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解放前夕,随着大量戏班的开办,山西培养出众多的戏曲艺术人才。一个赛如一个演技好,被祁县,太谷的票商花一千两银子买下,逐渐向北传播,后来终于跨过了雁门关,来到了“金戈铁马,旌旗烈烈,胡笳交鸣,蒙汉欢歌”的塞外大地——应县。
在当时的察哈尔省文教厅的关怀下,时任应县文教科科长尚庸身老前辈经过多方努力和关心下,于一九五二年三月由应县工商联和县文化馆办起了应县历史上第一个晋剧科班“大众剧团”学习班.应县人称“娃娃班”,男女学员30余人。一九五三年八月被批准为专业剧团。从此应县唱晋剧一直到现在。
对应县晋剧的兴起发展,贡献最大的是教育大家尚庸身老先生,他曾在应县晋剧初创阶段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我们又怎能忘记,在他精心组织领导下成立的“大众剧团”为应县晋剧历史添上了辉煌的一笔,也为应县人留下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应县晋剧有贡献的还有一批老艺人,如:周彦林艺名子都生、孟守文艺名狮子黑、高凤义花脸、次文仲编导、王忠编导、曹中和音乐设计、杨子杰艺名水仙花、贾桂仙青衣、杨玉花青衣、杜芝兰青衣等登上舞台,提携新人。互教互学,传为轰动雁北艺坛的梨园盛话。
据说:“娃娃班”成立后,一九五二年九月对社会公演的第一出晋剧就是《打金枝》又名《满堂笏》。把一场宫廷矛盾“平民化”处理,具有深邃的哲理和情趣。试演获得了很大成功。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应县“大众剧团”在晋北已很有名气了,一九五九年参加了晋北地区文艺汇演,小演员们演唱得字正腔圆,细腻甜润,他们演唱的晋剧《佘塘关》优美动听,使观众领略到了晋剧大气流畅的韵味,“娃娃班”的演唱一浪高过一浪,当时的晋北礼堂内沸腾了。观众们的掌声经久不息,对娃娃们精湛演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一举夺得特等奖,轰动了整个晋北地区,之后又多次到内蒙、河北等地演出,深受人们的欢迎。
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小演员们艺术上已臻成熟,刻画人物细腻,从容大气,娓娓动听,达到了高亢悦耳、清正柔和、声厚音宽、收放自如、声情并茂、余音绕梁的艺术境界。驰名晋北大地,他们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不少演员成了名角。如须生高美英、陈继珍、小旦苏香兰、文生曹秀卿、武生王宝基、刀马旦阎玉兰、花脸李文、赵治文、文丑刘云贵、武丑焦夺、青衣刘亚平、老旦刘秀英、生角高显善和白玉太等。
该剧团的主要剧目有:《走山》、《算粮登殿》、《断桥》、《教子》、《金沙滩》、《杨八姐游春》等,还有新改编的《斩党道》、《献虎平冤》、《张良休妻》、《野火春风斗古城》、《李双双》、《王佐断臂》、《红书剑》等剧目,还有由曹秀卿饰贾宝玉、刘亚平饰林黛林和刘秀英饰老祖宗等倾情联袂演出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由于应县晋剧培养有出色的编导和音乐设计及演职人员,所以在上世纪一直受到雁北全区戏剧音乐工作者的赞誉。
新世纪开始以来,特别是二00四年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来应县后,高度重视晋剧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把晋剧团开支纳入县财政,使应县晋剧焕发了青春,演出地区由三晋大地扩展到河北,内蒙等地,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为配合计划生育的宣传,2007年还编导了晋剧现代小戏《劝婆》获朔州市一等奖。又如:石丽芬演唱的《三娘教子》“老薛保跪机房苦苦相劝”,这段唱腔中的板式较丰富,最具特色,演唱中有平板、夹板、二性、垛板、流水等多种板式,张弛有致,起伏跌宕,把王春娥呕心沥血,谆谆教子的情态描述的淋漓尽致。再如高翠香在《明公断》中唱:“手拉儿女泪涟涟”,说的是秦香莲含冤告状,面对包拯的为难和推诿,顿感官官相护,求告无门的痛苦和无奈,唱腔中演员把“滚白”和“流水”巧妙结合,给观众以巨大的感情冲击。
应县晋剧团现有演职人员40余人,据郭有焕团长讲:上世纪七十年代演现代戏时达到过80余人,是朔同地区较出名的剧团之一。如果从一九五二年算起,应县晋剧艺术可以说是高峰迭起,名家荟萃,各领风骚,百家争艳。像:三花脸郭有焕、老生胡让、小旦石丽芬、须生田小平、青衣王秀荣、李香梅、高翠香、大花脸杨月萍就是当今应县晋剧舞台上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她他们的演唱,字正腔圆,细腻甜润,既保持了晋剧的传统风格,又有现代歌曲般的悠扬,既体现了对唱腔把握的炉火纯青,又体现了戏曲名家成熟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晋剧爱好者的喜爱。所以,他们每场演出,全场观众都会起来为她他们鼓掌。
应县晋剧有着五十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艺术和人文资源,这是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伟大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将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吸纳、溶化、渗入到民族发展的血脉之中。使应县的晋剧更加好听好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吸引年轻观众,扩大演出市场,铸就更大辉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