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莲,一个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即已成名的青年晋剧表演艺术家,现虽淡出舞台做了导演工作,并在导演岗位上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她的表演艺术留给观众的印象要远比知道她的导演成绩深得多。那么,杨爱莲的表演艺术何以让观众迷恋不舍呢?主要是由她主演的晋剧新编传统戏《崔秀英》让大家从中看到了杨爱莲对晋剧艺术如何传承出新的独到理解和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戏曲娱乐的范畴,已成为晋剧旦角表演的成功范式之一。

《崔秀英》一剧取自传统戏《假金牌》,是时任山西省文化局局长的戏曲大家曲润海先生在恢复传统戏之后专为省晋剧院青年团改编创作的。过去晋剧演员一般只演其中的逼婚、上轿两折,而新编的《崔秀英》则从冲喜开始,经洞房、闺趣、设计、投毒、哭灵、说媒、逼婚、上轿几段,最后到入府、报仇结束,情节完整,故事紧凑,戏文铺陈讲究,音乐设计动听,为杨爱莲施展艺术才赋搭建了平台。

那么,杨爱莲表演艺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学习:

启示之一:戏曲艺术必须追求音韵美

戏曲艺术包含唱、念、做、打四工,唱居首位,念仅次之,可见“唱”“念”在戏曲艺术中所处的重要位置。程砚秋先生生前就说过,唱有腔,念也有腔,正因为对唱、念有了“腔”这样的要求,才使得戏曲艺术产生出了无穷魅力(大意)。杨爱莲正是在《崔秀英》中完美地诠释了程砚秋大师的这一精辟论述,唱的有腔有调,念的高低自如,虽没有多少起伏,但却能句句生情,字字如珠,把个青春少妇崔秀英怜夫惜子、忠贞爱情、守道孝敬、疾恶如仇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活地立在了舞台中央,好像就和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杨爱莲在整场戏中的唱念,没有一丝的虚骄和喧闹,均似石缝间流出的清泉,听来犹如琼脂般的柔和。
启示之二:戏曲艺术必须追求表演美

表演状态如何?始终是评价一个演员艺术素质高低的重要内容之一,晋剧也不例外。杨爱莲在《崔秀英》中既没有采用戏曲演员表现复杂心情时常用的水袖,也没有采用戏曲演员表现极度悲伤时常用的恸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