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进京》本剧主题思想之深刻感人与主角谢涛演唱及表演之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故事情节之引人入胜,舞美艺术之美仑美奂也给人印象极深。

一出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树人,作家莫言先生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文艺论坛上,谈到小说创作时也曾强调过“要贴着人物写”的重要性,“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任何深刻的主题思想需靠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支撑,没有立得住、站得稳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便失去了可靠的载体。《傅山进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下了很深的功夫。

傅山是十七世纪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的布衣学者,又是一位至今还活在太原和山西人民心中、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颇有影响的文化伟人。傅山一生博览群书,时称“学海”,在哲学、政治、历史、社会、伦理、文学、艺术、医学等广泛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高的学术成就,尤其是他敢于标新立异的独创精,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思想倾向和萌芽性质的新观点、新命题、新思维,站在了他所处时代的最前列,并且具有相当的超前意识,他的性格与思想是丰富多样的,戏剧要在两个来小时的有限时间内在舞台上塑造好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并非易事。本剧舍弃了对他一生的完整表现,只选取了他晚年时被康熙帝诏进京这一人生片段予以表现,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很成功的,他的平民思想、民族气节、深厚的书画造诣与时尚的情操、独立的人格都得到了很好表现。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对这些又并非平行处理,本剧着重抓住傅山独立的人格这一最能展现人物魅力的一面泼洒笔墨,将人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这就是本剧的主题避免了流于一般化,而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意义---十年文革浩劫以及我国时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致使众多国人屈从于强权意志、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以致造成了独立人格与个性意识的丧失,重新确立国人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意识显得刻不容缓,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立足之地,因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东西,否则便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而由人格上升而来的国格则是其存在之根本。本剧抓住了这一点组织剧情,使得其主体意义更为独特、更为深刻从而也就更具有吸引力与震撼力。

本剧一开始便将主人公置于两难的境地:康熙皇帝宣召进京面圣,皇命难违,宣召官又紧紧催逼,去,则与自己欲毕升终于前朝不做二臣的思想有悖;不去,则又将招来杀生之祸继而连累全家。为了暂缓危机,他最终选择了前往京城,通过主演谢涛颇有深度的表演很好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激荡与挣扎。其实他此次去京城也并非应允出山为官,当面向皇帝表明志向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想当年率众秀才进京为恩师袁继咸鸣冤都不畏不惧,再次入京述志又何惧之有,一开场人物形象的光彩便耀眼夺目,主演谢涛对此有很好的把握。为了避免与皇帝的正面接触而导致主导性的丧失,快到京城时,他婉拒入住安排好的驿馆而甘愿住进破败的市郊觉园寺,这是他的缓军之计,为自己争得了回旋余地,也为人物充分表达心志设置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觉园寺一出中,本剧通过人物的大段内心独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于强权的“倔老头”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出中,编导设置了一段傅山梦中与亡妻静君相会的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乍一看,这段剧情似与主题并无丝毫瓜葛,有人说这一段可以舍去,仔细一想这一段实为神来之笔,真是因为有了这一段,才避免了以往剧作人物形象的高大全现象,才使傅山的形象具有了真实感与可信性,傅山是可敬的,傅山又是可爱的。从这一段我们了解到,傅山之所以研究女科并具有了很高的造诣根缘于对亡妻的爱与愧疚之心(当年妻子死于难产,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通过他一生倾心于女科的研究也让我们感到了他坚定的毅力与坚强的决心,使我们悟到了他在强权面前坚守节操自始至终的思想惯性。

当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来到觉园寺,傅山从康熙皇帝手中的一个福字知晓了对方的真实身份,打他没有点破,他利用对方与自己谈论书法之机巧妙地向康熙皇帝道出了自己的心志,他所说的“写字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正是他为人处世的标准,一个人一旦丧失了真实的本性,便不是自己,因为本真才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根本,而一个人要守住本真便不该违背自己的意愿。他强调草民于帝王虽然地位不同,但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帝王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平民,这是他民主思想的体现,他指出民主思想对一个国家的自立与发展至关重要,“明亡于奴,非亡于满”,独立人格的缺失必将导致民族、国家个性的缺失,当外族入侵时,没有坚强稳固的民族个性与自足自爱自强意识,被人支配左右时不可避免的,在肉体上摧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怕,只需要民族意志尚在,只要国家认同感仍存,终会有复兴的一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数载,终以三千越甲复国便是很好的例证,丧失自己的自强独立意识则是万劫不复的。

本剧在剧中设置康熙作为第二号人物,让他在觉苑寺与皇城午门内与傅山展开内部与外部的冲突颇有深意,虽然并没有午门争论的史实依据,然而本剧这样的虚构为人物形象的伫立添上了流光溢彩的一笔。没有这样的安排,傅山的形象变难有强大的支撑,只有将人物置身于险恶的环境之中才可尽显其本色,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穷,能独善其身易为,达,还能独善其身则难了,对于个人而言,接受朝廷封官,任内个中书,并非坏事,还能藉此为国民做些好事,然而他很清楚自己在当时所处的特殊地位,作为实质上的知识分子阶层精神领袖,他的进退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民族精神阵地的坚守,靠的正是他们这样的民族精英阶层,只有他们还坚守阵地,民族才有希望,只有他们还自立自尊,民族才能自立自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不乏这样的仁人志士,屈原、陶渊明、陆游、文天祥、鲁迅等等都是后世知识分子的典范人物,也正是有了他们这样始终如一坚持操守的前贤,中华民族的文人风骨才能绵延数千年而不衰,五千年文明古国也才能在数次外来侵略中为生存独立而奋起抗争,至今仍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傅山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在个人的生存与伟大的人格独立精神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庆幸的是康熙帝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亡于奴”的惨痛历史教训他不能视而不见,在为知识分子套上“奴性”的精神的枷锁与维护民族数千年不朽的人格独立精神两者之中,孰轻孰重,孰利孰弊,他应该也有清醒的认识,最终释放傅山回乡成就了康熙的伟大,更延续了民族的伟大。此举之所以获得成功,重视傅山独立人格的强化是不可或缺的,傅山一生诗、书、画、医成就非凡,对后人影响深远,然而其人格的魅力则更是值得后人敬仰学习,“诗不如画,画不如字,字不如医,医不如人”。是后人对他人格与情操的高度赞誉,牢牢抓住这点显得至关重要也十分必要,如果忽视或舍弃了这点,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而已,本剧的艺术感染力势必会大大减弱。在此剧中我们看到,本剧的编导是清醒的,傅山的光辉形象才真正活在了我们的心中。

一切舞台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编剧在剧情的设置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本剧剧情紧凑曲折,全剧紧紧扣住一个“拒”字,造就了剧情的跌宕生姿,引人入胜———抗拒进京、抗拒收官、抗拒下跪,层层相因,步步紧逼,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尖锐激烈,人物的光辉形象在烈焰中产生。为了剧情更为紧凑,在场景时空的切换上,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化的声光与透视布景使场景迅速转换,自然流畅,个别地方的处理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如叩谢皇恩一场,午门内外的场景转换出人意料,视觉冲击感极强,将那种激烈紧张的气氛很好的表现出来,在这里声光布景已不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道具,不觉之中以充当了舞台角色的作用。主演谢涛的表演与演唱功力在本剧中表现的精湛绝伦,不论是在内在气质上,还是在形体动作上,她对人物的把握都十分到位,尤其舞台上她那苍老而铿锵有力毫无女音的唱腔更是令人叫绝,她的演唱对人物心理的揭示淋漓尽致,声音高低转换流畅自如,感情饱满、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将一个活生生的傅山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傅山精神感天地,铿锵一曲入云霄,本剧主题思想内蕴之深远厚重,傅山舞台艺术形象之魅力无穷,必将成就《傅山进京》的永恒。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