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贯中晋剧团

山西省贯中晋剧团属民营剧团,组建于1996年,原名太原市贯中晋剧团,与姚氏企业剧团贯中艺术团合股经营。2000年分团后改称山西省贯中晋剧团,由张锌接管。13年来,贯中晋剧团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以老艺术家为表率,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演出遍及山西、内蒙、河北等地,备受广大观众和戏迷朋友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乔玉娟、宋春兰等一批晋剧表演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晋剧艺苑的一朵奇葩。并向各兄弟院团输送了像阎少林、阎巧丽等优秀演员。

贯中晋剧团的董事长张钦大半辈子其实喜欢篮球,是清徐县城有名的球员。上个世纪90年代还组织了一支篮球队,多次代表太原市参加过全国性的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还把国内几支女篮劲旅请到清徐打比赛,让县里的球迷们过足了球瘾。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县里的有关负责人找到张钦,请他把清徐县晋剧团办好,让乡亲们能看上戏。此时的县晋剧团正面临衰落的危机,连工资都难以发出。张钦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摊子,从此和晋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搬掉铁交椅、砸烂铁饭碗是张钦改变剧团命运的一招硬棋。对那些不精心钻研业务、艺术上不求上进的人,团里每年都要送走几个,请他们另谋高就。这看上去铁面无情,实则是为了团里的共同利益,不然,干不干都一样,最终毁了的还是大家的利益。经过这几年的摔打,贯中晋剧团成熟成长起来了。在这里,演员们练得勤,练得苦。张钦说,一方面,是思想教育,团领导关心演职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另一方面是激励机制,对刻苦练功具有出色演技的给予高工资,高报酬,使他们走一处,学一处,汲取了许多晋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华,领略到了各流派的风采。和一些省城大剧团比,贯中晋剧团少有那些国家一、二级演员,但观众认得是实力和演出水平,而不是徒有的虚名。从董事长张钦到导演、团长代占寿、李喜奎、段云贯、张宏旺、王建军到演员乔玉娟、闫少林、郭小萍、管素香、张海霞等,七八十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想,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人们发现,贯中晋剧团演出水平之高,在全省县一级剧团不多,甚至敢和省城大剧团叫板。闫少林嗓音甜润,韵味纯厚,朴素大方,闫巧丽嗓音洪亮,表演朴素大方,张晓林刻苦钻研,虚心好学……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王宝钗、刘改银等著名晋剧艺术家的高徒,拜师学艺后再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务求创新,终于练就了唱、做、念、打样样精通的才艺。并形成了行当全、阵客齐、团风严、台风正的演出团体。过去,他们有专人出去找演出台口,而这两年已不用“外交人员”了,因为很多地方都主动找上门来了。

论架势,贯中晋剧团不能和省城大剧团比,但张钦说,只要能让乡亲们高兴,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努力。有一次,省城一家大剧团到太谷演出,开价上万元,但表演却不出力,观众看着看着就骂起来,纷纷要求主办方请贯中晋剧团来演出。主办方连夜给张钦打电话,请火速救场。贯中晋剧团在第二天下午1时赶到太谷,紧急装台,3个小时后登台演出。当锣鼓声响起,演员精神抖擞出台亮相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十年来,贯中晋剧团一直活跃在汾河两岸村镇、太行、吕梁山庄,他们在风霜雨雪地滚打,大都是在乡村的土台子上演出的。他们没因刮风下雨误过一场戏,没因山庄窝铺穷拒演过一次。为演好戏,他们调整剧目,筹划演出路线,把基层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老百姓喜欢什么戏,他们就排练什么戏。哪里的老百姓要看戏,他们就主动把戏送到哪里。有些偏远山村想唱台好戏,但有的剧团嫌条件差不想去。他们闻讯后,主动送戏上门。有时演完后连夜卸台装车,马不停蹄赶到另一个村。长途跋涉,天又冷,哈出的气和流出的汗水结成冰,把髯口和水衣子都冻住了,有的演员都冻哭了,但他们赶到一地后,仍然是不顾演出疲劳和长途颠簸,开箱先装台演戏。有时等3个多小时的戏唱完时,已快凌晨两时了。回到后台,洗脸盆里的水也都冻成冰坨坨了,这时,他们才胡乱吃几口饭,扛着行李找住房。就这样,他们在农村演出了近万场戏。

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剧团,因为他们的根扎在了农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