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桂林,优秀晋剧老生演员,武派传人。2012年曾经荣获《走进大戏台》年终赛亚军,当时自己尚未痴迷晋剧,所以对其也并未多加关注,只是对其名字好奇,“桂林美景甲天下”,人世间竟也有人以此为名?自然,当时也不知道北路梆子也有位艺术家叫贾桂林的。去年的7月,在圪坨村看了桂林演出的几场戏,前后看了他饰演的《走山》中的老曹福、《忠烈千秋》中的寇准、《八件衣》中的窦久成等等角色,当时便暗暗称奇:如此小的年纪,竟有这样好的艺术水平,难得!尤其桂林在《八件衣》中的饰演的窦久成,“闹公堂”一折更是出彩。《八件衣》是出须生和老生并重的戏,据说当时丁果仙饰演杨知县,马兆麟饰演窦久成,演出时马兆麟的老生硬把丁果仙须生的风头给盖了过去!桂林的窦久成也是如此,把男老生这一行当真正响当当地站在了舞台的中间!
前几天听桂林说圪坨村今年又在演他们长风晋剧院的戏,8月12日晚间他们团演出《大脚皇后》,桂林在剧中饰演朱元璋。当时便十分好奇,桂林是武派弟子,而武派很少演“王帽戏”,所演的角色多是衰派老生及关羽的红生戏,这种帝王戏他能演好吗?抱着怀疑态度我去看了桂林饰演的朱元璋,看后也是大吃一惊!这位年轻演员不简单,把一个大明的开国君主塑造的栩栩如生、仪表堂堂,一副帝王之相!下面便谈一些自己看此戏的感受。
一、唱与做
现在的晋剧舞台上有这么一种怪相:一些演员在舞台上不是去演人物,而只是在“卖弄嗓子”。舞台上常常是千人一面,其动作也常常游离于角色之处,且与人物无关的零碎动作极多。甚至为了讨观众的一个好,拨一个没人物的“撩子”,常常是青筋暴露、张牙舞爪,手握拳头和武场一起打着拍子,舞台上毫无美感可言。一些年轻演员倒还罢了,甚至一些名家也是如此,重唱不重做。我想形成此怪相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晋剧的调门高,常常是顾此失彼,顾了唱便顾不了做,顾了做便顾不了唱了。二是晋剧多在乡下演出,而很多戏迷们听到就是演员的一口唱,所以有些演员便一味地迎合观众,只在唱上“卖力”,而不去注重人物的塑造,以至于“一口香”演员越来越多。前一种原因尚有情可原,艺术水平不到,日后努力改进便可,第二种原因便令人担忧了。晋剧的初期多为草台班,没话筒,没音响,自然是“唱戏靠嗓子,钉鞋靠掌子”,你演的再好,下面的观众听不到你的唱,那也是白搭。但我们晋剧发展到今天,在当下这个艺术越来越讲究精细化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演员如果还不去塑造人物,只是一味靠唱来吸引观众,那确实是有问题的。演员和观众最好的关系,应是演员有意识地去引导观众,而不是由观众牵着我们演员的鼻子走!
而贺桂林则无此弊病,从他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他便是大明皇帝,无论是唱,还是做、表,桂林始终在人物里,没有丝毫的游离。从第一场得知书生题写“大脚皇后”时的“怒”,到回宫后与皇后理论时对皇后的那种“爱”,再到最后得知皇后一片苦心时的“气度”,无论是宫院之外做为百姓的帝王,还是宫墙之内做为妻子的丈夫,桂林饰演的朱元璋都张驰有度、恰到好处。做为一名男须生演员,桂林知道如何去扬长避短,充分地调动了唱、念、做、表等多方面艺术手段去塑造人物,充分发挥了男老生的优势。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男老生,用他们精湛的艺术水平,去证明男老生并不比女须生弱。现在晋剧圈里有这样的说法,某某唱不了须生,便只能唱老生了。如果有一天,这话反过来说来:某某演不了老生,只能去唱须生了。可能这个时候,男老生的地位便翻身了。当然,这只是说笑,如果那样也失之偏颇了。真正好的艺术现象应是各种行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才是戏曲真正的大发展!像近期看到贺桂林、王志辉等优秀的男老生演员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可喜可贺!为他们的努力赞一个!也为桂林唱与做的有机统一赞一个!
二、流派与角色
看桂林的《大脚皇后》,主要想看看桂林这个武派弟子是如何演好这种“王帽戏”的,果然不出所料,正如上文所述,桂林饰演的这出戏很成功,而且很精彩。从这出戏里,我看到了桂林的两种艺术素质:一,悟性好,对艺术有很好的洞察力,只有如此,才能抓住艺术的内在规律,才能在舞台上把人物演好;二,尊重艺术,不盲目迷信流派,而这一点尤为难得。戏曲的流派艺术本身具有独特性,同样从某种方面来讲,流派艺术也具有局限性。以书画艺术来举例,齐白石是国画大师 ,但他所擅长的也只是“红花黑叶”的写意画鸟,若论山水画,他未必比过黄宾红,论人物画,他也未必比得过徐悲鸿。戏曲的流派艺术也是如此, 艺术家们也都有自己擅长的角色,同样也有不擅长的角色。比如其武派的创始人武忠先生,虽师承丁派,但很少演丁派《打金枝》中的唐王,而是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扬长避短,把丁派《卖画劈门》、《走山》等剧目中的老生戏发扬光大,并且另辟蹊径,又塑造了《跑城》中的徐策、《齐王拉马》中的田婴、《古城会》中的关羽、《刘胡兰》中的刘锁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开创了苍劲、厚重的武派艺术。除关羽等特定的红生戏之外,武派的艺术形象多属于衰派人物,而“王帽戏”即帝王人物,则演的较少,比如《打金枝》中的唐王,这便是流派的局限性。再比如丁果仙大师,即便成为了“须生大王”,扎靠的武老生也塑造的不多。所以,真正的艺术家是知道扬长避短的,这也是流派艺术的规律。
如何学好流派,应该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发展。传承就是要把本流派的经典剧目传承下去,不能给人家走样,毕竟这都是大师们艺术的精华所在。发展就是在传承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塑造新的艺术形象,去丰富流派的演出剧目,让流派发挥光大。贺桂林这两者的关系处理的便很好,看过桂林的《卖画劈门》,那便是原汁原味的武派风格,这便是继承。《大脚皇后》中的朱元璋,本不是武派的代表作,但桂林根据自己的条件,塑造了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形象。学流派,但不迷信流派,而是把流派做为塑造人物的一个手段,而并非目的!最近看一剧团演出《龙头拐》一剧时,有一男老生饰演剧中的刘弈,据下面戏迷说该演员是武忠老师的弟子,这位演员一出场便是武派特有的那种哭腔。刘奕刚从任上宣回京师,具体此次回朝,是福是祸尚不清楚,如何能用这种色彩的声腔呢?所以学流派万不可死学,再为桂林这种对流派的这种认识赞一个!
三、移植与创作
《大脚皇后》是一出经典的移植剧目,移植的应是山西省京剧院的《大脚皇后》,现在此剧流传非常广,很多剧团都在演此戏。该剧讲述了洪武年间的一个元宵之夜,书生王庸因看不惯皇后侄子马高才进京做官这件事,便戏写了一条谜底为“大脚皇后”的灯谜,因此惹怒朱元璋,招来杀身之祸,并殃及全城书生,最后在皇后马秀英极具智慧的劝阻下,才将一出闹剧以喜剧的结局收尾,王庸不仅没有获罪,而且还得到了皇后的赏识。这出戏主要反映了大脚皇后马秀英,爱惜贤才,反对阿谀奉迎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来讲,也颇具有现实意义:实事求是,反对假话、空话,什么时候都应是提倡的。主题好,便是这出戏成功的一个原因。
这出戏除主题鲜明之外,行当齐全也应是这出戏成为经典的一个原因。《大脚皇后》这出戏虽说是青衣行当的戏,但剧中的朱元璋也是主要的一个角色,现在一般都有男老生来饰演,另外剧中的宋濂也多由男老生来饰演。除此之外,还有王庸与潘俊臣两位小生戏,以及皇帝身边的一个宫人的戏份也不错,该团三花脸演员王志刚便把这位宫人的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另外,马高才、皇后身边的宫女等等角色均有戏份的安排。正因为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才使《大脚皇后》在晋剧的舞台上广为流传,成为近几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创作剧目,也成为了晋剧的经典之作。不同剧种的剧目移植也是戏曲创作中非常好的一种艺术手段,戏曲界也不乏这样优秀的典范。梅兰芳大师曾将豫剧马派的《穆桂英挂帅》移植为京剧,后来此剧也成为梅派的代表剧目。丁果仙大师的《四进士》也是用自己的《串龙珠》与马连良先生相互交换移植而来的,这些典故也都成为了戏曲史上的美谈。所以,兄弟剧种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也是戏曲发展的一种途径。最后,再为《大脚皇后》的成功移植赞一个!
最后,说了桂林的许多优点,再给桂林提点建议吧。做为一名戏曲演员,身段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桂林的体形略壮了一些,以后一定要注意控制体重,再清瘦一些扮像会更加帅气、潇洒,做起戏来也不至于太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马派的创始人马金凤先生,为了自己的嗓子,一辈子没有吃过一支冰糕!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在的年轻演员去学习的,演员爱惜自己的体形、嗓子,也应要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去珍惜!最后,祝愿桂林更上层楼,早日实现他心中的“须生泰斗”梦!
贺桂林饰演朱元璋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