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晋剧演员孙红丽撕下粘在脸上的胡须,洗掉浓重的粉彩,时钟刚好到了12点……由山西省晋剧院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晋剧《日昇昌票号》首次赴新疆的演出圆满结束。
10天时间,《日昇昌票号》剧组走访了新疆五家渠、昌吉、阜康3个城市,奔波3000公里,赢得了新疆人民和众多扎根边疆的山西老乡的掌声,为山西文化援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疆作为晋商商业版图中的一部分,在漫漫丝绸古道、茫茫戈壁上,曾留下了不少山西商人的足迹。这部以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为原型创作的新编历史剧,讲述了清道光年间平遥西裕成颜料铺京号大掌柜雷履泰受异地汇兑启发,放弃颜料生意,首创金融票号的故事。全剧通过山西票号发展史中“票号建制”“诚信经营”“筹措军需”“以德报怨”的四幅切面图,展现了山西商人辉煌的创业史,歌颂了他们开拓创新、诚信为本、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剧中雷履泰的扮演者孙红丽在前往新疆途中,望着茫茫戈壁滩感慨:“很难想象,晋商是怎么走过这些戈壁滩,又怎么实现货物的运输和买卖的,真的太不容易了。”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孙红丽认为自己不仅是一名演员,更代表着晋商后裔,要完美诠释出晋商的精气神。“其实,来新疆前,演员们的心都是悬着的,觉得新疆和山西离得这么远,文化有很大差异,观众能看懂晋剧吗?”孙红丽不无顾虑地说。没想到,首演当天,孙红丽一亮嗓,当考究的台词和跌宕的剧情一幕幕呈现时,观众不仅自发地鼓掌,而且掌声雷动,演员们用晋剧和观众实现了情感沟通。
王白成是山西吕梁岢岚县人,部队转业后留在了新疆,阔别家乡已四十载,故乡对于他来说,是心头最深的烙印。“以前在家的时候,村里总有戏班子唱戏,那时候小,听不懂,对晋剧没啥感情。现在能在异乡又听到家乡的梆子腔,我真是太激动了……”话音未落,王白成的声音就有些哽咽了。“特别感谢山西文化援疆项目,让我在这里看到了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也能在今天看到《日昇昌票号》,这都是山西的文化名片,能传播到新疆来,我特别自豪。”王白成说。
此次,还有不少观众专程从乌鲁木齐赶到五家渠、昌吉等地来看演出,虽说是第一次在现场听晋剧,但都陶醉其中。“电视剧里看过晋商,也去过山西的古城大院,但能通过一部剧了解晋商的精神,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为了看《日昇昌票号》,今年78岁的张振生老人专程搭车1个多小时,从乌鲁木齐赶到五家渠看戏。祖籍四川的观众陈瑞昌说:“在现场看才觉得晋剧是很考究的艺术,不仅词写得好,剧情也好,雷履泰作为晋商的代表,他的故事很抓人。早就听说山西是文化大省,今天确实感受到了。”
作为山西对口援疆的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和山西省有着深厚的渊源。曾经在太行山上骁勇善战的“亮剑”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改编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并于1949年来到新疆屯垦戍边。熟悉的乡音、特别的经历让这群山西老乡看完演出后感触尤深。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赵予征老人就是随部队从山西一路来到新疆的,为了新疆的建设事业,老人放下枪拿起锄头,在荒地上修渠、修水库、搞生产,为这片土地贡献了青春,并让自己的后代也留在了新疆,继续支持边疆建设。在晋剧《日昇昌票号》中,当清政府需要雷履泰支持抗击外来侵略者时,雷履泰掷地有声地说:“国家者乃民之本也,所谓国家、家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运倾颓,何以家为?其实为国就是为家,筹措军饷,为国分忧,当仁不让。”每当演到这里,台下掌声尤其热烈。赵予征说:“报效祖国、为国分忧的精神古今都是相同相通的,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情怀,也会教育子孙后代坚持这种民族大义。”
除优秀剧目赴新疆演出外,山西文化援疆的触角很广。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六师五家渠市分指挥长、五家渠市副市长杨治国评价:“在文化援疆工作中,山西率先垂范、成效显著。”山西根据新疆屯垦戍边的故事打造了话剧《生命如歌》,帮助新疆的艺术院团创排了话剧《沙枣树》,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助力新疆阜康的蟠桃盛会,山西美锦集团投资10亿元援建“晋阜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创业园”项目等,成为促进两地友谊发展的有效载体。
“《日昇昌票号》唱响的是山西古老的文明,传播的是山西悠久的文化,弘扬的是山西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在新疆,我们能看到守边者对祖国、对故乡最为深沉的爱,有着对大道、大义最为执着的坚守,亦如山西的梆子腔一样,声韵悠长。古有晋商进疆,今有文化援疆,冥冥之中自有缘分。”山西省晋剧院院长梁军说。(驻山西记者/杨渊 通讯员/邹文姣)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