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雁门关内外的晋剧著名女须生盖派传人冀素梅,祖籍山西省寿阳县南雁竹乡冀家垴村,早年祖父“走西口”到北路谋生,落脚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村。其父是个皮革匠人,靠勤劳节俭耍手艺,勉强养家糊口,苦度时光。在日军占领包头时期,其父因遭嫌疑,于1945年春,惨遭日寇杀害。1930年8月,冀素梅出生在包头沙尔沁。包头地区山西人多,村里每月要唱一台山西梆子戏,平时村里还经常爱“闹票儿”。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使素梅从小就很爱晋剧,村里每有演出活动,她必去看戏。九岁那年,父母见她酷爱晋剧,就让舅舅引荐下,投师于王静嫦学艺。从此,她踏进晋剧门坎,从事晋剧舞台艺术事业50余年。
一剧打响,走红戏坛。1940年,她师从德高望众的名须生王静嫦,艺名“白果子红”,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坤角演员。王师傅是狗蛮师傅的徒弟,在内蒙古、张家口一带颇负盛名。冀素梅很崇拜敬敬重师傅,端茶打水,不离师傅左右,走着站着学师傅唱戏。由于她聪敏好学能吃苦,悟性和模仿力极强,又有一副好嗓音,深得师傅厚爱,视如亲生,悉心施教,不厌其烦,先学小生,后又专工须生。最初,王师傅教她的开门戏是《七星庙》、《破洪州》、《双锁山》等小生戏。有一次,王师傅病了,《芦花》中的闵德仁一时无人演出,戏班里的人都很着急。情急之下,十三岁的素梅自告奋勇要替师傅演出。师傅不相信。她就连说带唱给师傅表演起来,师傅看到她说唱的有板有眼,点水不露很高兴,就让她登台去演了。结果, 《芦花》一戏演完,她扮莉闵德仁一点差错也没出。师傅看她是个演须生的料,从此就让她转工须生了。五年的晋剧启蒙教育,使冀素梅在唱腔、念白、做功、身段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为她日后的戏剧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已显露出了她有较好的表演天赋。
1945年春,因其父被日寇杀害后,留下孤女寡母,家庭生活立陷困境。为了生计,她不得不离开恩师,到呼和浩特搭班子演戏,以自食其力,供养老母。十五岁正值豆蔻年华的素梅,争强好胜,不甘示弱,初出茅庐登台亮相的第一个大戏就是《辕门斩子》,扮演剧中人杨延景六郎。由于她嗓音洪亮刚键,扮相威仪庄重,唱腔雄键有力,抬手动脚基本功扎实大方,一招一式很是到位,把杨延景肃整军纪,不讲私情的铮铮将帅风范,表演的情真意切,惟妙惟肖,台下掌声四起,叫好声此起彼伏,一炮打响,走红戏坛。从此,“小果子红”的口碑传遍雁门关内外,“辕门斩子”成了她的看家戏,久演不衰。1954年,她代表阳泉晋剧团参加全省戏剧汇演时,演的就是《辕门斩子》,冀素梅挂牌主演剧中人杨延景。由于她形神兼备,演技精湛,搏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优秀剧奖。时任中国戏剧家剧协主席的田汉同志参加了观摩演出,专门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对该剧给予了热情肯定,并指令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了《辕门斩子》全剧单行本。1956年,上海唱片社还为冀素梅录制了《辕门斩子》选段唱片(中国唱片社4-1254甲),在全国广泛发行。山西广播电台至今还保存了她1956年《辕门斩子》的唱片录音,多次专题介绍播放。《山西戏友》载文:称其“表演洒脱大方,既有盖派慷慨激昂的特点,又有丁派腔圆味醇的长处”。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梨园新谱》中称赞她的表”演是:“盖派”的风格为观众喜爱,使“盖派“艺术和”丁派“艺术一样,在晋剧舞台上各领风骚。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1945年在她即将离开恩师之前,王师傅再三叮嘱:”素梅啊,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后你离开了师傅,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虚心向各位师傅们请教,技艺无止尽,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人常说,艺多不压人,做艺人要先树艺德,能要艺术压钱,亦绝不要为钱压艺,只要这样做到了,你才有个良好的前途”。王师傅的这些谆谆教诲之言,深深烙在她的脑海里,使她终身不忘。自她离开恩师,独立咋呼市搭班子闯荡期间,她先后拜师老艺人“盖天红”王步云,请教了《下河东》、《未央宫》等戏,使她得到了盖派艺术的真传实教,经常不断地揣摩模仿王步云的表演动作和唱腔要领,如痴如醉,百练不厌。又拜“小盖天”刘子华“为师,学习了《金沙滩》、《宫门挂带》、《斩十王》等戏。因而冀素梅的演唱和刀枪剑戟都有鲜明的”盖派“艺术特色,后来她还拜老艺人”七岁红“为师,请教了《法门寺》。
在和老艺人筱桂桃搭班同台演出的过程中,又向筱老师多次虚心请教过舞台表演技巧,使她受益匪浅。在呼市解放前,她先后与筱桂桃、康翠玲、白玉香、王玉山(水上漂)、刘芝兰、康金瑞、陈宝山、牛桂英、郭凤英等数十位名老艺人同台合作演出,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演出技艺。她在和名老艺人合作演出的过程中,虚心向各位请教,不耻下问,博学众长,不分门派,兼收并蓄,把各家的表演技巧,唱腔特色,念白韵味,融会贯通,心领神会,齐集一身,使她在戏剧界内行圈内博得了称誉,在广大观众中赢得了喜爱。解放后,她还参加过全国戏曲演员讲习班,亲耳聆听全国知名的艺术前辈讲课。还向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学习过《四进士》;向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学习过《生死牌》,该戏在1959年全省戏曲汇演中获一等奖。还向著名的蒲剧表演艺术家阎逢春,学习过纱帽翅子功。
盼得解放,走向新生。解放前,冀素梅自1945年离开恩师独立搭班闯荡以来,受尽了苦难的折磨。她说:“即使粗茶淡饭亦难得一饱,住破庙宿马棚是常有的事,忍饥挨饿今不保夕,三日一村,五日一庄,两腿跑路,风吹目晒,苦不堪言。那时的戏班子,都是私人老闆领班,临时筹伙搭班,以赚钱为目的。今天这个班子演上几天,老闆见挣不了钱就散伙了,明天再去搭另一个班子演戏。一年下来,跑几个班子是常有的事。那时的演艺人员,成天是过着颠沛流离住吃无定的生活,在饱经欺凌坎坷的岁月中挣扎。”
1949年9月,呼和浩特和平解放,给冀素梅及其同行们带来了新生活的无限希望,一切艰难困苦一扫而尽。在那些日子里,她与呼市新绥剧社的伙友们一起走上街头,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迎接解放军的各项活动,扭秧歌,打腰鼓,敲锣打鼓欢庆解放。她和剧社的伙友们连夜赶排新剧目,去解放军驻地慰问演出,演《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新戏,一连数月,不觉劳累,心里有使不完的劲儿,嘴里有唱不完的欢乐。
1949年9月19日是个难忘的喜庆吉日。这天,解放军派来了干部马庆玉同志,帮助他(她)们这些苦难深重的演艺人员,一举推翻了金玉霞班的旧版主,重要组建了呼市新绥剧社。演艺人员生平第一次当家作主,通过民主选举,冀素梅被大伙儿推举为副社长。同年,她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呼市艺人讲习班,学习三个月,获结业证书。从此,开始了她崭新的人生之路。
1951年初,呼市新绥剧社派她来阳泉市新声晋剧团学习深造,取经办团经验。结果,这次学习却成了她戏剧事业道路上的转折点,因她在学习期间参加了几次演出,效果好,群众称赞,领导看上了,要把她留下来。阳泉市文教局派人与呼市文教局协商联系,把她留在了阳泉市新声晋剧团工作。这一留,她就在阳泉留了二十八个春秋。
红角大旗,不负众望。1951年11月,冀素梅调入阳泉市新声晋剧团工作,同年,阳泉市文教局任命她为该团业务副团长,郭风英为团长。1954年,郭风英奉命由阳泉调回太原市南肖墙新新晋剧团。1953年,在阳泉市开展扫盲运动中,素梅积极参加了扫盲学习班。在学习中她刻苦专研下功夫,如饥似渴学文化,一边演戏一边学,有时演完晚场戏钻进被窝里,还用手电筒照着看书写字。扫盲班结业时,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阳泉市扫盲运动办公室评为“学习先进第一名”。在党的培养下,她由一个旧社会过来的文盲名伶,成了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文艺红角儿,有了文化,如虎添翼,不但能读通剧本了,还能参阅一些有关戏剧资料,阅读戏剧理论书籍,使她在演艺事业上更上一层楼。1956年,阳泉新声晋剧团转为国营,阳泉市委书记谢子和在庆祝会上,再一次宣布任命她为阳泉市晋剧团副团长。她在该团既分管业务,又是该团的红角儿大旗,1954年以来,还担负着该团的执行导演之职。她身兼三职,人们称她是“全才名家”。
冀素梅作为阳泉晋剧团的一名红角大旗,旗下荟萃了一批红、黑、生、旦、丑名家,有青衣名家筱桂乔,小生名家高爱情,刀马旦名家雷小春,丑行名家杨步云,艺名“山药旦”,武行名家丘书山等。他们同团合作,同台演出,把阳泉晋剧团的知名度推向历史高峰,红极一时。1954年,阳泉晋剧团在省城太原湖滨会堂原露天剧场演出时,演的是《金沙滩》和《屈原》两个戏。两戏挂牌主演是冀素梅, 《金沙滩》中扮演杨继业,《屈原》剧中扮演屈原,两剧轮换演出,连续演出四十天,场场暴满,座无虚席,盛极一时。尤为《金沙滩》一剧,主演大旗“小果子红”冀素梅,更有名家郭凤英和王正魁助阵“串帮”,郭风英演六郎,王正魁演五郎,可谓名家荟萃,阵容强大,气势雄伟,灯光布景,文武带打,轰动了整个太原城,若大的露天剧场,场场暴满。冀素梅的靠架子戏盖派风格,观众抱以热烈掌声。连晋剧大王丁果仙也连看数场,拍手称好。一时间,太原市的大街小巷,戏迷们在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两剧”的演出盛况。
1957年,全省戏剧汇演期间,阳泉晋剧团参加汇演的剧目是《斩十王》,冀素梅主演剧中人李文忠,由于她“洒脱大方”惟妙惟肖的演出效果,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博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冀素梅获得“表演艺术一等奖”。1959年在晋中地区参加汇演的剧目是《生死牌》,她扮演剧中人黄伯贤,获得优秀剧目一等奖。
文革期间,她和许多著名艺术家一样受到了冲击批判。1972年秋,她还在文革下放劳动改造未复职期间,阳泉市晋剧团赴内蒙呼市和包头两地演出现代戏《龙江颂》等戏,两地文化部门审查名流大旗演员时,发现没有“小果子红”冀素梅的名字,不予接待。阳泉剧团的领队无耐,立即报告阳泉文化局领导。经阳泉市革委会研究,立即解放冀素梅,赶赴呼市和包头参加演出。冀素梅随团赶赴呼市后,不仅呼市文化部门允许在该地演出,而且消息不胫而走,市民们听说“小果子红”回来演戏了,一传十,十传百,轰动了全市, “人民剧院”票房前排起了长队,争相买票,先睹为快。冀素梅在《龙江颂》一剧中扮演盼水妈,不算是重头戏,但由于她在该地区的名气和影响力,《龙江颂》在呼市演出四十场,场场满员,上座率极高。在包头“红星剧院”演出时,因该地是“小果子红”走红戏坛的发祥地,冀素梅影响力更是空前。阳泉剧团的现代戏《龙江颂》在包头也是演出了四十场,场场暴满,座无虚席。有位年越古稀的老汉,听说“小果子红”回家乡演戏了,激动的热泪盈框。他对剧院的负责人说:我还以为今辈子也看不到“小果子红”了,没想到她回来演戏了,我做梦也想不到,我能进去看看“小果子红”的戏,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老汉的言语感动了剧院的负责人,硬是在剧场里给他另加了一把椅子,让老汉连看了几场戏,满足了老汉的心愿。
冀素梅在内蒙呼市和包头两地演出的轰动效果,很快就传回到阳泉市革命委员会分管领导耳里。他们听到这一胜利的消息,十分感动,决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像迎接在一次重大战役中取得辉煌战果的战斗英雄一样去迎接。阳泉晋剧团从内蒙回阳泉的那一天,剧团门前市革委主管领导和群众分列两旁,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横幅上写着“欢迎冀素梅凯旋归来”。
冀素梅从事晋剧舞台艺术五十余年。她先后塑造过上百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各具特色的舞台艺术形象。戏路比较宽,无论是纱帽戏,还是靠架子戏,或者老生见长的戏,她都能样样拿的起放的下,把人物表演的恰到好处,取得感人的演出效果。她的主要代表剧目有:《辕门斩子》、《空城计》、《芦花》、《屈原》、《金沙滩》、《斩十王》、《收姜维》、《孙安动本》、《未央宫》、《下河东》、《捉放曹》、《法门寺》、《取北原》、《算量登殿》、《发徐州》、《生死牌》、《血手印》、《八件衣》、《九件衣》、《四进士》、《天水关》、《打金枝》和《斩黄袍》等四十多本古装戏。她先后演出的现代戏有:《朝阳沟》、《红灯记》、《红云崖》、《焦裕禄》、《划线》、《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矿区之花》、《龙江颂》、《闺女大了》等十来个戏。其中《矿区之花》获得晋中地区1958年现代戏汇演奖。
执导排戏,演导双佳。自1954年起,她还兼任阳泉市晋剧团的执行导演。为了做好案头工作,当好导演,她曾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刻苦学习社会发展史、戏剧史,熟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阅读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通过戏剧理论学习,使她懂得了戏剧程式是为塑造人物服务这一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懂得了分析人物性格、情绪和时代背景,是塑造舞台形象符合剧情发展的必然要求。冀素梅执导排戏,既明了文武场器乐在戏剧舞台中的使用效果,又有多年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再加上她肯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经她执导排出的戏,往往舞台实效好,内行人称赞,观众喜看,上座率高。
1957年经冀素梅执导的古装戏《金鳞记》,除了严格要求演员要深刻体会剧情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关系和唱腔改革外,还把民间红绸舞这一形式大胆地移植到晋剧舞台上,让鲤鱼精两手舞动加长红绸,翩翩起舞。大海波涛采用了蓝绸条波动的效果。这是一次在戏剧舞台上开拓性的移植创新,令观众耳目一新,大大烘托了舞台艺术效果,产生了轰动效应。同年在张家口演出《金鳞记》时,市民们争相去看,连演数十场,场场暴满,座无虚席,上座率特高。后来,《金鳞记》一剧,成了阳泉市晋剧团的看家戏,走到那里演到那里,持续数年,演出不衰。
她还自导自演了《屈原》一戏。她为了演好爱国诗人屈原的舞台艺术形象,通读了《屈原》原著,和郭沫若所写的《屈原》话剧本,细致地研究了塑造屈原舞台形象的形体动作、性格以及应穿服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较为准确地塑造了屈原的舞台艺术形象。
在”橘颂"一场,屈原手拿“橘颂”诗稿上场,稳健、潇洒、真诚、慈祥的仪表,形体自然,音调和蔼的朗诵,赞美橘子,以教诲他的爱徒婵娟。“怒斥张仪”一场,屈原的憎恶与着急两种心态溢于言表,对张仪假联盟真侵犯的狡诈行为极为憎恶,对楚王听信谎言不纳忠谏的错误决策十分着急,处处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一直到罢官、出走,再加上雷电交加的场景音响效果,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情绪波涛的起伏变化,层次分明,表演得体精道,恰到好处,演出收到了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前述在太原的演出就是如此。
冀素梅还执导演出过多本现代戏。如《红灯记》、《朝阳沟》、《党的女儿》、《红云崖》等剧,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些戏,她既是执行导演,又是挂牌主演,执导和演出皆佳。冀素梅作为一名老艺人,在排戏过程中,还能修改一些不当的唱词,对所设计的唱腔也能随手记出曲谱,多才多艺,难能可贵。
八旬高龄,录碟传世。冀素梅于1977年之后,先后在晋中晋剧团、晋中青年团、榆次市晋剧团工作过,1982年又调到雁北地区晋剧团工作,1990年于雁北地区晋剧团退休。在晋中到雁北期间,除了参加演出活动,她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总结从艺五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和回忆整理传统剧目方面的工作,以传后世之人。她先后回忆整理传统晋剧剧目有:《斩子》、《斩十王》、《芦花》、《忠报国》、《黄逼宫》、《金刚庙》、《拣柴》、《辕门射戟》、《夜袭沙平》、《秦琼起解》、《夜宿花亭》、《梦鸳鸯》等十多个戏,赠送给青年演员或有关剧团。她退休后,慕名来访、请教者经常不断,凡请教晋剧艺术者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教。期间,大同艺校的青年学生王仙兰,曾多次登门请教。她手把手、一招一式,逐段唱腔,手、眼、身、法、步形体动作技巧等方面,耐心施教,亲传她《芦花》和《忠报国》等戏。王仙兰曾在山西电视台举办的“走进大戏台”栏目阶段赛中获得擂主。近几年,她还根据历史故事,创作了连六本戏《二度梅》草稿,待剧团立起后再加工。
冀素梅老师今年已近八旬高龄,她为满足一些戏迷追慕者的要求,2009年初,在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大同市艺术研究所、大同市群众艺术馆、大同市晋剧院、大同市耍孩剧团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录制了“晋剧盖派传人冀素梅戏剧专辑’’两碟,有《芦花》全剧,和《空城计》、《天水关》选段,正式向社会发行,以传世人。(张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