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当著名晋剧演员孙红丽撕下黏在脸上的胡须,洗掉浓重的粉彩后,时钟刚好敲到了12点……这,是由山西省晋剧院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晋剧《日昇昌票号》首次赴新疆演出的最后一场,在奔波3000公里,走访五家渠、昌吉、阜康三个城市之后,在新疆人民和众多为支持边疆生产建设而扎根边疆的“老乡”们的掌声中,该剧圆满落幕,为山西文化援疆书写了全新的篇章,也用一部悠久的晋剧,敲响了回忆的大门,唱响了晋疆两地的深厚友谊。

古有晋商进疆,今有文化援疆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而新疆,也是晋商商业版图中的一部分。在丝绸古道中,在茫茫戈壁中,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百年之后,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又留下了山西援建者、文艺工作者的身影,晋腔晋韵,余音绕梁。

从11月3日赴疆的首场演出,到12日结束演出,10天的时间里,《日昇昌票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五家渠市、昌吉州、阜康市等地火爆一时,一票难求。这让剧中“雷履泰”的扮演者,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孙红丽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来新疆之前,挺担心的,觉得山西和新疆离得这么远,文化必然有很大的差异,大家能看懂晋剧吗?”尽管晋剧《日昇昌票号》已经在全国演出了近百场,但在新疆首演当天,演员们还都抱着忐忑的心,那种紧张不言而喻。可是当孙红丽一亮嗓,当考究的台词和发人深思的剧情一幕幕呈现时,观众不仅自发地鼓掌,而且掌声雷动。演出中,观众反响非常热烈,舞台效果非常好,演员们用晋剧的艺术方式和观众“沟通”的效果也特别好。

在新疆,很多人脑海中的山西印象,就是以诚信为本,会做生意的晋商。时至今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日昇昌票号”的创建故事为模板的艺术作品,无疑是唤起了晋疆两地近百年的缘分。“电视剧上看过晋商,也去过山西的大院,但是能通过一部剧,了解晋商的精神,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为了看《日昇昌票号》,今年78岁的张振生老人专程搭车1个多小时,从乌鲁木齐赶到五家渠看戏。

“我们都知道,晋商的足迹跨越了千山万水,甚至走到了国外,但这些都是简单的话语。只有你切身感受过之后,才能觉得晋商是真正的伟大。”孙红丽有如此感慨,是因为在坐飞机飞行的3小时40分钟时间里,从飞机上向下望,途经茫茫戈壁的时间就有1个小时左右。“很难想象,晋商是怎么走过这些戈壁滩,又怎么实现货物的运输和买卖的。真的太不容易了。”正是因为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孙红丽在新疆演出时,饱含感情,她认为自己已不仅仅是个演员,更是代表着晋商后裔,要完美诠释出晋商的精气神。“古有晋商进疆,今有文化援疆,冥冥之中自有缘分。”孙红丽感慨道。

山西省晋剧院院长梁军,曾经打造出了话剧《生命如歌》,并伴随其两次赴疆演出,如今再起征程,将晋剧艺术的魅力播撒在新疆的土地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晋商精神的延续。

眼中含泪听完家乡味道

“好……”在新疆演出过程中,总能听到观众席后方传来的阵阵叫好声,就连那时而迸发的掌声,也显得凝重而有力道。在五家渠市的演出快结束时,记者特意站在了观众席的最后,想找到那个引领全场掌声的人。你别说,还真找到了。

此人名叫王白成,是山西吕梁岢岚县人,曾经在新疆当了4年的兵,因为想着新疆地大物博,比起老家来,或许有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毅然地留在了新疆这片土地上。如今,他阔别家乡已经有40载,故乡对于他来说,是心头最深的烙印。“以前在家的时候,村里总有戏班子唱戏,那时候小,根本听不懂,就对晋剧没啥感情。现在,能在异地重新听到家乡的梆子腔,能听到家乡的味道,我真是太激动了……”话音还未落,王白成的声音就有些哽咽了,而他手中紧紧攥着的纸巾,早已有了斑斑泪痕。“特别感谢山西文化援疆项目,让我在这里看到了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也能在今天看到《日昇昌票号》,从古代山西人的晋商精神,到近代山西人屯垦戍边的精神,这都是山西的文化名片,能传播到新疆来,我是特别自豪。”

这,就是《日昇昌票号》的魅力所在,让每一位山西人,能穿越时空,见证山西晋商的发展,了解山西人创建票号、实现汇通天下的智慧所在;而这,也是晋剧艺术的能量所在,声声韵味,召唤着山西游子,不管多远,不管多久……

此次演出,还有不少观众是专程从乌鲁木齐赶到五家渠、昌吉等地来看剧的,虽说是第一次在现场听晋剧,但每个人都陶醉其中。祖籍是四川的陈瑞昌告诉记者,“在现场看,才觉得晋剧是很考究的艺术。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整个剧情都好,尤其是雷履泰作为晋商的代表,他的故事抓人、感人。早就听说山西是文化大省,今天确实感受到了。”

新疆的土地上,有咱家乡人

作为山西定点援疆的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和山西有着深厚的渊源,曾经在太行山上骁勇善战的“亮剑”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改编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兵团6军17师,并在1949年进军新疆,在新疆当时仅有三五户人家的自然村五家渠驻扎,开始了屯垦戍边的征程。在五家渠市的博物馆里,就记录着这支不仅保家卫国,更是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的部队的足迹,在博物馆这个有历史温度的场馆里,有很多山西的“老乡”。

今年已经95岁高龄赵予征老人,就是随部队从山西一路挺进到新疆的。他1938年元月参加革命,抗战时期曾任十六团八连指导员,随十七师进疆后,曾任农六师师长、新疆建设兵团副政委。为了新疆的建设事业,老一辈人放下了枪,拿起了锄头,并且在大片荒地上修渠、修水库、搞生产。从踏入新疆那一刻开始,赵予征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跟很多人讲过部队官兵屯垦戍边的故事,“那些地方荒凉得看不到行人,听不到鸡犬的叫声。战士们没有地方住,就搭苇棚子、挖地窝子;没有农具就自己造,没有路就自己修。部队刚入疆时,天寒地冻,连烧的柴都没有,但大家的情绪却非常高,都说: 战争时期,为解放全中国,死都不怕,现在是为了建设祖国,吃点苦算什么! ”

正是因为有了一辈辈人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新疆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山西老乡,贡献了青春,贡献了一生,并且让自己的后代也留在了新疆,继续支持边疆建设。无独有偶,在晋剧《日昇昌票号》中,有一段内容是与国家、责任相关的,当清政府需要雷履泰支持来抗击外来侵略者时,雷履泰掷地有声地说:“国家者乃民之本也,所谓国家,家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运倾颓,何以家为,其实为国就是为家,筹措军饷,为国分忧,当仁不让。”演到这里,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衰,不管是晋商,还是扎根新疆的山西“老乡”们,他们都拥有着报效祖国、为国分忧的相同的家国情怀,这份大爱值得推崇,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山西文化援疆,打造“独家定制”

在文化援疆的领域,山西独树一帜。比如山西省话剧院专门针对新疆屯垦戍边的故事,打造的话剧《生命如歌》,以及帮助新疆文化艺术院团创排的话剧《沙枣树》。这些,都是山西文化使者们在新疆贴近生活、稳扎地气的表现。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长、五家渠市副市长杨治国就非常自豪地说,“在文化援疆展现上,山西率先垂范,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

除了优秀剧目赴新疆演出外,山西文化援疆的触角很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助阵新疆阜康的蟠桃盛会;山西美锦集团投资10个亿,援建“晋阜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创业园”项目等,都成为促进晋疆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实,在山西文化使者默默付出的同时,新疆也以丰沃的资源和热诚作着积极的回馈。比如可以针对新疆各种展会、各种文化园区的建设,来制作相关的动漫产品,打造影视文化创意园等等。在山西文化源源不断输送到新疆的同时,也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来带动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

晋剧《日昇昌票号》,唱响的是山西古老的文明,传播的是山西悠久的文化,弘扬的,则是山西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而在新疆,那里也有着对祖国,对故乡最为深沉的爱,亦如梆子腔一样,声韵悠长。(记者 孙轶琼)

(摘自 《山西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