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这个女人,她是草原上的格桑花,是历史中的一抹艳色,是大清皇朝康乾盛世的奠定者。她温婉而睿智,美丽又能把握时势,她用她的命和情换得几十年的太平,甚至是几百年的国祚绵延。
晋剧《孝庄长歌》演出结束,我写下三个字:立住了。
全剧用几个情节串起孝庄的一生,草原上木尔木泰(即孝庄)与多尔衮定情,可这位草原第一美女却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驾崩,皇权之争中,她让自己儿子福利(即顺治帝)即位,免去初定中原的清王朝一场同室操戈,多尔衮死,顺治帝掘墓鞭尸,后康熙即位,她想与多尔衮同葬一穴,依然在康熙的阻拦中被迫放弃。直到她依然化作格桑花,魂归于大草原。
这一生,她没有爱情,只是和多尔衮在草原定情,几十年不相见,再相见时她已是遗孀,她不能爱,因为皇权宗制,因为她身系家国,甚至连多尔衮最后的安宁,她也保不全,生不同衾死同穴,也算给自己的爱情一个交代吧,依然不可得,她生生死死是皇太极的人,她不属于自己,她属于不可逆转的历史。她没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终身都在政权的更迭中把握一个王朝的航向。好在,几十年的风雨已让她豁达,最后,她说:千秋功过付与后人评说。
这部戏,较好地尊重和把握了历史,不戏说,不胡说,不任意篡改。
从舞台效果来看,还是好看的,观众安静地等到唱完,跟着孝庄笑也跟着她哭。最后一幕,她眼里隐隐的泪光,拧疼了许多人的心。
这部戏是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的大戏,已经经过检验,当然不会差。而把原创是评剧的这部大戏移植为晋剧,也是一条探索的路径。一是剧本及舞台呈现不用再反复打磨,二是让年轻人担纲主演,锻炼出一支年轻的队伍。这种探索是有效的,一部剧适合不适合新的土壤,并不一定必须是当地文化才是方向,只要剧情好舞台呈现好,我想,搬到哪儿都能演下去。这是一部好剧的魅力。
孝庄的主演刘红霞,成长的很快,从她在2016年青年戏曲擂台赛上崭露头角,直到今天站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中央,用了两年。看着她一路跌跌撞撞,但她努力勤奋,她是个唱戏的料儿,只要走下去,还会更好。这部戏里,她的嗓子,高,能拉得上去,低,能拉得下来,委婉处,如泣如诉,高潮处,磅礴蹈海,高低都很悦耳,这是上天赋予她的人生底色,也是她出发的基点。可以看出来,这部戏她用功了,念白能区分开年龄段,少女的孝庄、中年的孝庄、老年的孝庄,她在声音上作了分别,身上功夫也有很多长进。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的老师冯玉萍。我想,这部戏,冯玉萍是倾囊相授的,尽管离她老师还有距离。
好处谈过,还要说一点不足,作为主演,刘红霞的气场还不够,当然,这不是她的错,这个气场需要足够的舞台实践来成就,她才刚刚起步,多演多琢磨,相信,属于她的好,会来的。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她个人的,她还不够自信,想对她说:站在聚光灯下,作为主演要有足够的自信,你就是孝庄,这个舞台就是你驰骋的疆域,策马由缰,都由你,现在舞台上的气势,只是角色的,不是你的,心底里有了这个自信,气场就会慢慢到来。
这部戏里的四梁八柱都不错,少年的多尔衮真是一位面如冠玉的美少年,中年的多尔衮有霸气,声腔相当好听,顺治康熙各安其位,包括豪格、两位亲王、苏麻都不错。
但还是有瑕疵的,比如孝庄的妆,到了老年,服装和头饰作了改变,而脸面经过少年中年老年相当于三个人物,在这一方面没有没有区分,最后一场应该画出一个老年妆来,有人说过:舞台上的妆扮应该无限接近于角色。这一点应该作一点改变。比如,音乐的不连贯,现在的音乐还不错,总体来讲,不是一个整体,有歌剧的成分,在评剧的成分,一半又是晋剧的成分,少了音乐的连贯性,就让剧情看起来有所滞碍。再比如,前半部分,有些场景用舞蹈来过场,交代历史发展,这就让剧情有割裂感,会跳戏,如果没有这些舞蹈,也可以在台词中交代清楚。
拉拉杂杂,就是这么多观后感。
这部戏落地三晋,也是机缘成就,希望再经过修改,主演们再经过仔细的揣摩人物,作为移植戏的一个范本,好好地演下去。
作者简介:王芳,笔名蔓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现就职于《映像》杂志社。已出版散文集《沉吟》《关城怀古》《拈花一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