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城北端一处小平房里,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名叫王和齐。王和齐9岁学晋剧,10岁进戏班,11岁登台演出,13岁名闻晋剧界;从艺50多年,48年扮女装;做过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的学生,受过京剧大师梅兰芳指正,梨园经历令人称奇。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
父称“十四红”子名“十三旦”
1936年,王和齐出生在晋剧氛围浓厚的汾阳县城子乡唐兴庄村,父亲王清明是个晋剧铁杆票友,农忙时下地劳动,农闲时参加本村吉庆园戏班,到邻近的县乡村去演出,挣点收入,补贴家用。王父嗓音浑厚,戏路较宽,尤其擅长须生,在王和齐年幼时,已经名闻四乡八村,被戏迷们称为“十四红”。
王和齐从6岁开始,跟随父亲进吉庆园班,看演员们排练。8岁那年,村里有人对王清明说:“看你那二小子的模样和身板,真是块唱戏的好材料。”王清明起初没有在意,只是在空闲时,偶尔教王和齐随便唱上几句。王和齐9岁时的一天,王清明突然发现他眉清目秀,字正腔圆,非常适合饰演旦角,便把他送进吉庆园戏班,跟着几位同事学戏。
旧时学戏被称为“打戏”,学徒在学戏时被师傅打骂是家常便饭,不论是师傅,还是学徒家长,都信奉“棒打出高徒”这个业界准则。王清明感觉儿子是块好戏料,但对儿子又下不了重手,所以才交给吉庆园班同事帮着教戏。在学戏的日子里,王和齐虽然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进步很快,但毕竟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仍有玩心,为此他吃了师傅们的不少苦头。时至今日,王的左眼上方,还清晰地留着当时一位师傅用木棍打下的伤疤。次年,王和齐正式进入吉庆园戏班,一边跟师傅学戏,一边帮着大家做些幕后的杂事。1947年王和齐11岁,这年冬天,在师傅们的一致肯定下,他正式登台演出,充任夹生旦,即饰演生角、旦角。
王和齐最早演出的几部晋剧中,《秦香莲》最让师傅和观众叫好。在该剧中,王和齐扮演被薄情郎陈世美抛弃并追杀的秦香莲。当11岁的“秦香莲”领着比他高出一头多的“儿子”出场时,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带有童音的唱腔,有模有样的表演,既打动了台上的“包公”(王的师傅之一),也打动了台下的观众,每到谢幕,台下鼓掌声、叫好声,总是响成一片。
眼看儿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名气越来越大,王清明便扑下身子来,专门培养王和齐。1948年冬天,王清明把王和齐送到平遥县城同行好友吴金翠家,每天由吴带着,上门去找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晋剧明星程玉英学戏。在程的精心指教下,王和齐的晋剧才艺,有了很大的提高。1949年,王和齐13岁时,已在晋中、太原一带小有名气,师傅和戏迷们给他起了个艺名十三旦。
师承丁果仙技正梅兰芳
1949年五月,汾阳县冀村举办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花会,邀请以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为团长的太原新星晋剧团赶会演出。当时太原城刚刚解放,人们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当中,丁果仙接到邀请,便欣然率团前往。在这次花会上,丁果仙发现也在这里参会演出的汾阳吉庆园戏班里,男扮女装的小旦角王和齐很有潜质,遂对王父表示愿意把王家父子俩带回太原进新星剧团并收王和齐为徒弟,悉心调教。
投到当时晋剧界最为有名的新星剧团门下,儿子又能拜晋剧大师为师,对王清明来说,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王当时连犹豫都没犹豫,便一口答应了下来。冀村花会结束后,王清明带着王和齐从汾阳赶到太原,租了间小房子便进了新星剧团。从此,王和齐便和后来的晋剧名家马玉楼、高笑梅、阍巨才等16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在晋剧艺术大师丁果仙、牛桂英等老师的门下学艺。
这年,王和齐在丁果仙等大师的指导下,总共出演了《金水桥》《教子》《血手印》等17部戏,而且都是男扮女装。观众齐夸他扮相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王清明和老师们从此给他定下了未来的戏路:终生演男旦。
1952年初,汾阳县杏花村戏班来新星剧团招人,一下子相中了王和齐,开出的条件是,不光王父,王家人均可进入戏班,并转吃供应粮。王清明此时正为又出生的几个孩子吃粮而发愁,闻此条件,便有意带王和齐回家乡。王和齐尽管对丁果仙等老师和同学们恋恋不舍,但考虑到既是父亲又是恩师的现实困难,还是含泪离开了太原。这年3月,交城县成立人民晋剧团,王和齐所在的戏班,奉命全部转入该团,王和齐从此便移居到交城。
1953年春,交城县人民晋剧团赴河北省数市县巡回演出,演出尚未结束,剧团突然接到通知:立即赴北京,“到劝业场剧院,为首都人民演出”。
此时的王和齐是剧团的台柱子,剧院和北京街头海报上这样宣传:主演王和齐,艺名“十三旦”,青衣、花衫,三晋驰名。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北京已有12年没演过晋剧了,所以前来看晋剧的人非常多,可谓一票难求。
老人说,一天,演出《武家坡》中场休息时,剧院马经理突然过来叫他和父亲王清明到休息室去。在休息室,父子俩听马经理介绍了坐在沙发上的三个人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三个人都是京剧大师,分别为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
梅先生问他:你今年多大了?王答:17岁。梅又问:读过书吗?王答:没有。梅自言自语说:这不能怪你,只能怪旧社会艺人没地位。接着又给王讲了戏中王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如何去刻画,直到演出又要开始,才拍了拍王的肩头,让王放松去演出。
当晚,父子俩按梅先生的要求,连夜修改了表演,次日演出时获得观众的好评。此后没几天,剧院修改了海报内容,王和齐巨幅剧装相片下写着:青衣花采,三晋驰名;经梅大师指点,山西“小兰芳”。
从艺数十载带徒近五百
王和齐从1947年11岁时登台演出,到1991年55岁退休,在晋剧舞台上度过了44个春秋。然而,退休后的王和齐,被各地晋剧团争相邀请去讲课、当导演,有时还亲自上台出演角色,故艺术春秋实际达60余年,“直到前两年腿脚有些不利索了,才不登台。”老人说,“晋剧舞台生涯60多年中,我有48年在台上扮女人。晋剧传统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穆桂英、王宝钗、祝英台、织女等等我全都扮演过。”
最令老人自豪的是,他几十年的晋剧艺术生涯中,培养出了近500名晋剧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分布在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市区县晋剧团中,为晋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人说:“这么多的晋剧人才中,不少人都让我感到骄傲,其中最为自豪的是宋转转、任美莲、阍普菊、王雪风、王海风……这些人当中,不少人都得过戏剧大奖,宋转转还获得过中国戏剧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宋转转是1970年交城晋剧团搞‘吐故纳新’时我收下的一个徒弟。这孩子天资很好,学戏又特别能吃苦,是个难得的人才。我是在旧社会被师傅打出来的演员,在教徒弟中,不免也带出些旧习气,严格要求学生,可他们不仅不记恨我,反而在出名后还很感激我,一有空闲,就来交城看我。”
与老人同龄的老伴魏兰英是太原小井峪村人,1955年从太原戏曲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晋剧团当演员,饰演青衣、小旦,与王和齐结婚后,离开张家口市,进入交城县晋剧团,继续做演员。魏对记者说:“老王对他的学生要求严格,对孩子更严格。我大儿子、二儿子和姑娘,当年都是交城县晋剧团的演员,排练稍不认真,就被他呵斥,就像当年他父亲训他一样。“说起我们这家人来,从他父亲算起,到他兄弟姐妹、嫂子弟媳,到我孙子、孙女一门4代人就有16个晋剧演员。其中最小的是我孙女王冠华,这阵子正在山西戏曲学校学晋剧,跟我一样,上台演青衣、小旦。”
王和齐的带徒经历,曾给他带来过意外的收获。1999年4月,电视连续剧《郭兰英》摄制组在祁县乔家大院拍摄郭兰英小时候学晋剧的镜头,在挑选郭兰英师傅“云山师傅”扮演者时,导演对候选的几个演员都不满意,当地文化部门于是向导演推荐了时年已63岁的王和齐。
王和齐接到邀请来到摄制组,还没跟导演说上几句话,导演便高兴地说:定啦,定啦,就你啦!由于王对旧社会师傅教徒弟学戏深有感触,故扮演起“云山师傅”来熟门熟路。拍摄结束后,导演翘起大拇指说:老人家,你真不愧是山西的“梅兰芳”,对戏剧太精通了!
今生属戏曲无悔在梨园
王和齐晋剧生涯数十年中,扮演过许多角色,演绎过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其现实生活,也如同他扮演的剧中人物一样,充满了悲喜与坎坷。“不过,作为一名普通的戏剧演员,这辈子也够风光啦。”王和齐淡然地说,“1953年我们在保定演出,有人看了我演出后,到北京劝业场剧院跟马经理说,山西有个小男旦,演得非常棒。马经理这才请我们一个县级晋剧团去演出。一到北京,马经理就喜欢上了我,专门找了辆汽车,亲自开车拉上我们几个人逛了北京故宫(微博)、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在劝业场剧院,我们一天演出两场,演了一个多月后,还是场场爆满。当时北京最大的剧院王府井大戏院老板听说后,硬是请我们去演出了几场。后来大栅栏剧院听说后,也来请我们去演。有我照片的海报,在剧场周围的几条街上,贴得到处都是。“程砚秋大师有一次演出时,专门派人给我们送来10张票,指名道姓地让我跟我父亲去看。我去了后,他还让我到后台看他化妆、出场。要知道,同行一般是不允许到后台的,怕偷戏。梅兰芳先生能到劝业场来看戏,也主要是看我。梅先生说话亲切,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可惜我那会儿年龄小,没见过世面,不懂得请他跟我合个影……“丁果仙老师在我离开新星剧团时很不高兴,她是想专门培养我的,可惜我父亲那时候拖累重,他虽然亲我,可也得顾家呀,为了我们全家能转户口,能吃供应粮就把我弄回交城了……”
如今的王和齐家可谓门庭若市,来者不是昔日同仁,就是晋剧票友。王妻魏兰英告诉记者,还经常有王和齐的学生来登门看望。王和齐见到学生,就想起自己当年学戏做徒弟,就会想起他十分崇拜的丁果仙老师。王说:“这么多年来,我最忘不了的就是丁师父常对我们说的几句话:谁是我们的老师?是广大人民;艺术是咋来的?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今天刻苦学习,为的就是要把戏演好。不然的话,就对不起观众,对不起人民。”“我今年75岁啦,身体还很硬朗,闲来无事时,就出去和老友们唱两句,再不就是给年轻人辅导辅导。此生交给戏曲,躬耕在梨园,我无怨无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