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旺,艺名“九岁红”,多年来,他在张家口、大同、太原、呼和浩特、包头、北京、天津等地城乡到处献艺,塑造过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如《六部大审》的闵杰、《困雪山》的韩相忠、《清官断》的王平、《搜孤救孤》的程婴、《战北原》的诸葛亮、《金沙滩》的杨继业、《琵琶计》的王延龄,现代戏《刘胡兰》的李大伯、《血泪仇》的王仁厚、《钢骨铁筋》的炊事员……这些角色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崔德旺1 905年9月出生在河北省涿鹿县养田庄—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崔文曾在狼山戏班拜狼山红为师学戏,后在辛庄子、石门—带乡村教戏。崔德旺在父亲的影响下,七岁开始练功,由于勤学不懈,不到两年就学会了《金刚庙》、《白帝城》、《杀府》、《斩黄袍》等折子戏。1912年,他随父住了张家口杨元的戏班,辗转南北,四处献艺,饱尝底层艺人的苦难,过着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流浪生活。
1917年,年方12岁的崔德旺在大境门坝岗露戏,与年仅9岁的大弟弟崔德鸿演唱《杀庙》,一炮打红,观众听说他也是9岁就登台,故送他艺名“九岁红”。此后,崔德旺又到宣化、阳原、蔚县等地献艺,接触了不少名艺人:小燕子红、画眉眉旦、翎子黑、刀劈生、跳蚤黑、盖天红、十四红…… 由于他虚心好学,从这些名伶身上获益匪浅,经过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崔德旺嗓音有限,但韵味醇厚,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字发声,使音度具有穿透力,自然、浑厚、圆润。如在《六部大审》中有二句慢板唱腔:“老夫我身患病自思自想,思想起朝纲事多挂心肠”,他既能唱出人物思绪、多虑的情感,又表现出乏力、不安的神态。并在尾声上加强了一些咳音,使剧中人符合特定情景。 1937年,上海“百代”、“胜利”两唱片公司礼聘筱桂桃、崔德旺和三儿生赴京灌制了唱片,为晋剧第二故乡张家口争了光,一时轰动艺坛。
说起来,崔德旺的道白运用也很巧妙。在《六部大审》“会审”—场,有—段长达二百四十多个字的念白,他说得有声有色,慢时韵味浓厚、柔中带刚;快时清晰入耳,字如刀剁;语气收放的非常自如。
崔德旺在戏曲程式动作和技巧运用上合理、稔熟,他在《汴梁图》戏里扮王子,在“杀官”一场,运用甩发、水袖功表现角色心慌意乱忐忑不安神态,恰到好处,深受行家赞赏。
1945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抗敌剧社何迟、朱叶同志,对崔德旺这位出身好、艺龄长、演技高的名艺人格外爱护,在他们和戏班同行推举下,崔德旺.被当选为旧剧联合会分会主任,参与现代戏的排演。他在《血泪仇》中扮演的王仁厚,感情真挚,凄楚动人。“龙王庙”一场戏中有两句唱词:“王仁厚庙堂泪汪汪,两个孩子同哭娘”。他唱到“泪汪汪”三个字时,用呆望庙外,怨恨苍天的眼神,将人物感情表达得十分细腻。在唱“同哭娘”时,他用顿足、抖手、摇头的外形动作以及痛苦、压抑、深沉的内在情感,结合那悲怆的发声,真是催人泪下!在张雷编写的《大报仇》—戏中,崔德旺扮演的郭老大与杨胜鹏扮演的大恶霸郭文藻,在涿鹿工会堂演出时,颇受观众好评1 1953年春,崔德旺在晋艺剧社与尚自强排出了《刘巧儿》一剧,荣获新剧目演出奖、演员奖、工作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度回乡务农的名艺人崔德旺,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艺术园地,被有关部门安置在张家口青年晋剧团任教。
1982年,崔德旺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他为了在有生之年抢救晋剧遗产,先后将频于失传的晋剧传统剧目《八义图》、《审刺客》、《大风歌》、《卖绒花》、《火攻计》、.《雁塔寺》及全部《鸡架山》口述整理出来,提供给戏曲研究单位,尽心尽力为人民艺术事业积累财富。
正是:
登台献艺六十年,相忆往事记辛酸;
今喜大地春风起,桃李纷纷遍剧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