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桂莲在山西省戏曲学校做学生全班50 多名学生个个眉清目秀,生气蓬勃,男娃子英俊,女娃子漂亮。可是栗桂莲的形象却在老师们的头脑里打了个问号。那时栗桂莲刚从晋北农村考入戏校∃ 一身的乡土穿着,个儿比别人长的小,眉眼儿没有别人漂亮,一些老师们心里想 “ 这妞儿条件不怎么样 ”
栗桂莲在众人的眉高眼低之下讨生活也真不容易。她常常看见老师给那些条件好的同学“ 吃偏饭’,单独辅导,精心教授。她眼睁睁看到同学中张三排了李铁梅、李四演了小常宝,而她只“ 上大课” ,扮“ 群众” 。小姑娘急得哭了。然而那些眼泪却成了激励她奋发上进的雨露,成了强化她决心做一名戏曲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动力。她常自己心里说 “ 别人看不起我,我偏要苦学苦练,咱们走着瞧。” 从此,不管人们用什么样的目光瞧着她,用什么样的话儿讽刺她,都动摇不了她奋发向上的恒心。每天她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十几倍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和练功。清晨天色未亮,同学们还在酣梦之中时,栗桂莲就悄悄起床到教室里练功、喊嗓,夜晚,当大家都去看电视或者从事别的娱乐活动时,她要把白天学到的东西再复习若干遍,直至烂熟于心。不管任何一个同学排戏,她都要躲在角落里认真地看,认真地记。事后,她又单独在教室里自己哼着锣经、鼓点、唱腔连着动作与情感练习几遍。就这样,她学会了好多出戏。
作家柳青说过 “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的时候只要几步。” 栗桂莲这个被冷落了的丑小鸭就是在这关键的几步中大胆地跨跃了。那是戏校组织一场重要的汇报演出,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海报贴出去了,给首长的请柬发出去了。可是临到彩排的时候,那个已化了妆的江水英演员却怯场了,开场锣鼓响了,说死说活也不到场上去。这可把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急得团团转。这时也已化好妆准备扮演“ 女社员” 的栗桂莲,站在一旁鬼使神差地说了声 “ 老师,让我来试演江水英吧。” 在场的人们都愣了,一个个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那眼睛好似在说,你排都没有排过,怎么就能演。栗桂莲诚恳地说“ 我平时用心把江水英的唱腔与动作都学会了。” 有一位老师说“ 大水快到龙王庙了,要试就试试吧。” 于是,化妆老师又急急把那位同学的头饰与服装卸下来为栗桂莲扮妆,一会儿工夫,栗桂莲由“ 女社员” 变成了江水英,被锣鼓送上了台。奇迹出现了,栗桂莲扮演的江水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昔日的丑小鸭扮演江水英别具一番英雄风韵,扮相俏丽而刚毅,唱腔悠扬而新颖,招招式术都渗透着一种灵秀之气。演出结束后老师与同学们都围着栗桂莲表示祝贺。她问自己,这成功来的容易吗?
当栗桂莲在唱腔上达到一定高点之后。她又下决心在做功表演上来一个新的突破。栗桂莲生了孩子正在家坐月子,听说团里要排《六月雪》,编导是几位从艺术院校毕业又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同志。栗桂莲忍心丢下襁褓中的婴儿,上班要求担任该剧的女主人公窦娥,她希望同知识型的编导合作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
当时编导担心栗桂莲刚生过孩子,身体尚未复原。又考虑到她虽然有唱腔上的优势,可武功基础较差,难以胜任二些高难度的武功动作。因而,她被谢绝了。
栗桂莲毕竟是栗桂莲。她一次次向编导恳求,一次次向领导表明决心。她说她就是吃千般的苦头,也要争取把窦娥演好。人们拗不过栗桂莲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编导同志只好说“ 那就试试吧,演B 角,她并不以为自己在团里挂头牌却去排演B角而对编导有意见,相反十分高兴地接过剧本,回到家一边抱孩子喂奶,一边读剧本背台词。在新改编的《六月雪》中,编导为主人公的唱腔与表演输入了大量的“ 动感” ,达到文戏武唱,唱做并重。为了适应导演的要求,她首先进行了艰苦的减肥锻炼。那时她刚生过孩子,体重达120多斤。为了尽快恢复体型,她白天坐在排练厅认真观看导演为A角排戏,晚上和早晨进行练功。由于节食与高度的体力消耗,在较短的时间内她的体重减了10多斤,武功也恢复得很好。可是这时她的奶水却突然没有了。看到哇哇哭叫的婴儿要奶吃,栗桂莲心里痛苦异常。丈夫出来埋怨了 “ 咱不能为了演戏,而让孩子饿肚子呀 ” 母亲也出来劝告了,“ 如今国家只准生一胎,还是把自个的孩子照顾好当紧 ” 可是已经上了马的栗桂莲只想纵马前奔,而不想从半途后退。她狠了狠心把孩子送到乡下,自己毅然投入到紧张的排练。由于她的刻苦勤学,又勇于探索创新,所以成功地塑造了感天动地的大悲剧中窦娥的艺术形象。在这出戏里,较前人之成就,她最大的突破点是抓住了情、理、技三者间的相互融合。栗桂莲在塑造窦娥这一人物时,不仅努力提高了自己的唱腔艺术,而且做到了文武结合,唱做并重,更形象、更动人的塑造悲剧人物。戏一开始,她先采用了闺门旦的表演手法,把窦娥别离父亲、寄身柴门的悲凉心境完美地体现了出来。接着她把青衣与小旦的表演技法巧妙地融为一体,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寡居后的窦娥既善良又坚强的性格特征。在“ 屈斩窦娥” 一折中,栗桂莲在唱腔上大胆借鉴了民歌、民曲,使旋律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不仅唱出了窦娥痛斥黑暗官场和封建王法以及咒天地骂鬼神的悲壮气概,而且在表演上吸收了须生、武生的大幅度、大棱角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 甩发” 、“ 转体僵尸” 、“ 倒扎虎,’,“ 扎步” 、“ 跪步” 等高难度戏曲武功,文戏武唱,旧剧新曲,深刻地体现了人物不可遏止的悲愤心态。如今,这出戏不仅成为栗桂莲的代表剧目,也成了全团的看家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栗桂莲热爱自己的事业,也热爱自己的观众。她常年随团深入在农村,演出在山乡。尽管她还年轻,但她的艺术已赢得了广大观众,她已经有了自己的观众群。有时候剧团下乡,农民观众指名点姓要看栗桂莲的戏,如果有时栗桂莲因故不在团或未出台演出,观众就要减戏价,就要与团里发生矛盾。为此,栗桂莲即使遇到极困难的事或是患了病也坚持在演出第一线上。
栗桂莲深爱她的父亲。她说“ 是我的父亲,影响我迈向了戏曲艺术的道路。” 1985年秋末,她的父亲身患重病,危在旦夕,家人皆守候在父亲的左右。可是这时正值剧团下乡演出,她不得不忍心离开慈父的病床随团演出。一夭突然接到电报,告诉她父亲逝世,务必返家,栗桂莲手拿电报悲痛万分,不得不请示领导。团长为难了,如不送栗桂莲回家真有些太不近人情,如送她回家,那晚上当地观众点她唱《三娘教子》又如何交待,栗桂莲看见团长为难,就提出将她送回家里最后看父亲一眼,然后及时返团不误晚上演出。团长亲自陪她回到家里,一看见父亲的遗体,栗桂莲就哭成个泪人儿。就这样在父亲的灵前哭罢,未等及安葬,栗桂莲又返回了剧团,脱掉孝服穿戏装,为观众演出了。
她的演唱,融牛桂英幽婉凝重、程玉英慷慨激昂、王爱爱悠扬委婉的艺术特色为一体,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她还善于借鉴民歌演唱、丰富唱腔旋律和演唱技巧。表演上又大胆吸收须生、武生的高难身段动作,在晋剧《教子》《算粮》《南北江山》《陈三两》《血滴子》《六月雪》等剧目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摘自纪丁《永不歇脚的栗桂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