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昆山,看全国戏曲最精彩的亮相 ——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启幕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雪
2018年11月,秋意渐渐从北方的树梢上溜走,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还沐浴在暖阳之中。此时,爱看戏、研究戏曲的人都有个冲动——走,去江苏,去昆山,去听戏!眼下的昆山就是一座戏曲百花园,正值鲜花盛开、争奇斗艳之时。
10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此开幕,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折子戏)进行集中展演。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表示,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将充分展现348个戏曲剧种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的1个多月时间里,来自30个省区市的120个剧种、156部剧目(折子戏)会陆续亮相,其间还将举办筹建戏曲博物馆、召开专家研讨会、摄录剧种口述史等活动,呈现中国戏曲的“花样年华”。
史无前例的戏曲“大阅兵”
这是全国戏曲剧种集中亮家底的一次盛典。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的记忆里,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人首次盛会当属1952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当时23个剧种37个剧团上演了82个剧目,全国轰动;此后中南片区、华东片区分别举办了大规模戏曲展演;近至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大型活动,1992年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虽然都创造了很多“第一”,但都不及此次百戏盛典的规模和意义重大。
“这是新时代戏曲发展最精彩的亮相,具有摸家底、催生机、传精粹、看问题、寻对策的多重意义。”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汪人元评价,“所有剧种不论大小、历史长短、国办还是民营,均在同一平台演出,纠正了以往我们对戏曲笼统的、以偏概全的认知,同时引导文化部门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承工作。”
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原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120个剧种仅有一个国办团体,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
“文化部门在记录剧种发展历史的同时,更关心它的生存现状,关注院团的生产能力,此次展演就是将普查成果利用起来,推出人们较少接触但地域特色明显的剧种和优秀表演人才,展示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珊说。
除了京昆越等大剧种,此次盛典让各种濒危、珍稀剧种集中亮相,如左权小花戏、晋中弦腔、海门山歌剧、蛤蟆嗡、鹧鸪戏、西秦戏等,而且这些剧种的传承单位很多都是县级院团。难怪一位戏曲界资深人士感慨:“研究戏曲40年,现场看到的剧种也就100个左右,这次1个月能把120个剧种看完,昆山百姓有眼福了。”
百花齐放展戏曲新颜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10月29日晚,昆山大剧院箫管沉沉、余音绕梁。由全国八大昆剧院团联袂演出的经典昆剧《牡丹亭》咿呀唱响,在檀板慢拍中,人们沉醉其中,思绪万千。
八大院团五朵“梅花”带着昆曲的年轻一辈再现经典,古老的昆曲拥有的是一张青春的容颜,而推经典老戏、培养青年后辈也是百戏盛典的重要目的之一。
“虽然还没轮到我们,但演员早就跃跃欲试盼着登台了。”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王莺介绍,这次演出带来的虽是经典折子戏,但两位主演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今剧团的年轻人已经能挑大梁,不但年轻帅气、扮相俊美,而且掌握翻、扑、滚、打等表演技巧,为新昌调腔注入了活力。
这次戏曲普查剧种最多的就是山西,有38个。此次山西也是参演剧种最多的省份之一。为了以最好的面貌亮相,10月31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集合了参加此次盛典的11家山西演出单位负责人召开动员大会。“山西这次选送的是地域性比较强的剧种,演员加起来近300人,充分体现了戏曲大省的气势。”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贺建平介绍,考虑到后两年的演出,下一步,山西省文化部门将对诸多小剧种所在的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
“此次活动能进一步推动各剧种的自我认同,最受益的就是小剧种。”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戏曲界很多学者认为小剧种在走下坡路,展演前我还担心其展示能力,但前几场演出比我预料的好很多,不少以前觉得不起眼儿的剧种让人眼前一亮。”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提醒,各演出单位要选择代表本剧种最高艺术价值的剧目参演;在活动组织上,要注意不同剧种和院团的交流互动,将展演效果最大化,并且尝试着走出昆山在全国演出。
不断走向自信的中华戏曲
从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关于戏曲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均从国家层面对戏曲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戏曲人才有序发展,新剧目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戏曲人的文化自信。
“我们捐赠一顶凤冠,寓意筑巢引凤”“我们捐赠的是周恩来总理授予北方昆曲剧院首任院长韩世昌的任命书”“我们捐赠的是民国时期手抄影卷一套”……借展演契机,各院团纷纷拿出传家宝,捐赠给将要在昆山建设的戏曲博物馆,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留下一笔笔宝贵财富。
作为昆曲发源地,昆山于2015年成立了昆山当代昆剧院,并举办了7届昆剧艺术节,全面推动昆曲事业发展。此次为了扩大百戏盛典的影响力,当地文化部门做了充足准备。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红生介绍,演出现场所有剧目均通过“昆山视听”APP现场直播,并且突破了戏曲直播配字幕的难题;低票价惠民,最低20元就能看一场演出,并推出多种组合通票;和昆山市文明办合作,推出“有一种孝敬叫带父母看一场戏”活动,鼓励全家观剧;和昆山市旅游部门合作,向游客推广演出剧目;所有演出在市中心举办的同时,还走进周庄镇、淀山湖镇、千灯镇等基层乡镇演出,目前还有乡镇主动提出加演一场。
“在国家如此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大好时代,各剧种不应该以避免消亡为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复制历史水平的状态,要特别重视对剧种做强身健体的艺术建设。”汪人元强调,中国戏曲传承至今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与时代同心、与民众共生,戏曲人一定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持和群众的精神联系,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文化报2018年11月2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