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一支活跃在西部太行山区的县剧团,他们婉转、流畅的戏腔在太行山回荡,因为他们的存在,山中百姓的日子浸润得有了滋味;这是一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剧团,从3天演出只挣5袋面,到一年演出500多场的骄人业绩。一支县剧团的发展成长或许能够给我们正在改革中的艺术院团一些启迪。
摩托车驮来的剧团
11月11日,下过暴雪的第二天,李玉平就开始忙碌起来,修理因为下雪被压坏的各种舞台道具。天气异常寒冷,可是他却忙乎得一头大汗。
李玉平是河北陆德井陉县青年晋剧团的副团长,也是团里的第一批演员。用他的话来讲,对团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有感情,这次下暴雪时,他们正在一个村里演出。雪大得把舞台都给压塌了,损坏了不少东西,让他心疼不已,这不,天还没有晴好,他就带着人开始收拾修理。下一个台口的演出马上就要到了,已经签了合同,可不能耽误了档期。
井陉县青年晋剧团成立于1985年,大部分主力骨干为井陉县85届戏校的学生。当年,县里急于培养出一批戏剧科班生,来缓解井陉戏剧人才的匮乏问题。在全县中小学中选拔招收了60多名学生,不惜财力,集专业师资,以微水旧剧场作为校址,成立了戏校。学校聘请了京剧“活猴王”刘英堃、丝弦表演艺术家王永春、晋剧名家郭彩萍、苗秀茂等老师授课。师高徒弟强,仅仅半年,在一次小型的庆典演出中,就一炮打响。在两年后的实习演出中,青年团已经名声在外,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朱穆之,原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安耀光等曾亲临剧团视察,记录下了青年团曾经的辉煌。
然而,青年团走出校门后,改革开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支羽翼未丰的雏鹰,挣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为不善于包装、推销自己,在1997年陷于瘫痪。
团里的演员下海的下海,跳槽的跳槽,30余名合同制演员和部分骨干人才损失过半。看着曾经红火的剧团散了摊子,看着心爱的戏剧艺术搁浅,现任团长梁春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县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牵头成立新的青年晋剧团,踏上了艰辛的创业征程。
由于缺员太多,梁春柱们只能够先下乡招生。当时戏剧已经处于低谷,好多演员都不唱戏了,谁家的孩子还学戏呢?但是没有退路,他们骑上摩托车、自行车,带上干粮,走村串乡招收学员。没有经费、没有补助、可是他们怀着火炭一般的心,孜孜以求。终于,有20多个学员被他们带到了剧团,可以开班了,新的剧团有模样了。
每年演出500多场
重新组建的井陉青年晋剧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用梁春柱的话讲,是从夹缝里成长起来的。
刚开始演出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他们深知自己艺不惊人。于是就台上各尽所能,散戏后还送戏上门,主动到军烈属、孤寡老人、五保户、老党员、老干部家中唱上几段,并且为老人们担水、擦玻璃、扫地、洗衣服。他们还将“水不喝一口,烟不抽一支,糖不拿一块”的“三不”作为铁的纪律。这一招果然灵验,所到之处一片赞扬,纷纷称赞他们是“老八路剧团”。
他们逐渐与演出当地的观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关系。晚上戏散了,路太黑,演员们顾不得卸妆,打着手电筒送路远的观众回家;有时下雨下雪,他们把伞借给老百姓,有的甚至将床铺让出来,让回不了家的观众住在剧团。梁春柱自豪地说,那些经常去演出的村子,他们和老百姓都处成了朋友,不少人有他们的电话,跟着他们看演出。在外面演出,一些台口经常欠账,或者少给剧团演出费。但是,他们团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人家还要多给上三五百元。往往今年演出完,明年演出的合同就订上了。在上安镇上安东村,他们已经连续演出了6年,每年演出2次。
他们还请来了井陉县演出公司经理许泊镜、原县文化局局长许千通为剧团顾问,出谋划策,八方奔走。他们品着当地老百姓的口味来,喜欢什么就唱什么。
青年晋剧团的剧目多是文武大戏,这个特色是在市场磨砺中逐渐形成的。文武带打的戏,好看不沉闷,比较受老百姓欢迎,他们就从这方面丰富自己,多方移植其它剧种的剧目为我所用,像河北梆子《双错遗恨》、《哑女告状》、《宝莲灯》,丝弦的《文王访贤》、《飞虎反朝》、《白罗衫》等等,特别是晋剧传统剧目《三关点帅》,那是每个台口必演的开场戏。有一次,他们在一个村子里一天两场,连演了8场不重样,把当地的老百姓看得眉开眼笑,纷纷对剧团竖起大拇指。在井陉小峪村,一位观众看戏看得起劲,拿出2000元钱来专门奖励演员们。
团长梁春柱介绍,青年团的演出活动都是围绕市场转,在农村,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凑在一起看戏就是为了一个热闹,掌声叫好声一起来,这戏就算演成功了。翻跟斗、拧旋子能够烘托起现场气氛,他们就将这些戏剧演员的基本功巧妙地编排在剧目中。结果,每次演出都是叫好声一片,演员们演着也带劲。
常年跑江湖,唱对台戏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在原平县郭阳镇演出,他们和山西省京剧院著名演员孙红丽带领的演出团碰到了一起,连唱5天,当时看戏的每天有2万多人,演员们较着劲地演,后来观众越来越多地聚到了他们的台下,对面的台口最后唱了一台歌舞晚会收场。徐泊镜认为,青年团在艺术水准上肯定赶不上孙红丽,但是青年团演员们给观众展现了一种活力,带给观众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可能是精神面貌感染了观众。
演出越来越红火,演出市场越来越宽阔。这十几年来,井陉县青年晋剧团的足迹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每年演出都在500多场。一年之中,他们往往大年初一吃过饺子就出家门,大年初二剧团就起戏了,这一唱就是八九个月,有时候一天三开箱。
李玉平在团里唱二花脸,他妻子唱须生,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演员,在团里有七八对,大家齐心演戏,可是对家里却照顾得不多。他说,儿子是跟着奶奶爷爷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他回到家抱儿子,儿子半天都不叫爸爸,当时他也伤心,但是想到自己热爱的戏剧艺术,这酸涩中弥漫的是甜甜的味道。
与企业携手共闯市场
“我们闯市场凭的是信誉好。”梁春柱总结说。除了和演出地的老百姓处好关系,关键是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剧团已经定下了合同,就要按时演出,其他地方出再多的演出费也不去。就是近期的这场暴雪,当时他们正在西部山区梁家演出,舞台塌了,没法演了,他们分成小分队,深入到村里地方比较大的户家演出,也要将合同履行完。
在井陉县青年晋剧团,你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团里实行的是军事化半封闭管理,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有效地保证了剧团的成长和发展。团长梁春柱介绍:“我们团,大家都是以团为家,虽然演员们挣得不是太多,一般演员挣到六七百元,主要演员一千多元,但是团里实行供给制,香皂、毛巾等生活用品,甚至连女演员们用的卫生巾都发放。全额为演职员们上养老保险。”李玉平指着自己的西装告诉记者,团里今年发了两身衣服,一套西装,一套运动装。所以在青年团,生活不用操心,团里一切都给办好了,你只要演好戏就行了。
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力,井陉县青年晋剧团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人纷纷把孩子送到剧团学戏。在目前戏剧市场低迷,戏曲艺术学校都招生难的情况下,2004年,青年团从一个村子里就招收了8个学员,在当时业界传为美谈。
也正是凭借着过硬的生活作风和严谨的台风,井陉县青年晋剧团赢得了企业家许占延的大力支持。2004年,井陉县原文化局局长许千通从中牵线,文企联姻,每年由河北陆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为剧团提供5万元的赞助。许局长说,当时,人家还是不太乐意,但是随着对剧团的深入了解,许占延被深深地感染了。每逢八月十五或春节,他都要赶到剧团和演职员们一起过节。除赞助之外,许占延不断地给剧团加大投入,为剧团置换了十几万元的演出服装,还要投资200多万元为剧团建设家属楼、办公楼和排练厅。
历史大戏《舌辩侯》叫响戏剧节
10月15日晚,井陉县青年晋剧团携经典剧目《舌辩侯》亮相河北大戏院,参加河北省戏剧节演出。《舌辩侯》是井陉县青年晋剧团在其传统剧目《蒯彻装疯》的基础上,邀请省市知名编剧和导演,历时一年、耗资上百万元打造的戏剧精品,也是该团自建团以来投资最大、排演时间最长的一部历史舞台剧。该剧讲述了汉朝初年,韩信含冤而死。其谋士蒯彻冒死与汉高祖刘邦据理争辩,韩信得以平冤昭雪,蒯彻被封为“舌辩侯”的故事。演出赢得了数千名观众的一致好评,现场气氛热烈。人们纷纷表示:“真想不到,山区的县级剧团带来了这么精彩的节目!”
梁春柱说,青年团下一个目标就是要上台阶,提高艺术水准,提高知名度。但是,要上台阶就要拍新戏,拍新戏最难的是缺少资金。在排演《舌辩侯》时,又是许占廷挺身而出,大力支持,他不但自己贡献了30万元,还动员身边的朋友出资,化缘17万元,解了剧团的燃眉之急。
许占延则表示:“我看准的是青年团那种努力做好的劲头。这样的剧团我们应该多鼓励。”话语不多,却道出了生活中的为人干事之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井陉县青年晋剧团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市场、赢得了人心,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株根出陉山,藤绕太行、花漫三晋,迷太原票友,醉忻州老乡的艺术之花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