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呼市钢铁街中段一条长巷中的方月英,如果没有人刻意提起,现今的80后甚或70后似乎已经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而在一些年长人的记忆中,方月英至少是那个时代他们心目中的“名人”,其知名度绝对不会逊色于如今的一些所谓明星大腕。

“打炮戏”一炮走红(小标)

息影已经多年的方月英,如今深居简出,说话亦较为吃力。因此关于他的诸多过往,只能凭借熟识友人、亲戚代为介绍。

按照我区著名作家贾勋的记忆,早在半个世纪前(大约是1948年),方月英作为出科不久的晋剧坤伶,应邀作归里演出时,青城的戏迷们便沸沸扬扬、饶有兴味地谈论起她的家世、师承关系以及表演风格。与这些好事者相伴的是,当时满城飞扬的预演海报与在呼市旧城地区喝茶、聊天的茶客们的交响呼应。

彼时的方月英是一个什么情形呢?贾勋介绍说,当时方月英以青衣应工的“打炮戏”,是在呼市财神庙剧院开锣的。而所谓“打炮戏”,是梨园界的一句行话。它是指一个戏班和艺人,在进入新的演出场所后,精心安排的首演节目。

方月英的打炮戏则是在晋剧界赫赫有名的剧目《算粮登殿》。一些年长者告诉记者,当时方月英饰演的角色满台生风,精彩迭出,极具艺术魅力。观众从他吐字清爽、韵味绵长、做工稳健、雍容大方中感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师出名门,大家风范(小标)

对于方月英的师承关系,专门有书进行介绍。《晋剧百年史话》一书中说,方月英的师尊为高文翰(艺名说书红),是晋剧界十分推崇的杰出人物。

贾勋说,这位文翰公,不仅在晋剧艺术的传承与改革上,是一位公认的大家;而且在艺术教学方面,成就卓著,独树一帜。他一生戏路极宽,可谓文武、昆乱不挡,尤以诸多“孔明戏”称雄剧坛。还以《五雷阵》、《高平关》、《乌玉带》等戏中特有的绝技表演,倾倒了三晋及口外(包括绥西一带)的晋剧观众。

青城一些晋剧戏迷说,高文翰在声名鹊起后,广开山门,提携后人,悉心培养出“高门九英”,其中包括如今依然健在的晋剧名家程玉英和住在内蒙古年逾古稀的方月英。

作为高氏艺术传人的方月英,事实上在他九岁的时候,就与其师高文翰签约坐科。“经过七年的艰苦艺术实践,终于搭班露演,之后一举成名。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艺人社会地位的极大提高和艺术视野的空前开阔,更使其艺术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贾勋说。

不可多得的演员(小标)

在方月英的晋剧生涯中,曾获得过山西省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对于这一奖项,因何而得,因着老人年事已高,无法说清。

不过,在老人的记忆中,她最为得意的事情莫过于与晋剧大师丁果仙一同赴京演出,在长安、吉祥等大戏院里,她曾为丁老作陪,成功地献演了《打金枝》等晋剧传统名剧。

由此方月英名声日隆。此后呼市地区著名晋剧演员康翠玲曾赴京邀请方月英回呼和浩特演出,并选定《打金枝》作为内蒙古乌兰恰特落成庆典的献演剧目。方月英告诉记者,她的这次应邀表演,从艺术上说是非常成功的。

作为一名晋剧演员,方月英亦曾颠沛流离,此后她曾辗转张垣、雁北地区,先后同晋剧名净郭寿山(艺名金铃黑)等人合作数年,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最值得称道的则是,这期间方月英还曾创下连演九场、场场爆满的《算粮登殿》热现象。我区著名作家贾勋认为,这一方面标志着方氏表演艺术的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使艺术家从中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艺术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才会真正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与艺术追求。

除却张援、雁北地区的演出外,方月英还于1959年秋远足新疆,在乌鲁木齐晋剧团工作了三年多时间,1963年方月英叶落归根,调回呼市晋剧团,直至“文革”初期转业。

一些当时看过方月英演出的同行评论说,方月英在过往的演出生涯中,因其演技精湛确乎是晋剧青衣行当中一位不辱师教的优秀演员,她擅演正剧于悲剧,具有自己十分清新的艺术风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