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虽然非遗日过去几天了,但余温还在。朋友圈还会有人晒图,有的晒晋剧老艺术家在青龙古镇现场传唱晋剧的图片,有的晒在省城食品街跟非遗手工艺人互动的照片……说到底,这就是非遗的魅力,让人想亲近,想去了解,想去感受,而这也是传统文化对于一方水土的滋养,想爱且爱得深沉。当然,感慨归感慨,今天想说的是,咱能不能让非遗项目常驻景区,别光是在非遗日走过场。如果说手工技艺驻扎景区有难度的话,那让晋剧在山西景区内唱响,这可以一试。

  文化“联姻”只要敢想就敢做

事情起源就是因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在非遗日举办的活动,他们一改平日里戏院唱戏的习惯,将舞台搬到了阳曲县的青龙古镇。当初有人听到这一举措时有些费解,觉得高亢的晋剧去景区演出有些“闹腾”。也有人表示赞同,因为戏曲不仅要下乡演出,更应该走到每个人的身边,去培养大众对于戏曲这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实,这文化“联姻”本就合情合理,凡事都应该尝试。

端午小长假,我去了一趟大唐芙蓉园,之前在网上看过很多攻略,大家认为园内的仿唐建筑太一般,但对里面名为《梦回大唐》的演出则是印象深刻。第一次,我抱着看演出的心态逛公园,不得不赞叹西安人的聪明,毕竟人家能把你留在园子里。园子那么大,你得玩吧,晚上看演出,你得吃饭吧,这无形中就刺激了消费。言归正传,当天晚上的演出就是一台歌舞表演,以现代艺术的手法再现了盛唐风韵,演出现场壮丽恢弘、大气磅礴,不少观众连连喝彩。

这场演出背后突出了一个主题,西安作为六朝古都,有历史优势,这算是宣传西安最好的名片。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景区和文艺作品“联姻”,是最好的宣传手段。咱山西就有现成的例子,一出《又见平遥》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起码让来过平遥的人又来了一趟,并且对晋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只要你有创意,就能尝试,景区真是一块试验田啊,让你知道文化和艺术的真正魅力,说不定也是一块试金石,让你经济效益翻番。

晋剧+景区

  山西文化创新需要“勇气”

提起山西人,都说咱朴实、内敛、恋家,但也有弱点,那就是创新不够。拿晋剧来说,艺术家们除了在剧院演出,就是下乡演出,这两个演出模式,一个是为了传承,一个是为了糊口,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剧院的人得付出莫大的艰辛。

我采访过省内某位梅花奖演员,他们最喜欢的和最发愁的就是下乡。喜欢,是因为下乡时,能看出老百姓对戏曲的爱,他们能陪着戏班子一看就一天,甚至风雨无阻;怕,是因为老百姓爱得太深沉,演员们演唱得稍有瑕疵,台下观众就会吼叫个不停,让艺术显得略为尴尬,这真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即便如此,为了让一个剧团生活下去,下乡成为他们的首选。

综上所述,我们的文化缺乏“创新”,送戏下乡固然重要,但是要再和景区联系,让晋剧作为景区的长期演出项目,那收效是不是会好点?景区人流量较大,不仅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了解晋剧、认识晋剧,更能让这项艺术深入人心。我们天天喊着没人看戏了,却没有想过把戏真正地传播出去,如此说来,景区是最好的传播场所。公益演出无可厚非,这本就是传承的一个途径,但久而久之,创排一台与景区文化相关,或者适应现代人胃口的晋剧似乎可以一举多得。再不行,来个晋剧的体验、游玩项目,观众也愿意接受。

  景区中需要渗入文化内涵

在全国各地的景区内,你有没有看到过相同的非洲手鼓?有没有见过丽江的配饰?有没有绣花包包?都一样,太不好区别了。所以,景区内应该有各自的特色,是专属于你这个景区的文化内涵。

旅游上讲究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山西的景区目前谈吃住行还有点困难,毕竟我们的景点太分散,但是实现游购娱方便啊。就拿晋剧来说,假如放在景区里,有个演出,游客是不是得等着看,而且晋字牌的文化内涵在景区内就丰富起来,再或者与晋剧相关的文化产品也可以上架么,游客们买一个回家去也是极好的。

晋剧+景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