧)等先后出炉。此时,荆翠花、荆玉玺加盟;毕业于省戏校、市艺校的吴晋山、陈润金、康元太、荆自保、孙福利、梁小兰、朱捧寿、白元喜、杨永胜等青年演员、演奏员调进;随阳泉市青年实验晋剧团合并而来的朱建华、陈美花、郭进普、刘卫平、王成元等加入;之后又有侯润娥、刘海涛、刘旭梅、张志平、张红红等从省市戏校毕业派进;胡秀兰、王玉萍、孙晓敏、程中华等随团学员趋于成熟,演员队伍更加有了新的改观。
这一时期,剧团编剧有赵华云、郭俊卿、刘中元;导演高爱卿、刘光明、王林元、苏峰景;音乐作曲苏富士、任福全、郭胜、白元喜、郭进普;文武场面郭学友、吴晋山、李贵书(均为司鼓)、陈学勤。张全贵、白元喜、宋虎成(均为胡呼);舞美设计布景制作陈孝、王书田、李臣俊;服装道具张科喜、郭顺昌、任鸿义;剧务荆自保、朱捧寿等,形成一个比较有力的艺术班子。
其间,自创剧本《深宫恨》参加了省剧本推陈出新座谈会;《喋血蕲州》参加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获六项大奖,山西日报以《争议和屈辱中的忠勇之家》为题发表评论。后获山西省首届剧本征文三等奖;《霸王与虞姬》(贺国华、曹文茹主演)被山西电视台录像;《春江夜审》省城会演;以《汉宫惊魂》、《访白袍》、《闻讯兴兵》、《探裴》、《三娘教子》、《见皇姑》等戏参加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吴占文获一级中年优秀演员奖,贺国华获二级中年优秀演员奖,朱建华获一级优秀青年演员奖,冯瑞红、陈美花、任瑞琴、张爱玲、黄春明获二级优秀青年演员奖。
1998年后,剧团着力加强剧目建设,保留观众喜闻乐见的《黄鹤楼》、《审御案》、《忠义侠》、《再教子》(李守珍编剧)等传统戏;学习引进《出水青莲》、《中国公主图兰朵》、《诗扇情》;精心打造自己独有的看家戏《牧羊圈》(1~2);力推自创剧目《荒沟纪事》(刘彤兴、张廷秀编剧)、《盂山情》(郭俊卿、王道江、文匡民编剧)、《大钟煌煌》(王伟、王道江编剧)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聘请专家排练《九江口》、《沙家浜》等经典剧目;因人制宜排练《魂断巴丘》、《伐子都》、《杀驿》等功夫戏。至2007年共积累优秀剧目30余部。其间,吴占文、陈美花、王世坚获"五个一工程优秀表演奖;郭进普、朱建华、王成元获杏花奖;刘卫平、张红红、刘海涛、候润娥、张志平获"杏花奖"、"艺术新秀杯"双项奖。梁小兰、张志平、杨春海随阳泉市访问团赴英国切斯特菲尔德士友好访问,把《三岔口》、《失子惊疯》演到大洋彼岸,受到当地观众和新闻媒体的空前赞誉。
在晋剧院(团)发展过程中还有几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如:阳泉艺校为其输送来几批如孙福利、梁小兰、朱捧寿、刘海涛、张志平等优秀人才;与阳泉市青年试验晋剧团合并吸纳了郭进普、王成元、陈美华等一把子较为成熟的演员;凝聚了王孝先、郭俊卿、王道江、苏风景、孙福利、王伟、王成元一伙编导人员。
2005年升格为阳泉市晋剧院。迄今剧院以刘卫平为院长,带着《忠义侠》、《白沟河》、《审御案》、《出水青莲》、《文龙归宋》巡回演出在晋秦冀三省。一齼《牧羊圈》成品牌,十年不衰,创下自编剧目迄今为止最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路梆子在阳泉还另有一支劲旅,即农村业余剧团和厂矿业余剧团职业剧团。这些剧团忙时参加劳动,闲时自娱自乐。譬如"山西国阳晋剧演出一团"、"阳煤三矿晋剧团"、"阳泉星阳晋剧团"、"阳泉新蕾晋剧团"、"阳泉中路梆子晋剧团"、"山西小程玉英晋剧团"、"平定东升晋剧团"、"阳煤四矿剧团"、"阳煤二矿剧团"等企业和民营剧团异军突起;农村业余剧团,班子的头人聚人有方,办团有法恰似一枝梨花在山庄田园中飘彩值得一说!还以上章召业余剧为例:有文章说"此剧团虽系业余剧团,但是班规严格,演员学戏唱戏也甚为认真吃苦。须生郭秉池为了唱好《九件衣.公堂》一场自在家中炕上端纸筋笸箩当纱帽练习"前爬后蹲",忘情时几乎蹲死襁褓中的初生女儿。大花脸郭凤桂置妻子"亡故"而不顾,拉了身穿重孝的女儿(长大成为剧团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青衣兼老旦演员)上台演戏,一出《明公断》的包公唱完才回家了理丧事。诸如此类,作为轶事,至今尚在乡里广为流传。
解放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剧团还先后请尹芝荃、李会全、李锦屏(女,寿阳人,科班出身)为师。排出《国公图》《打銮驾》《斩单童》,《五女兴唐传》(1~6)《平黄龙》等传统戏,自排了王易风的《落网》、张思聪的《柳树坪》河南传来的《三世仇》《社长女儿》《会计姑娘》以及国内引起轰动的《江姐》《夺印》等现代戏;"文革"期间社会上派性四起但剧团仍能齐心协力坚持走乡串村公演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时称的"样板戏"。1979年秋(时已恢复传统戏)剧团短时期内赶排了《杨门女将》《忠烈千秋》《游西湖》等戏。带着这些剧目逢年过节,秋罢冬闲之时无偿演出于阳泉郊区、东盂县一带,成为当地业余剧团的佼佼者。
60年来剧团坚持不懈,是因为有郭启梓、郭润月、郭尔鸿等领导者的苦苦经营。其中以郭启梓最为热心,他挨门串户搞募捐,带领演员拾生铁、捡矾石换钱为剧团朴闹下一副戏箱。斯人直至花甲,患"脑血栓"症,病瘫在外乡舞台时才含泪离开他35年为之呕心沥血的戏班子……
建国以来,此剧团经历了老少四代,出出进进约三百余人,长期坚持下来的近百人中有造诣的演员择其要者(除上文提到者之外)如:郭盛年(须生)郭曙奇(三花脸)乐师中出色者有郭田生(鼓板)郭照清(音乐唱腔设计兼铙钹)张喜明、范春贵(均为在文场四大件儿中转一圈的乐手)。
值得一提的是从剧团走出去的尖子人才郭秀玲下海入盂县晋剧团应工青衣;郭俊卿曾担任阳泉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副主任、阳泉市晋剧团党支部书记、编剧。
综上所述,东四处的业余剧团尤其是工矿职业剧团,何部分农村业余剧团,他们以先进的装备,可观的阵容,,坚持常年,活动频繁,飘香于工矿田园受到人民大众的普遍的欢迎。
值得褒扬的是跨世纪之年涌现出的"阳泉戏迷协会"大成气候。戏迷遍布四区两县,闹票、大赛等轰动山城,戏迷对抗赛冠绝三晋,甚者在"走进山西大戏台"打擂不仅一次夺得擂主。更有"网络戏迷协会"在新浪UC创出一片天地,每让网络戏迷刮目相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