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她是《龙兴晋阳》中那个看似弱质纤纤实则有勇有谋的薄娘娘;她的表演形神兼备,唱腔委婉,宛若行云流水;她说她曾经并不喜爱晋剧,可现在却再也离不开这舞台;她还说老百姓渴望的眼神就是她每一次登上舞台的动力。当锦装华衣退去,她依旧只是她——晋剧演员胡嫦娥。
今夏,她所带领的山西清徐嫦娥剧团作为文化部主办的民营院团展演剧团之一进京,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在表彰大会上,她在领奖台上不禁哽咽了。她说,除了她和丈夫,没有人能真正体会他们当初办剧团时的苦。
一直从事晋剧表演的胡嫦娥,从小就开始学戏。她说,小时候自己并不喜欢戏曲,是喜爱戏曲的父母硬让她走上了这条路。没想到,她与晋剧的缘分一结就是30多年。生性有一股执拗劲的她一直勤学苦练,先后拜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花艳君、张翠英为师,后来又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刘玉玲的教诲,她自己的表演也在不断的演出、学习中越发地“漂亮”了。39岁的时候,她迎来了自己艺术生命的黄金期,2000年,她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
得了“梅花奖”以后,胡嫦娥不仅没有以此作为向政府要待遇、向百姓要高价的资本,相反却开始觉得自己有些对不起观众,她说:“我能得奖,都是老百姓捧起来的;而得奖后,我自己却没办法给老百姓带去更多更好的表演。”她视得奖为更好地服务百姓的动力,每年坚持演出500多场,足迹遍布晋、陕、蒙、冀,还深入偏僻的山村窝堡,成为城乡观众和戏迷票友十分喜欢和爱戴的演员。
但她没有止步于此。2004年,在父亲和丈夫的支持下,胡嫦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独自筹资办一个剧团。她说,那时候她所在的国有剧团领导劝她“不要义气用事”,但胡嫦娥志坚如铁,下定决心要走出“温室”,让“梅花”开在百姓中。在多方努力下,2004年3月,嫦娥艺术学校挂牌;同年11月,剧团也成立了。
那时民营剧团刚刚起步,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所有人都在摸索着前进,胡嫦娥也是这样。虽然自己的剧团成立了,但是她心里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剧团会面临什么问题,甚至不知道剧团到底归谁管。最让她寝食难安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剧团都无戏可演。于是她开始主动联系演出,甚至去过“连羊群都无法到达的地方”。渐渐地,嫦娥剧团的名声打出去了,主动找她演出的人多了起来。一年的时间,胡嫦娥10个月在农村。农村的演出条件很简陋,但胡嫦娥与所有的演员一起吃、一起住,“我们睡觉打地铺,吃饭自己做,有时吃在老乡家,和老乡相处得像一家人,还帮着干农活。”
功夫不负苦心人。胡嫦娥的舞台生涯越走越坚实,舞台天地越走越宽敞。5年来,她的剧团相继推出了《莲花庵》、《杨门女将》及《宫变》等精品剧目,享誉三晋,嫦娥剧团成长为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她也从一个单纯的晋剧演员变成了董事长。
2008年5月,嫦娥公司承担了太原市文化惠民工程重点项目——大型新编历史晋剧《龙兴晋阳》,一经演出就博得了观众的好评。此次这出充满山西文化气息的剧目进京演出,该剧的大雅、大义、大度,也获得北京观众的认可。
走下领奖台的胡嫦娥说,展演过后是《龙兴晋阳》的巡演,巡演结束,9月份剧团又要开始新剧《大红灯笼》的筹划了。“我时常想,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是很自私的,没能好好照顾家人。但是走上了晋剧这条路,我就必须尽力做好,而今有了自己的剧团,我更要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我深爱的舞台和观众。”(鲍文玉)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