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荣春社”大长字辈之高足,晋剧界为数不多的武行名流李长璐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年光阴了。李长璐先生以深厚的底功,宽绰的戏路,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晋剧舞台“转战”了一生。在六十多年的戏剧生涯中先生以《挑滑车》《受秦明》《一箭仇》《恶虎村》《蜈蚣岭》《金钱豹》《闹天宫》《武松打店》《八蜡庙》《七剑十三侠》等戏为代表演出上百个剧目,不但成功地塑造过以功架靠把见重的“高宠”“秦明”“史文恭”“和以身段、短打见长的”“石秀”“武松”“黄天霸”以及用跌打翻扑软硬毯子功叫彩的“孙悟空”“金钱豹”“杨香武”等鲜明艺术形象。同时还演一些花脸、丑角等行当的戏,人手不勾头的时候也要赶场穿“把子”伴”马伕“应”底包“工,当“若干人”真是能大能小,能文能武,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可谓本行精,样样通。
李长璐先生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戏剧界同仁的钦佩,被晚辈们尊敬重是因为他有精深的艺术造诣,有高度的事业心,有诲而不倦的师表精神,他既是同台献艺戏友又是具有良好艺德的楷模。所有这些是他经历过新旧社会两重天的苦与甜,跋涉过从学艺到演艺的艰难道路。渡过 了风风雨雨的戏剧生涯,他懂得艺术和生命一样的可贵。
长璐先生不事张扬。从来没有在人们面前说过他在什么地方演什么戏怎样怎样的,也没有以他是荣春社社的高才而自居,就是他参加人民解放军当了演艺对队长的光荣历史也没有更多的提及过。在他晚年时候挚友史贵锁等人几次登门,想给他写一个传记的东西,但他只用好烟好酒款待,立传的事谢绝再三。却是在他病危的时候摆弄着火柴棒给他的徒弟孙福利等人说“十二股档”……以下这篇短文所提及的一些内容是根据一九八三年七月剧团为其举办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时写文章回忆而铺陈就的。
李长璐先生于一九二八年出生在北平城(北京)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七十号,一个鞋行店员家里。九岁上因家庭生活所迫,经父亲的挚友京剧艺人宋雨春介绍到尚小云的“荣春社”科班学了戏, 就这样先生过早地结束了童年,涉足艺海苦渡开“戏子”生涯。从艺之后先拜尚小云先生为师又拜朱胜富先生(武旦)、钱富川(武生)宋富亭(花脸等三位京剧名伶为“经艺师”,开始打基本功由于他匀称的身材,清亮 的嗓音,以及聪慧的天资等优越条件,经过三年艰苦磨砺成了全科班深受师父看重的高材生之一,于是朱、钱、宋三位先生争相给他说戏,争着要李长璐做自己的正式徒弟。聪慧的他都给他们一一磕头再次拜师。之后先跟朱先生坐科武旦,并跟钱宋二位兼学武生、花脸。在这期间师父们倾心相教,他便潜心苦,往往举一反三,每每出人之右,如此更得到三位师父的器重,在他身上下得辛苦越来越大。这功夫不是别的,只是一根藤棍,你越好他越打这便是师父们所说的?打戏,打戏,不打你成不了大器。藤棍下李长璐心中明白“背地里受罪,人前显贵” 的道理又苦学了三年。前后六年,他不仅练就了一身扎实是基本功,而且学到了不少武旦、武生的戏。一九四三年十五岁的他以主演《摇钱树》(饰刘四姐)在同倌中大显身手毕业出科。出科后谢师一年,(实习演出没有份子)这期间为了抓紧时间在师父们身边学到更多的东西以拓宽戏路他又拜钱富川先生为正师学习武生, 同时一面在荣春社演出,一面又在北平城一些班社(主要是尚和玉班)“赶包”挣钱为帮助父亲解决生活困难。这样学学演演,一年下来钱师父亲传了《挑滑车》,《金钱豹》《闹天宫》《探庄》《蜈蚣岭》等开门戏,自己又向其他师父学得 了《九江口》《长坂坡》《一箭仇》等吃手戏。所有这些都是是李长璐先生在后来的几十年舞台生涯中生旦净丑不挡,文武昆乱皆可,年过五旬还有“长靠厚底跟头功”的厚实根底。
一九四四年初拜师完毕,能正式应工文武生旦的他经师兄陈茂春介绍到解放军北岳军区京剧团应工。他以师父亲传名人指点过的“赵云”“高宠”“武松”“石秀”“史文恭”“黄天霸”等靠、箭、侉、包衣的武生形象打开了局面。成为剧团的“梁子”演员。当年四月正式入伍,当了该团二分队(京剧队)队长(排级)。在军队的大熔炉里艺术上得以进一步的锻炼政治思想有了很大提高,艺术品德得到了进一步的陶冶。从而萌发了对党的文艺工作的责任性和事业心。一九四九年初遵照上级指示结束了为期五年的军旅生涯,随剧团集体转业回地方。经同倌关海昌 到了石家庄新新京剧团。当年七月应李兰亭招聘进了山西丁果仙承办的“剧团。由京剧改唱晋剧对于在剧种艺术上已经定型的他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但是经不住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命精神,于是虚心求教,苦练不辍,半年之后,终于跨越了剧种之间的鸿沟,适应了剧团演艺,应工二套武生行当。于是他将京剧规范工细之长结合晋剧火爆炽烈的特色融于一炉,演出了《四杰村》《收秦明》《金雁桥》等戏。受到了省城观众的认可。在晋剧舞台上有了名声。次年年初阳泉市新声剧团(市晋剧团前身)去太原招聘演员先生同冀萍、李素英、郝金瑞等来到阳泉,仍应工武生,演出了《闹天宫》《闹龙宫》《金钱豹》《七剑十三侠》《呼延庆打擂》等武功重头戏。一时名噪煤乡山城。一九五六年,二十八岁的李长璐为了在晋剧上开阔眼界,拓宽戏路经剧团领导同意,先生暂别山城,来到张(家口)北晋剧团以出色的武功演出了《三盗九龙杯》《武文华》《八蜡庙》等戏。特别是《三盗九龙杯》唱一处红一处在哈尔滨一连演了三个月满堂。于是在东三省有了“活杨香武”之美称。
一九六二年,艺术上日臻成熟的李长璐先生由我市文化部门派员接回。仍应工武生并当了武行头,主演了《打店》《探庄》《三岔口》《挑滑车》《七剑十三侠》等戏,同时也演些诸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借女冲喜》的刘子和、县官等丑角戏和现代戏《夺印》中的“陈广西”除此以外还与冯少成等老艺人负责了赵有全、吴占文、曹文茹、王银秀、康金福等一批新来学员的武功训练。他除了演出每天跟娃娃们滚战在一起,手把手的教,口对口的传。至此,李老师在全体学员的心目中和身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人大部成了后来阳泉晋剧舞台上的四梁八柱。
一九五六年——一九七六年李长璐因故改行又时逢文化革命十年动乱,但他总舍不得丢艺散功,每天跑完业务回家总要压压腿,活活腰练练把子。戏剧界的同行们一旦来求教学戏,他总是把自己有的等戏毫不保留地掏了出来……
一九七六年先生应调重返文艺战线,担任了阳泉市艺校(时称文艺班)教导处副主任,侧重负责武生、武旦组的“身训”教学。在这期间,先生不辞艰苦辛勤劳作,视娃娃为己出,不分白天黑夜地传授技艺为阳泉市市晋剧舞台推上孙福利、荆自保、武红霞、朱捧寿、张静等又一批新人。李长璐
当选为阳泉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戏剧家协会阳泉分会理事。
由于工作需要先生被调回阳泉市晋剧团担任了艺术指导,在长期的工作 中他不以资深自居不搞特殊总是以一个普普通通演员,本本分分地出现在全 团群众的视线中。同时他与一些艺术上有造诣的同行通力合作整理改编并主排(参演了《呼延庆打擂》《闹天宫》等一批见功夫的“骨头戏”。那年赶排《杨门经巾帼》(1——5本)的时候,他铺盖一卷跟剧团下了乡,在繁忙演事里争时间抢速度抽演出空间排戏,到后来回了阳泉,编剧写一本他排一本,写一场他排一场。后期到年关紧张的时候,他忙得连饭都顾不得吃,端着饭碗就进在排练场。记得一九八四年郭俊卿创作的大型新编历史戏《喋血蕲州》作为自创剧目参加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先生担任武打舞蹈排练,他专研不辍硬是排出既符合剧情的武打场面又适合演员公里的“档口”直到在太原演出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给剧组加工排练。结果拿得六项大奖,事后群众赞美地说《喋血蕲州》的成功有李长璐先生的一份很大的功劳!尤其令人难以忘记的是当年为了救场李长璐扮演了《虎牢关》的“吕布”,他一上场亮相,台上台下为之一惊:除了额头上有几条几条记录着风雨年华的纹路以外,其扮相之英武逼人,身段之规范潇洒,动作之矫健自如造型之准确优美仍然不减当年,特别是年近花甲仍有漂亮的大靠厚底翻扑功夫,一出戏行站如水如山,实为罕见!
一九八五年夏,剧团组办了“晋剧速成培训班”先生被挑去当了班主任。他会同雷喝电等老艺人,不论冬夏冒严寒顶酷暑日夜操劳,一年多的时间培训出康广兴、李成明、孙爱英、李贵书 等一批学员,从某些方面很大程度改换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二零零一年 月年届七十三岁的李长璐带着不愈的艺术执著与世长辞了。
纵观先生的一生,他,一个被生活所迫涉足艺海的“小戏子”逐步成为一名具有精深造诣的艺术名流,其锲而不舍,艰辛磨砺是流血流汗可想而知的。成为对戏剧事业繁荣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的。其耿耿丹心,无私敬业的日精月华是不可磨灭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