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晋山白晋山,乳名福润,1922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北寒村。自幼家贫,五岁丧母,十三岁入阳曲县新城双义园坐科,启蒙师父门关黑,为他奠定了中路梆子功底,后拜老旦张春林为师。他嗓音清脆洪亮,兼工须生、小生。苦学一年,学得《斩子》、《下河东》、《淤泥河》、《忠义侠》等戏,岁班登台出演。十五岁,即在静乐、岚县、太原北门外一带初获声益,群众送他艺名小十三红。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班解散,他便提前出科,搭张宝魁戏班演零碎角色。不久,转搭武宝成班,挑梁主演《下河东》、《渭水河》、《坐窑》,艺事逐日长进。后入唐风剧社,辗转北京、丰镇等地,过门师父刘玉富为其起名白晋山。他又拜师李生华(夹生旦)学艺深造,为筱金梅、筱金枝、南路生等同台配戏。归来后,他住丁果仙班,一日出演《斩黄袍》,忽觉嗓音嘶哑,终致倒仓失音,久调不见复原,只好挑担卖羊头肉。

他因酷爱戏曲,于1940年重返梨园,为丁果仙跟包打杂。尔后,随狮子黑、刘文才等名家兼演配角及武行下串,留心观摩前辈技艺,博采众长,熟记在心,为他跻身中路梆子名流创造了条件。二十二岁,他一边收徒马爱兰、马金兰、阎喜玉传授所学;一边毅然弃演改学场面,钻研鼓板技艺,夜以继日苦练不缀,琴师郭鹏飞感其勤奋好学,薪传名鼓师高锡禹的鼓板底号,使他渐入演奏门径;接着,他又转承申天福、润生师傅、侯步高等名宿,苦心求学,终将中路梆子的各种锣鼓经初步掌握。

1944年,他正式担任张宝魁班鼓师,在润生师傅、张宝魁等的鼓励与指导下,在几年舞台实践中,他熟练地掌握了中路梆子常用的伴奏方法,执打了《五女兴唐》、《封神演义》、《金鞭记》、《孟丽君》、《西游记》等头绪纷繁、人物众多的连台本戏。而且还熟悉京剧、昆曲等剧中的伴奏特点,融会贯通,积累了丰富的临台经验。

建国后,他参加人民剧社,负责伴奏新编历史剧《红娘子》,大胆地进行了音乐和伴奏改革;在传统戏《算粮》一剧中,他根据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将传统的转板顺序,由【四股眼】转【夹板】,在转【二性】的模式,改为“倒插山”,即票友们常说的“海水倒流”,就是由【二性突辘子】上场,上半句唱【二性】,下半句转【夹板】,过门转【四股眼】,下句接唱【四股眼】的转板形式。由牛桂英演唱后,获1957年山西省首届戏曲会演鼓师演奏奖。他将久已不打的【花通】整理演奏,受到山西省首次文代会代表的高度评价。1955年,他出色的完成了电影戏曲舞台艺术片,《打金枝》的司鼓任务,为中路梆子事业增添了光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