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九)涿鹿县兴民晋剧社
涿鹿县兴民晋剧社成立于1949年11月,其前身为察哈尔省旧剧联合会第四分会。剧社由蔡有山、李荣、李馨五等发起,为合伙入股形式的私人剧社。股东有:蔡有山、赵廷福(绰号 “赵麻子” )、“刘拐子”、恒丰纸店的王正礼、李荣、王孝、李馨五、刘维汉等8人,号称8大股,蔡有山担任团长。
演员多为从张家口随蔡有山等辗转到涿鹿的。其中有:
米西治,男,14岁,山东禹城人,工须生;金玉梅,女,宣化人,工青衣;袁西琴,女,10岁,工旦角。另外还有:赵长胜(小生)、李兰英(须生)、李荣(二花脸)、魏志喜(三花脸)、赵玉芳(花旦)、武文清(花脸)、黄玉廷(老生)、丁长孝(小旦)、吴凯文(老旦)、任长贵(小生)、米西龙(小旦)、周西荣(三花脸)、马西榜(花脸)、周玉英(武生)、戴艳春(青衣)、李莲花(青衣)、“三麻包”(花脸)、赵西辉、袁贵祥、崔福来等。
青年时期的袁西琴
文武场人员有:
司鼓:“八骡子”“三骡子”,琴师:单国坤,铙钹:冀华山,手锣:“聋汉”,梆子:“四小”、司作旺,大锣:“德福子”。
服装道具:
大衣箱耿全义,二衣箱高连元,三衣箱张庆祥,杂衣箱“二鸽子”,帽箱崔有。
后勤人员:
茶堂闫二,售票员赵世宝,检票员孙义安、陈瑞,会计杨占元。
青年时期的赵世宝
过去的演戏的场所称作戏园子。兴民剧社刚成立,租借西关大街路北的日昇厚缸房作戏园子,也就是原城镇供销社西关门市院内。戏台座北向南,台高1.4米,台宽12米,台深12米(含后台化妆室),观众池设700多个席位,席座均为一块长木板,下边安装两条木腿,俗称“独龙杠”,大门正对戏台,内侧为小卖部和警卫室。
兴民剧社刚成立租借西关大街路北的日昇厚缸房作戏园子,也就是后来供销社西关门市部所在地
开台戏在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新来的戏班讲究演员“亮相”,即主要演员都要与观众见面,以展示剧团的演员阵容。
这天共演了3出戏。第一出演的是《二堂献杯》,全由15岁以下的小孩出场。14岁米西治饰演田云山,他的妹妹米西龙饰演胡凤莲,10岁的袁西琴饰演田夫人。3个小演员一上场,便博得台下700多名观众热情地掌声。第二出是《打渔杀家》,蔡有山饰演萧恩,戴艳春饰演萧桂英,魏志喜饰演丁朗,周西荣、赵西辉、苑桂祥饰演家丁。第三出是《女忠孝》,黄玉廷饰演周君汉,金玉梅饰演刘慧英,米西治再次登台,饰演妙郎,任长贵饰演中军。
蔡有山在《打渔杀家》中饰演肖恩
当时的票价是每人1000元,相当于1950年代中后期的0.1元,如果戏已开场尚有票未售完,则可半价买票。观众可提前包座,戏园可提供茶水。
第一场演出非常成功。号称“戏窝子”的涿鹿观众一般不轻易鼓掌,然而,由于戏演得太精彩了,吝啬的涿鹿观众情不自禁地频频为演员们鼓掌叫好,甚至出现了蔡有山、米西治、袁西琴、金玉梅唱一句叫一声好鼓一次掌的场面。从此,剧社在涿鹿这块热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1960年代涿鹿县剧场入场券,费国安老师提供
随着剧社在涿鹿县的走红,1950年初,又有部分外地和本地的演员陆续进社。其中有:
“三毛旦”崔德才,男,艺名“金刚钻”,涿鹿县野场村人;“崩头红”范明武,男,宣化东前所人,工须生,人称铁嗓子;郭美英,女,山西平遥人,工旦角;“一斗金”李胜德,男,涿鹿县上太府村人,工小生;李胜年,男,涿鹿县上太府村人,工刀马旦;傅艳琴,女,工刀马旦;郭玉兰,女,山西人,工青衣;奎福胜,男,涿鹿县西关人,工武丑;还有“屁股丑”“玉眼黑”等。
前排中,米西治与郭美英,图片来自网络
剧社演职员的工资采取“分份”制,又叫“分破锣”。每5天一开红。蔡有山一天可得1.7万元,相当于1950年代中后期的1.7元;还有挣死份的,即不管剧社收入多少,演一天算一天,如金玉梅就是如此,一天挣5000元。当时2500元可买1斤花生米,一般演员5天能挣1个小布。
当时,兴民晋剧社以演传统戏为主,剧目有《忠保国》《永寿庵》《刘公案》《战宛城》《马武取洛阳》《黄沙岭》《打金枝》《松棚会》《天剑图》《张松献地图》等40多个剧目。
兴民晋剧社建立初期,演了两个多月的传统戏戏。当时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和宣传婚姻法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演旧戏与革命形势很不相符。兴民晋剧社在党的政策教育下,也开始演出新戏。
1950年春节,第一张海报贴出去,上写“兴民晋剧社,正月初三至初六早晚两场《血泪仇》。”
《血泪仇》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观众并不知道这是革命现代戏,只想看看这新戏《血泪仇》是文戏还是武戏,有了解一些的,则想看看演员怎么穿蟒袍玉带。所有演员,为了演好《血泪仇》,从排练、唱腔到服装、道具,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没有枪,从公安局借,没有军装,带一个红袖章代替,总算可以演出。没想到,第一次上演现代戏就引起了轰动。
接着又排演了《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罗汉钱》《自由结婚》等现代戏。
《小二黑结婚》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新戏的演出,教育了广大农民、干部、工人、学生、妇女。一出《血泪仇》使多少受剥削的农民,起来斗倒地主恶霸;一出《小女婿》,使多少做童养媳的妇女,得到了解放;一出《刘胡兰》,使多少年青人,扛枪参加了人民军队。现在的老年人回忆起来,还啧啧连声地说:“那会儿的戏真好,看完就想按戏文里的做!”
1952年,兴民晋剧社更名为涿鹿县兴民晋剧团,团长李兴武,副团长蔡有山、李英。
兴民晋剧社成立以前,除了马姚班、赵二务、三和顺等为专业戏班外,涿鹿县的戏班多为各村组织的业余戏班。兴民晋剧社的成立,为涿鹿县的晋剧在建国初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遍布城乡大大小小的业余戏班的领头羊。
1955年4月,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兴民晋剧社也改变了私营股份制的性质,过渡为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专业文艺团体,她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涿鹿县晋剧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