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快到了,太原市艺术学校要招新生了,可作为一项以曲艺为主要教研任务的艺术学校来说,生源少、招生难,这个尴尬现状已经维持好几年了。艺校的老师们只能“上山下乡”,去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招生,足迹甚至跨出了山西境内,希望能为晋剧招来几个好苗子。戏曲遇冷,这已是老生常谈。值得庆幸的是,市艺校将开设“非遗班”,学费全免,聘请省城的老艺人、晋剧行专家授课,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戏曲的传承努把劲。
有专业一年只招五六个娃儿
作为太原市戏剧学校的前身,市艺校最初是由晋剧女戏王丁果仙任名誉校长,牛桂英、郭凤英、花艳君等前辈名家任老师,培养了一批像田桂兰、高翠英、郭彩萍、谢涛这样的名角儿。然而,就这样的金字招牌,目前学戏曲的只有30个人,还是四年招生的总额——中央戏曲学院戏曲专业都有招生压力,何况市级的中专艺术院校?该校晋剧专业一年只有五六个孩子报名,面临着严重的“生源荒”。
记者跟不少戏曲名家有过接触,比如晋剧名家王爱爱,现在仍是山西省戏曲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她说,“现在的娃娃太难教,舍不得吃苦,不努力练功,你恨他不成器,可当你说得狠了,人家娃娃又开始掉金豆豆,真是骂不得打不得。”还有的人说过,现在戏曲学校招生有种怪象,考不上学校的,就送到戏校了,起码能混个文凭。长此以往,对晋剧来说,不用说储备人才,就连矮子里面拔尖子都成了难事,何谈晋剧的发扬光大?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晋剧看着比较繁荣,是因为还有一批艺术家们在坚守,而未来要想再达到如此高度,如果没有优秀的接班人,又怎么能实现?
为啥大家不愿意学晋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苦啊,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哪家舍得让孩子天天压腿、吊嗓、练功?但受苦受罪只是表面原因,背后却可以归结到未来的出路。
当传统晋剧遭逢市场经济,它如何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现在娱乐很多元,传统戏剧在城市的阵地日渐萎缩,大多数戏曲演员都是多年奋战在农村,用微薄的工资收入养家糊口,这种投入和产出显然不成正比。加上戏剧成材率低,拔尖的往往只是极少数,其他人只能跑龙套,对于艺考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学戏很可能是项“血本无归”的投资。另外,以前学戏包分配,市艺校最鼎盛的时候,好几千人争着报名,渴望挤进只有60个人的班级,如今院团演出少,本身就已经僧多粥少,更不愿意收没有演出经验的新人。在种种因素影响之下,戏剧演员被迫转型的很多,唱流行歌,演影视剧,哪条路也比唱戏强。怎么还会有人愿意考艺校?
谁都知道晋剧要想兴旺,肯定得培育市场、培育观众,比如将戏曲融入现代化的元素,起码得让年轻人喜爱,但这绝非一日之功,怎么吸引大家学晋剧才是当务之急。相关负责人说:“那些只要对晋剧感兴趣,即便他没有练过基本功的,我都愿意收,只要他愿意上艺校,我从头教!我们知道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肯定不愿意来,要是家庭贫困的,但是学晋剧的苗苗,我连任何费用也不收,他都能来学。”
非遗班锻造“实力派”
关于戏曲的未来,很多专家都提过针对性的意见,梅葆玖说过,戏曲演员的培养和观众群的培养一定要同步走,要从娃娃抓起,戏曲才有希望,即使当不成演员,也能成为戏迷。还有的专家提议,应该把当地的戏曲院团开放,变成大众参观和体验的场所,让大家在体验中爱上传统艺术。而市艺校的设想是,成立非遗专业,聘请省城知名的老艺人们到学校授课,让孩子们充分学到老艺人的精髓,为将来进入市场做准备。“不能让晋剧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这是市艺校广大老师们的信条。
非遗专业有什么?其实,这是一个“打包”项目,目前里面有曲艺、晋剧、古琴三种类别。就曲艺而言,市场不错,但目前都是散兵作战,所以他们要打造一支曲艺团队,领着孩子们主动与市场对接,根据需求表演莲花落、快板书等不同的曲艺项目;晋剧就不用说了,唱念做打的看家本领要全部传给孩子,还会穿插学习曲艺、古琴,让孩子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与以往不同,这个专业没有寒暑假之分,学生们要系统地学,踏实地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精尖的人才,而且非遗班学生的学费全免。”该校相关负责人说,的确,孩子们有出路了,观众们喜欢捧场了,那学戏曲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