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亦称山西中路梆子,早期由山陕梆子(一说同州梆子)传入晋中,受晋中秧歌、民间音乐和当地语言等影响,形成于清代中后期。流布于山西晋中、晋北和河北张家口、井陉一带以及内蒙西部、陕西西北部等地区。晋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是综合歌、舞、剧等艺术形式而成的,其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亦称板腔体)它的唱腔有三大组成部分即:梆子腔(习称“乱弹)、腔儿(或称花腔)、曲子。其中梆子腔为主要唱腔,此腔大致有六种基本板式:
一:四股眼(亦称慢板、平板):属一板三眼节奏,(记作4/4拍),梆子击每小节第一拍)是中路梆子唱腔中速度最慢,旋律性最严格,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板式,但其不能乱用,必须转入“夹板”。这种板式最善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的深沉和细腻,适用在平静的情境中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多为须生、青衣、小生、小旦等行当使用。如《打金枝》唐王“王坐江山非容易”,《见皇姑》中秦香莲“包相爷他与我讲说一遍”等唱腔都是由一句“导板”导入即一气吟咏而成的唱腔。
二:夹板:属一板一眼或紧三眼节奏。(记作2/4一说仍为4/4)一般为中速。此板式既可叙事也可抒情,独用或和其他板式连用皆可。通常用于人物感情不太激烈,比较平稳的场合,有时也可在人物感情较激烈,较紧张的情况下使用,但速度要加快,省略“过门”唱成“夹板垛板”。此板式各种行当均可使用,例如《陈三两爬堂》的陈三两的“可笑我薄命烟花陈三两”和《日月图》中白茂林的“恨胡贼父子双双都强暴”等唱段。
三:二性:有板无眼(记作1/4或2/4),其节奏、曲调变化很多,速度的变化幅度,唱词的多寡,伸缩性也很大。长于叙事,也可抒情,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板式配合,是晋剧中最为灵活,使用最为方便的一种板式,所有行当都能适用。此外,各种唱法经常交替使用,如去掉‘过门’稍加变化连起来唱谓之“二性垛板”,梆子每拍打一下。例如《三娘教子》中薛英哥的“薛英哥在南学懒把书念”唱段和《白蛇传》中许仙的“白娘子真乃是多情之女”等唱段。
四:流水:有板无眼的紧板(记作1/4和散拍),其按使用的武场家具大小有大流水小流水之分,按速度的紧缓又有紧流水、漫流水(大的叫“二流水”小的叫“丁光流水”。)之别。在本剧种唱腔中属节奏最紧,速度最快的板式,它有既激昂慷慨又热情奔放之特点,故多用于紧张激烈和争论的场合。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板式连接,多从“二性”“介板”中转来,若通过“导板”则可转入其他任何板式。各种行当均可使用。其基本唱法有二:一是紧打慢唱,二是入板唱。如《白蛇传》中许仙“骂声法海心太狠”和白娘子“强挣扎将许郎一声呼唤”以及法海“大胆的孽畜你出言狂暴”等唱段。
五:介板:属散板形式,依所用武场家具的大小分“大介板”“小介板”。依速度快慢分“紧介板”“慢介板”其节奏曲调较为自由,伸缩性很大,梆子在一定的速度内自由敲击。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板式的引句用在一个上句上。适用各种行当在激愤、悲哀的情绪时,一如离弦之箭,或如峡谷之水,喷发湍流而出。如《蝴蝶杯》中田云山的“田云山怒冲冠”《见皇姑》中包拯“王朝传马汉禀皇姑驾到”等唱段。至于补下句却无词的“假介板”则另需别论。
六:滚白:一种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乃中路梆子中唯一不用梆子,可以运来表现极为悲痛的感情。独立使用较少,多与其他板式衔接使用,也有大小之区分,但唱腔基本无甚差异,生旦行当用之较多,如《祭江》中孙尚香“我哭了一声刘先主”等唱段。
中路梆子唱腔的第二组成部分是“腔儿”也叫“花腔”如“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导板腔”“扫地腔”“刮地风”“十三嗨”“四不象”等等。这些腔虽然有其相
对的独立性,但并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于各种板式的“乱弹”之中,运来增加艺术情趣。
第三组成部分是“曲子”。其乃晋剧中的昆曲和地方小曲。使用“昆曲’的特定剧目如《草坡》《钟馗嫁妹》《功宴》等,以梆子腔为主穿插运用的戏如《宁武关》《芦花荡》《扈家庄》《九江口》等,小曲则在《柜中缘》《屠夫状元》等戏中也穿插一二。
中路梆子还有诸如“导板”(倒板)“流板”(留板)“切板”“垛板”等辅助板式。若乱弹、腔儿、曲子这三大部分与其衔接,自然转化,则情趣无穷,美不胜收。
晋剧在广大观(听)众中所产生的魅力,唱腔可为其首要!,
文行至此,恕笔者赘叙,不才浅释“板眼”二字。所谓“板眼”者乃戏曲音乐唱腔板式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谓之“板”其余的拍子谓之“眼”如“一板三眼”(4拍子)“一板一眼”(2 拍子)。日常生活中人们比喻办事有条理有层次用有板有眼、一板三眼等词句的因由大概来源于此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