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是观众欣赏艺术的中心,舞台的中心是演员向往的位置,圈外人也知道:这里是通向成功的捷径。然而,舞台的中心能站几人,大戏小戏主角能有几人。国家一级演员孙昌一次次拱手让出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主角”。30年的艺术人生孙昌坚守本色:角色有分工,演员无“大小”。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他把奉献当成习惯,闯过了演员最难过的“名利”关。
面对名,国家一级演员甘愿“跑龙套”
孙昌是晋剧老生行里屈指可数的国家一级演员,每上一部大戏,剧院总想让他来挑梁,演出总有戏迷指名点戏。“剧院上一部大戏太不容易了,领导让我担纲主角是为创作艺术精品,观众点我的戏,那是对我艺术的认可。但要振兴和弘扬晋剧艺术,一个孙昌不行,需要一大批艺术精湛,观众喜爱的晋剧新锐。”47岁正值艺术峰巅的孙昌甘愿为青年演员跑好“龙套”,被梨园行称作“龙套”二哥。
去年初,晋剧院筹排移植剧目《华子良》,孙昌饰演男一号华子良,从艺术功力和知名度来讲他是最佳人选。当他得知比自己年轻的郑强很想尝试“华子良”,孙昌“让”出“华子良”。他说,郑强业务不错,是国家二级演员,能够胜任角色;自己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员,郑强更需要机会。
演出遇到观众点他的戏,为不让戏迷扫兴,孙昌就清唱一段,再不失时机地向观众推出年轻演员。李明星和朱建军是省晋剧院的年轻老生和花脸演员:“二哥总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把舞台让给青年演员。”
孙昌虽主攻老生,但他艺术全面、功底扎实,同时还能胜任须生、小生、花脸等,露脸的角色不断让给别人,倒是下乡演出人员吃紧的当口,孙昌就串演反角、兵卒、衙役“救场”应急,“龙套”跑的有声有色。《六月雪》中反串饰演赛卢医与知府,《教子》中演老薛宝,《清风亭》中饰演张元秀……数十个“小角色”,个个出彩。
面对利,他拒绝诱惑不动心
戏剧不景气,演员收入下降,“搭班”、“走穴”的演员不是少数。孙昌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名角儿,上门邀请,电话预约,开价自然阔绰诱人。一些个体民营剧团,开出高价要“挖”他。“我从一个戏剧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个国家一级演员,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渗透着许多老艺术家的无私教诲,戏曲低迷,剧院正处于爬坡的关键时刻,我怎么能离开剧院。”这就是孙昌。
去年,孙昌全年下乡演出近800场,每场演出补贴50元。这样的演出场次,不仅在省晋剧院名列前茅,即使在全省在职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同样位居前列。省晋剧院院长郭跃红告诉记者:从艺30多年,孙昌没有一次因为个人的事,耽搁过排戏和演出。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孙昌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也上有老下有小,但最终在名利面前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剧院老老少少没有人不叹服孙昌,从领导到普通演职员都认为“德艺双馨”就是孙昌这样。
前不久,省电视台“走进大戏台”节目请他去当评委。孙昌谢绝了,移植剧目《华子良》正处打磨冲刺阶段,作为导演,他不愿有一点分心。这前后,他接到太原市戏迷协会的邀请,在迎泽公园义务为省城戏迷演唱,他倒是满口应承:什么时候咱也不能辜负戏迷。
面对艺,他“不知好歹”拒官不当
去年,省晋剧院民主选举剧院领导,孙昌高票。他却出人预料地弃权了。“你咋就这么不知好歹,别人打破头也想谋个一官半职,可你……”至今有人还不理解。“最了解我的是我自己,唱戏才是我的长项。”瞧,这就是孙昌的自我定位。
孙昌1972年考入省戏曲学校学习晋剧表演,后到省晋剧院主攻老生。1985年经剧院推荐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学习戏曲导演。30年演了60多部戏,从传统戏《红娘子》《打金枝》《明公案》等到现代戏《油灯灯开花》《芦花》,深明大义的唐王、铁面无私的包公、感人致深的乡村教师,在晋剧的艺术长廊留下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孙昌不断探索声腔艺术,在晋剧“高腔”发音上寻求科学发声法,努力借鉴京剧和声乐的演唱发声,并巧妙的与梆子腔揉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特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这样评价他的唱腔:“新旧交融,非梆是梆,悠扬悦耳,余味无穷。”
名角光环下的“二哥”,对艺术始终精益求精,没有半点马虎。一年有10个月背铺盖下乡演出,很难规律的生活使他患上了胃病,并伴有高血压、失眠。《杨门女将》中,孙昌饰演小角色“采药老人”,有一个高难动作。他一练就是几十遍,每场演出至此,他这个极富艺术含量的动作,总是掌声的高潮处。在新编传统戏《清风亭》里,他饰演绝气身亡的“张元秀”,一个直挺挺后倒地的动作,每演至此,剧场内鸦雀无声,随即迸发震耳欲聋的掌声与喝彩声。
面对情,他捧出赤子的爱
孙昌照顾退休老演员赵小春的事成为省晋剧院的美谈,折射出一个基层党的文艺工作者高尚的情操。前年,剧院退休职工赵小春不幸患上脑溢血和肾衰竭的重症。子女远在国外,眼瞅着瘫痪在床的老人无人照料。孙昌闻讯走近老人,喂水喂饭、洗衣擦身,默默承担起伺候老人的义务,一干就是半年。
“二哥”的行动感动了剧院其他几个年轻人,人家“二哥”对赵老师就像对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感人事迹就发生在咱剧院,咱身边,咱咋就不能学学“二哥”。于是,服侍赵老师的队伍壮大了,24小时排队值班,直至为赵老师送终。
啥叫“德艺双馨”我说不好,但只要一提这四个字省晋剧院的人肯定第一个想到“二哥”———孙昌。一位老师傅这样告诉记者,问其尊姓大名,对方回答:不用问了,剧院拉大幕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