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晋剧”流传于石家庄市西30公里的井陉县。该县是千年古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感恩文化之乡。

井陉与山西接壤,故井陉人酷爱晋剧。19世纪中叶,晋剧传入井陉,到20世纪初,可谓“村村有戏楼,人人唱晋剧”,全县各村几乎都有了晋剧戏班,仅台头一个村就有三个晋剧戏班儿。这些晋剧戏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开锣唱戏。吕润金、栾致、武玉小及名鼓师张怀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艺人。天长镇城隍庙的古戏楼、于家石头村的古戏楼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许水滋村的晋剧大锣、铙钹等乐器距今已有百余年。

井陉晋剧有剧目300多个,曲牌500余种,自创剧目在省、市连获大奖,唱段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并有《火烧庆功楼》、《皇姑出家》等16个剧目被录制成光盘出版、发行。

井陉晋剧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铙钹、铰子、小锣、梆子、晋胡、二弦、三弦、四弦、唢呐等。戏装有:大蟒、大靠、箭衣、道袍、豹衣、斗蓬等。硬盔头有:王帽、凤冠、帅盔、七星额子等。软巾帽有:软王巾、员外巾、罗帽、小生巾等。布景有:金殿、屏风、城墙、花园、山水。另外还有许多自制的服装、道具等。行当分生、旦、净、丑。表演手段是:唱、念、做、打。每个戏班都有它的承传谱系,例如:核桃园谱系、南障城谱系、常坪谱系、井陉晋剧团谱系等。可谓世代相传、源远流长。

井陉晋剧的唱腔,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润、河北梆子的高亢、还有井陉口音的刚硬,三者融为一体,刚柔相济;井陉晋剧的念白,以京剧道白为基础,字清、音刚;井陉晋剧的表演,不同于山西梆子的以唱为主,以武打为辅,而是文武兼备,秋色平分;井陉晋剧的演员大都是土生土长,几乎全部是井陉籍人;井陉晋剧的剧本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创剧目和改编剧目。井陉晋剧的五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曲种的独特戏曲品种,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1952年,井陉县政府成立了专业的晋剧团,并有13名演员被丁果仙等10位晋剧名家收为徒弟。井陉晋剧团编演了大量晋剧剧目,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并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奖。省内外享有盛誉,在井陉晋剧传承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文化部部长朱穆之亲临剧团视察并题辞鼓励。

但由于近年来戏剧跌入低谷,演员收入微薄,井陉晋剧后继乏人,对井陉晋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为保护井陉晋剧我们已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制定了五年传承发展计划和保障措施,建立机制,并采取戏友演唱会、组织吹唱班、幼儿培训班、街头自乐班等措施加速培养人才。但仅靠我们的努力远远不够。因此,我们申报“井陉晋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得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和帮助,让这株梨园奇葩永不凋谢,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i0189qxmwuq&auto=0"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quality="high" allowfullscreen="true"></embed>

井陉晋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