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老段收集了好多不同时期戏曲相关的照片,说好带他回忻州走一趟,说实在心里也没底,虽然是忻州人,但是对忻州艺人的分布还是不太清楚。早就有心想去找下原忻县晋剧团团长杜旺仲老先生,前些年曾听在剧团工作过的王春林老师曾提起他,此人对忻州戏曲了解比较全面,而且记忆力也不错。年初曲润海前辈也曾提起此人,曾带领剧团到处观摩学习,请导演找剧本,请名家指导,使忻县晋剧团的艺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5月20日李万林收徒仪式上问了忻州作家刘颖娣老师,此人的一些状况时,刘老师说去年还在出来在公园坐,在日月广场一打听就知道了。
正好有个在太原工作的忻州老乡每星期回忻,让他打听一下,他回去以后,问了一些人,大多不知道这个人。可能是住在六中宿舍的一位老者,去年还见出来,今年出来的少了。事不宜迟,联系了老段定在星期天前往,10日早上坐上火车匆忙赶到忻州。
六月的天,骄阳如织,忻州的楼房不高,走在街上,分外煎熬。杜老住宅在六中家子女的宿舍,大多数住户都不知道,好不容易问了几个人才勉强打听到。走进小屋,家里人正陪他坐着,老人很瘦,思维不错,主动伸手和人握手,94岁的人了,眉毛长长的,都白了,与人和蔼亲切,虽然不认识,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老人有点口齿不得劲了,脸上却是笑意。原来是想打听点原忻县晋剧团的事,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
同行的老段拿出他收藏的众多名角照片,老人一张一张仔细观看,看到丁果仙、刘明山、刘宝山、乔国瑞、乔玉仙、阎逢春、贾桂林这些人的照片,显的十分激动,努力的口齿不清的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想表达这些名家激动心情,但是却说不出来。虽然此次的目的没有达到,能见到老人家也不虚此行了。
言谈中,他的后人们没想到老人家对于社会来说,也是德高望重戏曲活化石,他们也谈到没有及时从老人口里挖掘点资料。此时说什么也无济于事了,从老人建国52年担任忻县晋剧团团长,中间有调省城工作,后还是回到生他养他的忻县,和县剧团的演员们风风火火,殚精竭虑为家乡的剧团而奔走。因为他是唯一现在从建团到剧团解散的见证人,其他人只是从中断续来往,所以不会有他知道的完善。他的一生除了为新国的建设外,他是一部忻县晋剧团史。因为全省到全国的县级剧团存在了将近五十年,这五十的风雨中,这些演员都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而且这五十年中大多是为了农村来演出,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至今的各个县的人提起自家县剧团的演员,都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都说自家县剧团演员天下第一。
都成了过去了,这些历史没有人记录慢慢就淡去了,即使后来有人来做也是支言片语,道听途说,不足可信。现在的人有些功利了,认为写作就是为了别人看,或者能发表。当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不会想到后世印了多少次。而忻州人元好问则独居野史亭,静心修史,他难道想是为个人的流芳后世吗?我还是希望本地人认真做点本地人的事,写点本地人的书,我是无能为力,不知可有为之士能客观记录忻州历史的轨迹。
杜旺仲,忻州安邑人,1918年出生,1940以后参加抗日工作,建国后1952年组建忻县专区晋剧团,六十年代调到省局工作。70年代又调回忻县晋剧团,在此期间,狠抓剧团工作,培养一批艺术骨干,以许娟娟、贾全康、杨爱莲、王春林、张瑞芳、周根林等为主的优秀人才。演出足迹遍布忻州太原晋中阳泉等地,每到一地,都能迎得当地群众的阵阵喝彩声。
老团长杜旺仲为了培养杨爱莲,请当地北路梆子老艺人白菊仙给她说戏。杜团长还经常带上小爱莲去太原看牛桂英、花艳君等表演艺术家的演出,使她开阔跟界、感受前辈
他见证了忻县晋剧团从成立到没落的整个过程,也是忻州戏曲一个活字典,现在他虽然神志清醒,但言语不清,有好多事情无法得知,只能成为忻州戏曲史的一个遗憾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