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程伶仙名字中的伶字,早期戏报写作伶,据著名导演文井回忆他们在剧团时期写作伶。有的戏报中或文字报道中也写作是玲,但是不管是伶还是玲都是她。
在晋中、太原的晋剧爱好者及山西戏曲界,提起程伶仙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正当她展现其艺术才华时却于1999年11月18日去世了,终年64岁。程伶仙的一生,是坎坷而又允满敬业精神的一生,是为晋剧表演艺术升华而苦苦追求的一生,是为晋剧艺术发展贡献的一生。程伶仙是晋中晋剧团的刀马花旦演员,早在50午代初就誉满晋阳了。她的唱腔别具一格,不知根底的人还以为她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呢!其实,她小时候嗓子的条件并不怎么好。
1935年,程伶仙出生于和顺县史家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李召富,母亲赵莲喜。父亲染上毒瘾后,无力养育,女儿先后四次被转卖,10岁时被转卖到阳泉程全虎家作养女。这一转卖,成了程玲仙一生的转折点。程全虎在寿阳县洪梨园戏班专攻刀马花旦,他自己演唱极其一般,但希望她日后能有出息,成为有名的坤角。解放前夕,程全虎领程伶仙到阳泉戏班,匆匆忙忙给她排了两出折子戏,就把她推上舞台,由于排练时间短,演出效果很糟糕,班主看戏后对她养父说:“扮相没扮相,嗓子没嗓子,班里不要,不准她再登台。”
正当程伶仙父女走投无路时,榆次解放了。程全虎又领女儿去投奔榆次新生剧团。当时的剧团团长高瑞云和筱桂花等主要演员,均与程全虎熟悉,便把她父女留了下来。生活有了着落后,程全虎横下一条心,要把女儿教出个样子,争口气。程伶仙也很吃苦,每天早晨四点,养父领她出来喊嗓子,瘦弱的程伶仙曾几次吐血,还是风雨无阻,坚持练下去,经常汗湿衣衫,泪流满面。养父含着泪对她说:“不受苦中苦,难能学成艺,名艺人都是从这条路走出来的。”因程伶仙一字不识,不管什么戏的道白,唱词都得养父口对口教。每日要教到晚上一点多。在养父和师姨们的严格指教下,经过程伶仙的—番苦练,首次演出的折子戏《凤台关》、《双锁山》等剧目,效果很好,博得了观众的好评。1951年,程伶仙饰演《小女婿》主角杨香草,剧团领导专门派人给她念剧本,教动作。玲仙在唱韵方法上虽然有了改进,但绝大部分还是从养父身上学到的老东西,在排练中唱腔总是不如意,人们评头论足,议论纷纷。有的说:“看那嗓子,比头发丝儿还细,有点高音也是直的,靠她演出,怕要喝西北风啦!”父亲也难过地说:“别人说你唱的直不楞腾,你就不会加点弯弯绕绕?”于是,别人小瞧她的话,成了练唱的动力,人们劝慰她的话,成了开心的钥匙。她想,别人嗓音宽,能拔撩子;自己嗓子细,但有点高音,若能挽点花儿,不也能出点彩吗?事情也凑巧,恰逢著名演员牛桂英在榆次演出,程伶仙抱着渴求学艺的强烈愿望,一场接一场地看了个痛快。她开始懂得,艺术上要有长进,必须狠下功夫。于是,她苦心琢磨,暗暗哼练,结合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既学别人的长处,又敢于创新,并请剧团老师们鉴定指导,终于唱出了尾音拖腔挽花的优美曲调来。《小女婿》这个新戏,在榆次轰动一时,连演40多场,场场爆满。
程伶仙的声腔艺术也从此闯出了一条新路,并日臻完美。
程伶仙虽然没有拜过名师,但她和程玉英、田秀英等著名演员同台演出多年,耳濡目染,她从同行们身上也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剧团中搞音乐设计的作曲家和导演,也给过她不少帮助,使她的唱腔更顺畅,更规范,更有特色。
在晋剧《金鳞记》中,程伶仙演唱的一段,在原板式节奏的基础上,采用延长节拍的方法,发展了拖腔。她的唱腔展示了人物内心活动的时起时伏,充分表现了深居碧波潭的“鲤鱼精”向往爱情、眷恋人间自由的炽烈感情。这段唱片,山西电台几乎是久播不衰,在三晋听众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1956年,程伶仙饰演《红梅阁》中的李慧娘,这场戏中就地“十八滚”、“桌子上下腰”、“跳身和喷火”等特技,都是高难度动作。为了掌握稳、多、快、好的高难技巧,玲仙不知吃了多大苦,受丁多少累,身上磨得黑紫,腰酸骨头疼。练“喷火”时,团里专门请来“吃瓜黑”、“红梅旦”两位老艺人指教,吹得腮酸嘴破,才悟得要领。1957年7月,《红梅阁》改编成《游西湖》,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丁果仙亲临指导,玲仙饰演慧娘,手舞“阴阳扇”,在“毛儿抢脊”、“高跳探海”、“仰卧探海”、“大刀花”等扑跌翻滚和舞蹈身段中进行喷火,最后单腿后跷独立在贾府家将寥寅膝上,连喷火60余口,形成塔火,再用阴阳扇扇死寥寅,这一连串高难度特技的成功表演,使全场掌声雷动。程砚秋、田汉等专家评委给予了高度评价,伶仙荣获演员一等奖。从此《游西湖》成了她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蜚声三晋,一举成为有名的晋剧艺人。她的独特唱腔,成了晋剧行腔中的流派,同行们称之为“程派”唱腔。
“文革”期间,程伶仙曾一度被当作“牛鬼蛇神”受到歧视和冲击,很少在舞台上露面。后来,在排演现代戏《芦荡火种》时,她扮演的阿庆嫂,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出色的表演技巧,依然放着耀眼夺目的光彩,显示出厚实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1978年,43岁的程伶仙扮演《雏风凌空》中的少女杨排风,文武兼能,潇洒自如。该剧上演后,轰动了榆次城乡。1980年,程伶仙赴上海做了整容手术,使其艺术形象永葆青春。在《游西湖》中,舞裙、舞绸和喷火特技,又有新的发展。1984年6月,程伶仙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10月,山西省文化厅决定让程伶仙主演的《游西湖》中“放裴”一折代表山西省赴京,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年过六旬的程伶仙,宝刀不老,艺盖积芳,荣获全国梨园“宝中宝”杯牡丹奖(一等奖)。
程伶仙40余年的舞台生涯,以“艺不惊人誓不休”的攻关精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她既能演温柔多情的“鲤鱼精”,又能演嫉恶如仇的李慧娘,既能演举止粗笨、活泼可爱的杨排风,又能演矜持庄重、用兵如神的穆桂英,既能演才华出众、通文达武的樊梨花,又能演现代戏中足智多谋、善于应变的阿庆嫂……她先后在30多个传统戏、现代戏里担任主角,人物形象极少雷同,以演《小女婿》起家,演《游西湖》成名。她的唱腔缠绵悦耳,身段优美,挥洒自如,眉目妩媚传情,表演情真意切,让观众交口称赞。下乡演出,一些农民逐村追看,场场不误。
程伶仙的艺德有门皆碑,她从不以名演员自居。她知道:自己没有文化,每排一个戏,都是剧团领导派专人帮助她念台词,分析剧情,如果没有党的关怀和培养,她就不会有今天。因而她对艺术一丝不苟,对同志以诚相待。不管是同行还是观众,只要对她演的戏提出意见,她都发自内心感激,井认真修改。她从不搅戏、不抢戏、不妒贤、不走穴。程伶仙曾赴首都中南海汇报演出,到中央戏剧学院讲学传艺,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1996年2月,晋剧演员董美珍正式拜程伶仙为师。程伶仙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剧协理事,晋中文联委员、剧协顾问,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正教授待遇,晋中艺校副校长等。她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山西省《梨园新谱》和《中国戏曲》等书籍,永留史册。
此内容节选自李春芳编著的《梨园新谱》中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r0332g8dd1l&auto=0" allowfullscreen="true" quality="hig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董美珍为程伶仙音配像《金鳞记》百家戏苑录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