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山西人郭兰英,成名多年,但足迹依旧遍布山西。
家乡,肯定是她割舍不下的情结,平遥,她离开过,又频频回来过。
山西,身为晋剧艺术家的她,在这个曾经学艺的地方更是留下了很多故事,她在这里采风,也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接班人。
她愿意回来,想喝喝醋,吃吃面,和老朋友聊聊天。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戏校)可谓郭老来太原,去的最多的地方之一,23日,记者走访了这所有50多年建校历史的学校。
一进大门,广场左手边的排练厅里,就传出了学生们排练戏曲的声音。来来往往的学生,在这个校园里穿梭。戏曲系主任苗洁带着记者走进学校的主楼,在三层她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郭兰英在该校排练厅里和学校老师们交流表演技巧的照片,而郭老在这所学校的脚步,就从老师们的口中一点点回忆和描述了出来。
寻访她在戏校的足迹,其实就是一场戏校老师们的集体回忆。
苗主任到办公室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帮记者打电话,“我知道齐老师那里有很多郭兰英来学校时照的照片。”于是,一个电话,在家里的齐老师匆匆赶到。
果然,她的移动硬盘里储存了大量郭兰英来学校的照片,齐老师看着这些照片跟记者感慨,“郭老师特别平易近人,那么多人要和她合影,老太太就站在那里说,‘我不动地方了,你们一个个上来照相吧,快点照吧快点照,照一次少一次,照一张少一张喽。’老太太幽默、平和,一点没有艺术家的架子。”
也正因为如此,从大合影到各种单独合照,齐老师存下了大量照片。
据老师们的回忆,郭兰英来戏校至少有三次,一次是在2010年到戏校看学生们演出的晋剧《金水桥》。她看得入神,听得仔细,因为年岁大了,她还用手放在右耳旁,以聚拢声音从而能听得更真切。演出结束后,郭老跟戏校的老师、学生握手、交流,合影更是少不了的,甚至跟乐队也来了一张合影,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第二次是在2012年,当时为了给自己的《白毛女》音配像(就是用郭兰英演唱的原音,让演员再表演一遍),郭兰英又来了,5月份,在戏校的排练厅里,一待就是一个多星期。选了十多个学戏的学生,训练、排练、挑选,而那时的郭兰英也亲自上阵示范。这段回忆,记者也从戏校的老师口中得到了他们的感悟,同作为艺术工作者,郭兰英在排练厅里的亲身示范,让他们觉得要想唱歌剧出彩,还是必须有戏曲的底子。
此外,齐老师还回忆说,郭兰英还来学校为她的一个戏挑选过饰演一位妈妈角色的演员,“我们很多老师都去了,我还给郭老唱了一段,她说我唱得很不错。和郭老一起聊天、吃饭,一起讨论表演。”
其实,关于郭兰英在戏校或者是在山西的印迹,还有很多人记得,原戏校办公室主任兼华夏之声艺术团团长白向杰说,在他的印象中,2003年打造《唱享山西》这台晚会时,还邀请郭兰英来唱最后一首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之后他陪着郭老去左权、孝义采风。在左权,当地七八个原生态歌手、老艺人给郭兰英唱了他们拿手的民歌,“当时郭老特别高兴,说他们唱得真地道,味道浓厚。民间艺术就得取自民间。左权待了一天,又去了孝义,看皮影戏。老人精神特别好,对什么都感兴趣,像个年轻人。”白向杰还记得郭老喜欢吃山西饭,尤其是面和醋吃不够。“她还跟我开玩笑说,如果以后有条件,在太原买个房子,这样就能吃吃老家饭,还能会会老朋友。”
虽然少小离家,但终究,落叶愿归根,从别人的口中,我们能看到郭兰英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本报记者 张洁
平遥县香乐村村民
郭兰英幼时玩具是砖块瓦片
平遥人对家乡能有郭兰英这么一位出名的老乡,那是相当得意的。单从当地编辑出版的各种书籍中,只要提及平遥名人,绝不会落下对郭兰英浓墨重彩的介绍。由平遥县政府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1999年版《平遥县志》,就在“闻人录”中用将近整版的篇幅对她做了记录,文中介绍:“郭兰英,女,1929年生,乳名心爱,香乐村人。著名歌唱家。出身贫寒农家,从小喜爱晋剧……”
香乐村是郭兰英的出生地,她外出学艺之前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这也是她和平遥联系最紧密的一段日子。出平遥古城,沿省道汾屯线过汾河,一路向西行驶约20多公里,平遥县和汾阳市的交界处,便是平遥县香乐乡香乐村,汾屯线线东西走向穿村而过,郭兰英家位于村西路南的一条小巷。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郭兰英和父母、兄长的旧居有根巷6号。这是一所坐北朝南,青砖灰瓦的清代小院。院子至今基本完好地保留着正房5间,东西各3间的清代旧屋,围墙和街门楼早已坍塌,站在街道上就可以看到院子的整个面貌。村民介绍,郭兰英有好几位兄长,但除了最小的哥哥留在香乐村,其余的都早已不在村里居住。留在本村的哥哥已经去世,这所院子也于早年间就被转卖给了外姓人家。
有根巷口紧邻汾屯公路居住的张名天,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经83岁,由于前年的一场大病,老人行动不是十分方便,说话的时候喘息声很大。但提起郭兰英,他却记忆深刻。老人介绍,自己和郭兰英年龄相仿又是街坊,所以常在一起玩耍。那时大家都没钱上学堂,也没有玩具,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主要是用砖块瓦片玩一种叫做“打瓦”的游戏。那时村里有戏班,每有演出的时候,孩子们肯定会去凑热闹,这时大家就发现郭兰英的嗓子特别好。后来郭兰英被送去外村做了童养媳,但后来不知何故又回到了村里,大约10岁左右的时候,因为嗓子好,郭兰英被戏班相中,进戏班学戏,然后随戏班到外面演出,解放前已经在太原、晋中一带小有名气。
再见郭兰英时,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郭兰英回乡暂住,当时正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生活很窘迫,自己还记着给郭兰英搞高粱面吃。张名天仅比郭兰英小两岁,他和一些朋友发现郭兰英回乡后心情不太好,便经常一起去和她聊天,郭兰英这次回乡小住时间不长,大约半个月就离开了。
村民们记忆中,郭兰英回乡的次数并不多,一次是1993年春节期间,郭兰英到山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工地上慰问演出时,她还专程抽时间回乡。再就是前两年,已80高龄的她回乡为父母的墓地立碑,都是短暂的停留。
张名天说,村中也就像自己这么大年纪的人,才和郭兰英有过相处和交集,但这么大年纪的人已经在村中越来越少了。
王超俊
评论
无可替代郭兰英!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每每在山西的旅游广告上听到这旋律,一旁的老爸一定会补充一句:“郭兰英这声音啊,真是谁都模仿不了!”
模仿不了、无可替代,这或许正是郭兰英对于中国歌剧史、晋剧史的意义,也是这段旋律能飘扬55年至今生生不息的原因。在她从艺的80年里,她塑造了喜儿、小芹、胡兰子一个个经典,而艺术之外,她一次次挑战命运,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传奇。
2014年11月,郭兰英收阿宝为徒,记者有幸在北京星光影视园的后台见到85岁高龄的她,其实这已经不是我们的第一面。2008年,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建校50周年,她作为这里走出的佼佼者从广州回到太原,那次才是我们的初见。
初见的那天,她坐在礼堂里,我觉得机会难得就想去采访她一下,但被她断然拒绝,拒绝的理由大概是:不能接受某一家媒体的采访,这样对于家乡的其他媒体无法交代。那时候,虽然知道老太太的性格耿直是圈子里出了名的,但我还不太能理解这样的拒绝理由。
直到最近的这次采访,在后台里听到郭兰英与阿宝、毕福剑聊起她在特殊年代那十几年的监狱生活、聊起她对山西既亲近又畏惧的情感,才突然有些明白,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外壳来保护自己,有时候拒绝的往往是最不忍心伤害的。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没有这种个性,郭兰英也很难成为无可替代的一代传奇。《我的祖国》《南泥湾》《白毛女》《人说山西好风光》《小二黑结婚》……郭兰英的歌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几乎中国革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郭兰英的代表作品。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与她相提并论。甚至在一些历史纪录片中也会不止一次地使用郭兰英的镜头。
虽然郭兰英性格耿直,但她对艺术的苛责也是有口皆碑,记者在后台目睹85岁的她从着装、化妆各个方面对自己都是一丝不苟,只要是上台就要把最好的献给观众。
85岁的郭兰英仍然精神矍铄,85岁的郭兰英仍然从容收徒,85岁的郭兰英仍然怀有梦想——而我们有理由期待她从艺90周年甚至更长,期待她继续书写传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