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民晋剧社到涿鹿县晋剧团
贾连亮

  兴民晋剧社的建立

  兴民晋剧社建于1949年11月中旬,其前身为察哈尔省旧剧联合会第四分会。察哈尔省旧剧联合会下设四个分会,建于1945年。第一分会在张家口桥东庆丰剧场,负责人白俊英;第二分会在桥东工会堂,负责人杨胜鹏,主要演员有“九岁红力崔德旺;第三分会在张家口南营坊同德戏院,负责人赵步桥、田月楼、张万云,主要演员有牛桂英、刘俊英、刘艳琴、乔玉仙(艳莲春)、南定银、郭兰英、“彦张黑”、刘艳秋、刘胜忠(二大头)、筱桂芳、金金奎、阎翠云、“瞎公鸡”、金玉梅、“鸡毛丑”、刘彩凤;第四分会在张家口东关旧戏院,负责人李馨五、王焕章、关德禄、刘明山,主要演员有王桂兰、“十一生”(郭凤英)、郭美英、刘玉婵、赵玉芳、筱桂桃、“马武黑”、张庆云(小狮子黑)、蔡有山、尚自强、王玉山(水上漂)、魏志,喜、刘宝山、刘玉山、李荣、筱果子、马兆林、“十七生”、董云仙、董翠红、白翠云、冀美莲等。

1949年4月,第四分会由李子健包团到北平珠市口燕儿胡同三晋会馆演出。这时牛桂英、刘俊英、刘艳琴、刘艳秋、田月楼、阎翠云、杨胜鹏以及张家口西北戏校的苑西琴、米西治、米西龙,周西荣、马西榜等均进入该会。一个月后,转驻天津南市上平安戏院,这时全国即将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

牛桂英、田月楼、冀美莲、“十一生”、白翠云等思乡心切,几次要求返回山西,而张家口的一些演员,象王桂兰、筱桂挑、“马武黑”、刘玉婵、蔡有山等,则想返回张家口老家。至此,第四分会一分为二。1949年10月,中共察哈尔省委宣传部李春甫同志,召集蔡有山、李荣、李馨五等人,研究安排演出问题,建议进驻涿鹿县城。第四分会演员,除山西一部分外,再除去张家口、宣化的一部分,人已寥寥,戏装空空,只用一辆马车连人带戏装、道具一并运到涿鹿城。他们先住进西关大街义源店,男一大房,女一大房,借米为炊,借栈住宿。

1949年11月中旬,便成立起兴民晋剧社。股东有“赵麻子”(赵延福)、“刘拐子”、恒丰纸店王正礼、李荣、李馨五、蔡有山、王孝等。演员有:

米西山:男,16岁,胡子生,张家口人,学艺于张家口西北戏校。唱腔纯正,做戏大方,现为山西省晋剧院导演,60年代初曾补学于中央戏剧学院。

金玉梅:女,正工青衣,宣化人。唱腔柔美多变,以演苦戏驰名于张家口、包头、大同。主要剧目有《秦香莲》、《金水桥》、《教子》等。

苑西琴:女,正工青衣,张家口人,学艺于张家口西北戏校,后认金玉梅为师。极会掌握人物心理、性格、气质,举手投足均有戏,演《白蛇传》、《对金瓶》、《霸王别姬》驰名于张家口、呼和浩特。1982年秋病逝。

还有赵长旺(小生)、李兰英(胡子生)、李荣(二花脸)、蔡有山(武二花脸)、魏志喜(三花脸)、赵玉芳(花旦)、武文清(花脸)、黄玉廷(老生)、丁长孝(小旦)、武凯文(老旦)、任长贵(小生)、米西龙(小旦)、周西荣(三花脸)、马西榜(花脸)、周玉英(武生)、戴艳春(青衣)、李莲花(青衣)、“三麻包”(花脸)、赵西辉、苑桂祥、崔福来等;打鼓“八骡子”、“三骡子”,,大弦单国坤,铙钹冀华山,手锣“聋汉”、梆子“四小”、司作旺,大锣“福得子”,茶堂阎二,售票员赵世宝,检票员孙义安、陈瑞,会计杨占元,大衣箱耿全义,二衣箱高连元,三衣箱张庆祥,杂衣箱“二鸽子”,帽箱崔有。

1950年初,又有部分外地和本地演员陆续进社,有:“三毛旦”,男,名崔德才,艺名“金刚钻”,涿鹿县野场人,生于养田庄村。其父崔文,艺名“背锅生”,学艺于狼山班;其兄崔德旺,艺名“九岁红”,六岁学艺,九岁登上舞台,一举成名;二兄崔德鸿,七岁学艺、专攻青衣。三毛旦原学刀马旦,后改三花脸,演《坐楼杀惜》、《唐知县审诰命》娴熟自然。在内蒙、山西、张家口一带小有名气。

“崩头红”,男,原名范明武,胡子生,宣化前所人,人称铁嗓子。演戏认真,唱腔高亢,拿手戏有《困雪山》、《铡赵王》、《蝴蝶杯》、《金沙滩》等,文化大革命中将其下放涿鹿县供销总社当饲养员,郁闷而死。

郭美英,女,专工花旦,山西人。唱腔、韵白梆子味极浓,表演细腻入微,唱《打金枝》、《小二黑结婚》、《小女婿》轰动一时,现为山西省戏曲学校教师。

进社的还有李胜德(涿鹿上太府人,小生,艺名“一斗金”)、李胜年(涿鹿上太府人,刀马旦)、傅艳琴(刀马旦)、郭玉兰(山:西人、青衣)、奎福胜(武丑)、“屁股丑”、“玉眼黑”等。

兴民晋剧社剧场暂借西关大街路北的日升厚缸房。戏台座北向南,台高一米四,台宽十二米,台深十二米(包括后台化妆室),观众池设七百多个席位,席座均为“独龙杠”(即一块长条木板下安两根木棍),大门正对戏台,内侧为小卖部和警卫室。

开台戏在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演员讲究亮相,主要演员都要与与观众见面。共演了三出戏:第一出是《二堂献杯》,全由小孩扮演,米西治饰田云山,其妹米西龙饰胡凤莲,苑西琴饰田夫人;第二出是《打渔杀家》,蔡有山饰肖恩,魏志喜饰丁郎,戴艳春饰肖玉枝,武凯文饰先生,周西荣、赵西辉、崔福来、苑桂祥饰家丁;第三小是《女中孝》,黄玉廷饰周君汉,李兰英饰周文选,金玉梅饰刘惠英,米西治饰妙郎,任。长贵饰巾军。

票价1000元(合现在的1角),在戏已开演后,观众还可半价购票进场,几个人合买一张票,也可进入。观众可以提前包序,可以喝茶水。

第一场戏即席座爆满,出现了蔡有山、金玉梅、米西治、苑西琴唱一句叫一声好鼓一阵掌的场面。此后,演员们“白天无炊,晚间无宿”的窘困状况逐渐改变。

兴民晋剧社表演的传统剧目有:《忠报国》、《永寿庵》、《刘公案》、《战宛城》、《马武取洛阳》、《黄沙岭》、《打金枝》、《松棚会》、《天剑图》等,近40个剧目。

演员工资为分份制,又叫“分破锣”,5天一开红,蔡有山一天可得17000块。还有挣死份的,即不管全社收入多少,演一天算一天,金玉梅就是如此,一天挣5000块。当时2500块可买1斤花生米,一般演员5天能挣一个小布。

1955年4月,兴民晋剧社改称涿鹿县晋剧团,剧场迁入涿鹿城东关德泰隆缸房(当时为六十八军速成学校礼堂),与日升厚缸房相比,略觉宽敞,席座增至八百个,台口座东朝西,后改座西朝东,大门开于北侧。演员最多达65名,经济收入改为薪金制。蔡有山任团长,李馨五任秘书,郑杰任政治指导员。

  演革命戏

  兴民晋剧社建立初期,演了两个多月的旧戏。当时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和宣传婚姻法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演旧戏与革命形势很不相符。兴民晋剧社在党的政策教育下,也开始演出新戏。

1950年春节,第一张海报贴出去,上写“兴民晋剧社,正月初三至初六早晚两场《血泪仇》。”

观众并不知道这是革命现代戏,只想看看这新戏《血泪仇》是文戏还是武戏,有了解一些的,则想看看演员怎么穿蟒袍玉带。所有演员,为了演好《血泪仇》,从排练、唱腔到服装、道具,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没有枪,从公安局借,没有军装,带一个红袖章代替,总算可以演出。

《血泪仇》的导演是赵常胜,“导演”二字,也是从此出现。以前是师父教徒弟,徒弟教徒弟,怎么教怎么唱。赵常胜专工小生,小生戏他全熟悉,让他当导演,这是大伙逼他上“粱山”。不想这场戏演出去,成功啦。观众哭者甚多,打老骂者唾者不计其数。李荣扮演恶霸地主,卸装后走到街上,孩子们还用石头抛他,虽说皮肉吃苦,心里还是乐滋滋的。这出戏,影响之大,波及之远,是预先没有料到的。一连半月,机关、学校、街道、农村不断包场,整个涿鹿城出现了新戏热。戏这么好,钱不少挣,演员们欢喜得很。

有一天,一个穿灰军装、戴干部帽的观众,直接走上后台,找到了蔡有山。他自报名讳:阿兰。他已经看了两遍《血泪仇》,总觉得演员还演得不真实,动作还是程式化,他对老蔡说:“我想给你们排个戏!”大家一听,觉得来者不凡,正愁没有导演呢!蔡有山高兴地说:“一天给你50000块,你就给排吧!”阿兰说:“我只能排一个戏,我还有其他工作。我也不要钱!”10天后,海报贴了出去,字比以前大一倍,特别是戏的名称《刘胡兰》三个字和“导演阿兰”四个字,全用金粉写成,光彩耀眼,引人注目。

阿兰同志帮排《刘胡兰》,将话剧、歌剧、晋剧溶于一体,既不失山西梆子的基本特点,又克服了脸谱化、程式化的缺点,同时还不使演员感到别扭和难堪。扮演胡兰子的郭美英,过去是有名的花旦,花旦扮演刘胡兰,真有说不完的困难。阿兰同志除给她说戏外,还给她讲了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感情等方面的知识,使她一举成功,一出《刘胡兰》演下来,本是嘴笑眉笑的郭美英,一下子变得正气凛然,视死如归,感情起了本质的变化,她进入了角色。过去花旦的那种妩媚缠绵,一下子变为老成持重,爱憎分明,她开始懂得了演戏的深刻意义(http://www.xijucn.com/html/jinju/ 晋剧)。

在阿兰同志的帮助下,兴民晋剧社所有演员,从思想感情、表演作风,到舞台纪律,都起了显著变化。他们演出水平高了,作风严肃了,好多老演员一提起阿兰,很是怀念他,不知他去了哪里。赵常胜更是激动万分地说:“老阿同志教了我好多东西,我知道了什么叫‘导演’”。他自己接着又排演了《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罗汉钱》、《自由结婚》等现代戏。

新戏的演出,教育了广大农民、干部、工人、学生、妇女。一出《血泪仇》使多少受剥削的农民,起来斗倒地主恶霸;一出《小女婿》,使多少做童养媳的妇女,得到了解放;一出《刘胡兰》,使多少年青人,扛枪参加了人民军队。现在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回忆起来,还啧啧连声地说:“那会儿的戏真好,看完就想按戏文里的做!”

  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评论梆子戏,过去都是以“唱得怎么样,做派怎么样”进行褒贬。如果一个班社剧团里,有这么一两个好角,就可以叫座。不懂得戏剧是综合艺术,需运用各种手段,如烘托、渲染、效果等来完成整体艺术的塑造。

1957年5月,涿鹿晋剧团的同志们看了电影《天仙配》,很受启发,觉得完全可以把黄梅戏《天仙配》移植为晋剧。

1942年秋末,日寇加紧对活跃在桑干河畔的抗日军民进行扫荡。地处桑干河南岸的霸王庄是斗争的中心。当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武工队一起,利用地道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斗条。为了探明我方军情,日寇军官佐滕使用苦肉计,将特务打入我霸王庄抗日军民中,与本村恶霸地主崔寿臣密谋勾结,传递情报,企图将我抗日烽火一举熄灭。霸王庄军民将计就计,将鬼子和伪军诱入霸王庄,来个关门打狗,取得斗争胜利。

编剧:常大安,导演:郝金锐、武凯文,演员:佐滕——郝金锐。郝金锐,北京人,生于1922年,武生,于中国戏曲学校坐科9年,原为京剧演员,擅演猴戏,其师沈三玉。

崔寿臣——三毛旦,黑牛——蔡有山,春姐——刘仙梅,王翠——苑西琴,胖酸枣——傅艳琴,特务——张世诊,武工队长——李胜年,二虎——赵西辉,刘小五——席振德,跑堂——韩华亭,狗腿——李胜德,小天亮——武金萍。

《霸王庄》共九场。

第一场:饭馆除奸。第二场:苦肉计。第三场:挂钩。第四场:探地道。第五场:春姐被捕。第六场:审讯。第七场:砸杏核。第八场:地道战。第九场:斗争胜利。

《霸王庄》参加张家口地区现代戏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导演奖、剧本奖、演员奖。

1965年,涿鹿晋剧团还自编自演。《活财礼》(王杰执笔)、《果园新风》(常大安执笔)等现代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兴民晋剧社到涿鹿县晋剧团,30多年来,根据电影、话剧、京剧以及其他剧种改编移植了30多本戏,如《解放海南岛》、《结婚之前》、《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天仙配》、《包公与范仲华》、《八义图》、《八蜡庙》、《小雷音寺》、《五百年》、《粉妆楼》、《血染万花楼》、《国境线上的决斗》、《杨七郎打擂》、《春陵台》等。

本团的传统剧目近百本,如《斩子》、《万花船》、《困雪山》、《两郎山》、《二度梅》、《杨八姐游春》、《拜寿图》、《水窜洞》、《回荆洲》、《大明忠烈》、《狸猫换太子》、《呼家将》、《功臣怨》、《献地图》、《收姜维》、《玉虎坠》、《马武取洛阻》、《秦香莲》、《战宛城》、《四进士》、《铡赵王》、《血泪仇》、《大报仇》、《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小女婿》、《白毛女》、《蝶双飞》、《自由结婚》、《党的女儿》等。

涿鹿县晋剧团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和演出特色,在张家口地区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在教育人民,团结人民,鼓舞斗志,打击敌人诸方面,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选自《张家口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从兴民晋剧社到涿鹿县晋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