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一票难求的晋剧,在成功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却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发展资金短缺等诸多难题……”1月29日,在山西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山西省政协委员、晋中艺校副校长刘丽玲建议,希望山西省有关部门能加大对晋剧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让非遗“晋剧”能延续、传承。
作为有着“中国戏曲摇篮”美誉之称的山西,晋剧在晋中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晋剧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学习历史、接受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要方式,丰富多彩的地方曲目展示出晋剧文化的多姿多彩,满足着人民多样而丰富的文化需求。然而,近些年来,昔日一票难求的晋剧与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已有近300年历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晋剧,如今却只能活跃在农村舞台。晋剧不仅面临着时代转型发展、文化多样多元、艺术欣赏变革变迁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人才资金短缺、设施场地简陋等前所未有的困难。
“就目前来说,从城市到乡村,晋剧只有极少部分年轻爱好者,绝大多数观众都是50岁以上的长者,晋剧受众范围日渐萎缩,只能在疲惫中踯躅前行。”刘丽玲介绍,不少第一代晋剧老艺术家相继去世,在世的老艺术家也已是八九十岁高龄。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老艺术家培养出来的弟子人数不多、传承力量弱,很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唱腔、流派、剧目等濒临失传,这对晋剧的保护和传承将带来致命性地打击。
“健在的老一辈晋剧艺术家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对晋剧传承保护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乐于把自己一生所学无私地传授奉献。《晋剧传统锣鼓通谱》是贾炳正先生不惜余力、自掏腰包、创作凝练的一部前无古人之作。”刘丽玲说,她们想用三年时间,趁贾老思路敏捷、思维清晰之时,以最快的速度抽调精干的艺术力量,成立一支专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核心小组,把《通谱》全部配上音像资料,最终编成《晋剧音乐大全》。如果成功实现,将填补晋剧音乐发展史上的空白,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因此,希望我省有关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为晋剧发展的传承和保护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记者 赵德伟)
(摘自 《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