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苗伟

地点:尖草坪区南下温村

“青衣”是戏曲舞台上不折不扣的一个行当,晋剧中的青衣与须生、花脸等合称为“三大门”,可见这一行当在戏曲行当中的重要性。我们对其中的佼佼者,又在青衣这个字前面加一“大”字,即“大青衣”,以赞其优秀。最近看了朔州晋剧院青衣演员王素萍的《莲花庵》,脑海里顿时闪现出了“大青衣”这个词。自己接触晋剧以来,学习的主要是老生行当,对旦行不甚关注,自然也就不太了解,也难解其中之奥妙,所以也很少有青衣演员能打动自己。但这次王素萍老师的表演却真正打动了我,顿时对“青衣”这个行当肃然起敬,原来晋剧的青衣也能表演的如此传神!下面就王素萍主演的《莲花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指正。

一、声腔与情感

戏曲演员讲唱、念、做、打,不同的行当又因其差异性各有侧重,比如晋剧的青衣行当因主要表现女性角色的端庄、含蓄,所以在做功上便不如小旦、小生那样丰富,多以唱功为主。但现在晋剧舞台上青衣演员们似乎太重唱了,做戏这方面似乎弱了一些,但王素萍的饰演的刘秀英却并无此弊端,而是声情并茂,四法并用,不重此失彼。唱腔圆润动听,表演真挚感人,声腔与情感高度统一,把一个含屈受辱,但又贤惠大度、不计前嫌的古代贤媳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无论是前几场在纪府时媳妇形象,还是最后一场含屈受辱、移居寺院的尼姑形象,王素萍都将刘秀英这一角色表演得十分到位,唱腔与表演相得益彰。尤其是最后一场,当公爹纪世昌为其跪下时,刘秀英导板开始的那一大板唱“看眼前一家老小泪水淌”,更是声声带情、字字入戏,刘秀英满腹的郁愤、委屈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令人动容。

王素萍老师的嗓子可能在同类的演员中不是最好的,但她极会运用嗓子,该亮则亮,该暗则暗,让人听起非常舒服,有绕梁三日之感。王素萍老师今年已过不惑之年,论其形象上也已过了演艺的黄金时段,可能扮像并不完美,但她懂得“藏拙”,知道用自身的表演来弥补本身的不足,以情带声,充分调动所有戏曲技巧去塑造人物,其实这也是演员的一种功夫、一份修养。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有这样一条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是为“神”服务的,最终达到“形神兼备”。我想戏曲艺术也应如此吧,唱、念、做、打,都是在为舞台上的人物服务,这一点王素萍老师无疑是做到了。农村观众比较“含蓄”,不习惯为演员们鼓掌,但看着他们眼泪汪汪、如痴如醉的样子,我相信他们也被感动了!这就是我们演员的魅力!

二、嘹子与人物

晋剧的流水板式中有一种特殊的拖腔,音高而韵长,俗称“拔嘹子”。这种唱法往往是情感宣泄最痛快的一种方式,用来表现极喜或极悲的情绪,十分恰当。“嘹子”也同晋剧的“二音”一样,也是晋剧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唱腔。此技法也容易得到观众的叫好,一个“嘹子”拔好了,往往是掌声一片。因其多在高音处行腔,所以以青衣和须生行当为多。但现在农村舞台似乎有这种一种怪象,一些演员为了得到观众的掌声,不顾角色的需要乱“拔嘹子”,这一现象值的我们去思考。

在这出戏中,王素萍老师真正从人物出发,合理安排唱腔的高低,“嘹子”也是点到为止,而非滥用。青衣是旦行中最端庄、优雅的一种角行,是最能代表传统女性美的一种艺术形象:美而不俗、娇而不艳,如深谷之幽兰、出水之芙蓉,让人不由心生怜爱、羡慕之情。晋剧属于梆子腔,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对于表现粗犷豪放的角色十分有利,但如何表现情感细腻、小家碧玉等类型的角色,应该是需要一定功力的。我们常用“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来形容古代的淑女,而《莲花庵》中刘秀英这一角色正是如此,所以王素萍老师在塑造这一人物上,做得了恰到好处的,把刘秀英这一人物演的很“雅”。

我们上党八音会中,有一种唢呐吹长音的技巧,演奏员们为了博得大家的掌声,不换气(或偷换气)一直吹下去,从而引来大家不断的掌声。这是民间音乐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技巧,这种单纯展示技艺的方法,在这种场合是合适的,因为民间音乐有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是热闹、红火。但戏曲艺术如果丢开人物,纯为炫技而炫技,似乎并不太合适,因为戏曲发展至今天,细腻、讲究是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嘹子”也应是如此,一定要从塑造人物出发,而不是滥用!

三、写实与写意

《莲花庵》最后几场,刘秀英被丈夫纪文玉赶出家门后,被莲花庵的尼姑们收留,刘秀英无奈之下,削发为尼,此时的扮像便是尼姑的形象。剧中的角色脱去了青衣的褶子,换上了生活中尼姑灰色的法衣,也卸去了青衣的头面,戴了一顶简单的僧帽。角色种装扮上的变化,是以真实的生活为依据的,人物的造型是真实了,但总感觉戏曲中的种“虚拟美”少了一些。后来我又在电脑上看了晋剧两个版本的《莲花庵》,一个是胡嫦娥老师的版本,一个是李凤云老师的版本,两位都是晋剧名家。胡嫦娥的版本基本也是上述装扮,只是尼姑的衣服又稍微精细了一些,在衣服的领口处加了一些传统纹饰,另外也加长了袖口。李凤云版的刘秀英不是身着那种简单的尼姑服,而是身穿女褶子,内系白腰包,头了戴了一顶装饰有莲花造型的帽子,帽子的两侧还悬挂有流苏和飘带。这个造型又比胡嫦娥版的讲穿了一些,用帽子上的莲花来表现其出家人的身份,是一种十分有创意的改进,但舞台形象虽然漂亮了一些,但因没贴片子,便感觉像老旦,不是青衣的扮像。胡、李两个版本,再加此次王素萍版的《莲花庵》应是三个版本,个人对晋剧这三个版本刘秀英尼姑的造型,略有存疑:写实有余,美略不足。

写意是传统戏曲中主要是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生活中的真实与戏曲中的“美”发现冲突时,那便要“失真而存美”,去追求这种写意的表现方式。比如京剧《击鼓骂曹》中,名士弥衡的唱词有“身上破衣俱脱掉,赤身露体逞英豪”一句,但演员也是只脱掉外面的长衣而已。《将相和》一剧中,廉颇也有“袒胸露背把错认,背定紫荆杖一根”的唱词,但演员也没有赤膊上场,依然身着龙箭衣。还比如晋剧《齐王拉马》中,皇后钟无盐的丑陋,是用演员在额头上画的一朵莲花来表示的,舞台上依然是美的。京剧《思凡》中色空便属于尼姑造型,剧中人物也有“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了头发”的唱词,但为了舞台上的美依然要贴片子、佩头面。其实,这就是戏曲中的写意美、虚拟美,戏曲人物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一定是高于生活的,是用一定的程式语言来表达的。

淮剧也有《莲花庵》一剧,情节相似,只是剧中的人名略有改动,主角由刘秀英变成了谷素珍。个人感觉该剧最后一场色色的造型就较为恰当,既符人物身份,又不失美感,截图如下,仅供参考。

其实,有些东西并不是演员一个人就能主宰了的。私下我曾和王素萍老师交流过角色的服装问题,王老师说,其实他们也没办法,剧团有什么就穿什么,那会给这个角色专门量身打造一件行头呢!的确如此,戏曲的繁荣需要的是我们所有戏曲人的共同努力,演员本身以及我们戏曲的管理者,甚至也包括我们的戏迷们!

《莲花庵》

一支钝笔,难以展示王素萍老师精湛的表演,再加之自己不熟悉青衣这一行当,所以上述几点未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但朔州晋剧院王素萍老师的这版《莲花庵》无疑是成功的,因为真正的美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的。这出戏除主角优秀之处,其它配角的表演也可圈可点,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分别是纪世昌扮演者王志辉、纪文玉的扮演者孟永红,王氏的扮演者王秀红、王三的扮演者于红民,为他们点赞!

附:【王素萍小档案】

王素萍,优秀青衣演员,山西交城县人,师从交城县著名刀马旦演员张春梅。王素萍唱腔清澈委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表演细腻大方、情真意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是一位难得的青衣演员。常演剧目:《打金枝》、《算粮》、《下河东》、《教子》、《明公断》、《莲花庵》、《皇后骂殿》等。

王素萍《莲花庵》

王素萍《莲花庵》剧照

王素萍《莲花庵》

王素萍《莲花庵》剧照

王志辉在《莲花庵》中饰演纪世昌

王志辉在《莲花庵》中饰演纪世昌

孟永红在《莲花庵》中饰演纪文玉

孟永红在《莲花庵》中饰演纪文玉

王秀红在《莲花庵》中饰演王氏

王秀红在《莲花庵》中饰演王氏

王素萍

王素萍清唱照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