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变嫦表示“一定要苦学苦练,绝不能让‘牛派’艺术失传”

近日,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为了让晋剧艺术发扬光大,牛老师曾于去年初正式收省晋剧院青年团青衣演员芦变嫦为徒。有幸得拜牛桂英为师,一方面是由于芦变嫦扎实的功底、成熟的艺术表现,同时也得益于她始终坚持的 “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的宗旨。

事实上,芦变嫦与牛桂英的师徒缘始于20多年前。只是那时变嫦年龄小,还没有太强的流派意识,故而这段师徒经历鲜为人知。那是1972年,芦变嫦从忻州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表演班。当时的牛桂英既当老师又任校长,芦变嫦的传统戏剧《打金枝》就是牛老师的亲传。从吐字、发声,到眼神、指法、身段,牛老师为一出戏细抠了20多天。当时教学都是口传身授,变嫦很快摸到了点门道。但不知怎么回事,每次低唱都有模有样,可一带乐唱,“牛派”韵味就所剩无几了。为此,变嫦愁得睡不着觉,偷偷跟苗校长说:“牛老师的唱腔太难学了!”苗校长见她打退堂鼓,就鼓励她“慢慢来吧,功夫不负苦艺人。”后来,牛桂英老师还精心为变嫦排了晋剧《芦花》《走山》等戏,可惜当时她年纪小,对老师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其唱腔的“牛派”韵味始终不足。

1984年,省晋剧院组建中路梆子青年培训班,芦变嫦以青衣主演入编。但由于工作需要,她被留在老团。在这里,芦变嫦大部分时间都是为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刘汉艮等老艺术家配戏,但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当年四省振兴晋剧调演,田桂兰、王宝钗主演《杏花仙子》,变嫦扮演菊嫂一角。尽管参赛名单没有她,可评委一致通过给变嫦评了二等奖。之后在田桂兰主演的晋剧《审冦珠》中,芦变嫦扮演了李妃。当时演李妃的小旦演员生病没人能上台,田老师就亲点了变嫦。因为从没演过小旦,芦变嫦有点担忧,但田老师却说“我知道,你能演”,这充分表明了田桂兰对变嫦的信任与肯定。没能在青年团工作,芦变嫦失去了很多得奖机会,但她说:“我不后悔,在老团能和更多老艺术家们同台演出学习,让我终身受益,同时也学到了别人没有机会学到的艺术精髓。”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芦变嫦对“牛派”艺术的理解日深,在《打金枝》《算粮》《教子》等戏中,观众都能明显体味到“牛派”艺术的风韵。

生活中的芦变嫦同样让人敬佩。变嫦的小叔子患了白血病,她坚决支持爱人捐骨髓救弟弟的想法,并亲自跟着跑到北京忙前忙后,如今5年过去了,丈夫王晋平和小叔子都已康复如初,而家里70岁的老母和93岁的姥姥都是在手术1年后才知道事情真相。就在北京人民医院求医期间,变嫦认识了为儿子治病的安徽老乡。患病的孩子需要注射一种进口针剂,但必须先有两人做试验以查出使用针剂及干血细胞增长的准确数据。因为一直找不到愿意做试验的人,医生和患者家属急得团团转,变嫦自告奋勇做了试验,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准确数据,还为其节省了14000元的费用。

芦变嫦不争角色、不抢戏,无论遇到什么角色都会认真琢磨,很多老艺术家评价她“演戏得体大方,吐字清晰,刻画人物准确”,而此次拜师,也让芦变嫦有了对“牛派”艺术传承的责任感,她表示“一定要苦学苦练,绝不能让‘牛派’艺术失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