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立秋》《一把酸枣》《走西口》《傅山进京》后,山西省再推一部新编历史晋剧《龙兴晋阳》,与以往不同的是,首次启用民营剧团参与排演,成为文化改革和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
2008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首邀民营剧团演出,山西省一剧团不仅有幸首登 "大雅之堂",还一捧大奖,开创了民营剧团摘取国家级戏剧节大奖之先河;
时下,山西省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杏花奖评比演出一改往届评比演出由省、市两级国有剧团比拼工夫的格局,民营剧团异军突起,占据演出的半壁江山;
清徐嫦娥艺术团,在这几个舞台上占尽风骚。
在人们印象中,民营剧团大多是"草台班子",何况清徐嫦娥艺术团只是一个成立仅5年的民营剧团,为何如此出彩?这与它的"掌门人"胡嫦娥不无关系。
胡嫦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原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演员。2004年,她放弃了国有剧团相对稳定的工作,自筹资金组建了嫦娥艺术学校及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成为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29个试点之一。
这一转变,不仅成就了一个民营剧团的精彩,而且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说起清徐嫦娥艺术团的发展,胡嫦娥道出三点经验:一靠优秀艺术人才立团,二靠新剧目占领演出市场,三靠高品质演出赢得观众。
起步之初,由于资金、演员、市场等难题,剧团举步维艰。为此,剧团坚持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理念,以团长负责制、演员招聘制和全员责任制为思路,严格按劳分配,将演员的收入与剧团的生存紧紧捆绑在一起。同时,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培训基地,自办艺术学校,成立了戏曲表演班,按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开设文化课,并在全省民营剧团中率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晋剧演员,演员有资格像国有艺术院团的演员一样参加专业考级,职称评定。这一系列举措,让许多有志于戏剧的年轻演员纷至旗下。
为打开演出市场,清徐嫦娥艺术团把演出积蓄全部投入到艺术生产,不断复排老戏、移植改编优秀剧目,使得常演剧目达到60多台,是普通民营剧团十倍之多。正因思路对头,艺术团建团不到一年就获得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戏剧汇演的所有奖项,在省第十届"杏花奖"的角逐中又成为最大赢家。5年来,清徐嫦娥艺术团共演出6000余场,足迹遍布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河南五地近千个村落,使1000多万观众近距离领略到了晋剧的魅力。
目前,清徐嫦娥艺术团已发展成为集梅花晋剧院、杏花晋剧院、戏曲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演职人员由60人增加到240人,年演出量由当初的350场次达到目前的1500多场次,年收入达到750万元,其中公益性演出占到10%-15%,创全省晋剧演出之最,成为全省600多个民营剧团中的领军者。令其骄傲的是,5年来,培养了200余名优秀晋剧演员,不仅满足了本团需要,还向兄弟院团输送了大量人才。
清徐嫦娥艺术团的发展,是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一次漂亮转身,他们把"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精心打造戏剧精品,竭诚服务广大人民"作为办团宗旨,上靠党的政策,下靠百姓支持,以自身特色占领了广大农村文化市场,成为一个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产业基地。用胡嫦娥的话来讲:以往民营剧团多是希望直接"挂果",而我们是先"育苗"后"挂果",只有给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才能赢得市场,才会产生效益。
记者在采访中切实感受到,民营剧团虽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无法与国有剧团相比,但清徐嫦娥艺术团决胜之道在于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清晰。清徐嫦娥艺术团的梅花团、杏花团两个专业表演团常年下乡演出,台风严谨,舞台艺术讲究,连乐队都是成套建制。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清徐嫦娥艺术团根据市场行情灵活掌握戏价,上演的剧目由群众来点,使得演出市场淡季不淡、旺季很旺,正是这一系列举措,为民营剧团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范珉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