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银,男,国家一级演员,丁派弟子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一位须生演员,1960年拜丁果仙为师,他在艺术上的执卓是得到了丁果仙的器重,在晋剧《算粮》中,刘汉银扮演薛平贵。
排练过程中,为了一句“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丁果仙一字一句地教,不厌其烦地示范,并帮助他分析剧中人物情绪,同时也十分重视启发他的自我创新意识。在《算粮》正式上演时,刘汉银仅凭幕后一声“三姑娘随上……”的叫板就赢得了戏迷的“碰头彩”。接着,上场后的第一句平板“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唱得铿锵有力,将薛平贵对王宝钏的无限思念,以及此番前往相府算粮的必胜信心表达得入木三分,又一次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就这样,凭着丁果仙的悉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刘汉银逐渐被戏迷们所喜爱。
《卖画劈门》是丁派名剧之一。丁果仙在剧中饰演的白茂林给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丁果仙的徒弟,刘汉银从眼神、台步、唱念、表演都传承了浓郁的“丁派”风韵,出现在舞台上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丁果仙。
1993年,刘汉银退休了。然而他仍然活跃在晋剧舞台上,经常到各地讲学,为培养晋剧新人,传承“丁派”技艺,弘扬民族文化继续奔波着。
从“牛毛生”到“阿江伯”
———丁派须生刘汉银的粉墨人生
来源:《阳泉日报》 作者:录入时间:07-07-15 16:35:50
1961年,中南海,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员们的演出博得了中央首长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后台,一声清脆的巴掌打在了一个年轻演员的脸上。甩巴掌的是山西省晋剧院院长丁果仙,被打的叫刘汉银。而刘汉银此前在家乡盂县已经很有名,一提起“牛毛生”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十几年后,他在现代戏《龙江颂》中饰演的“阿江伯”在全国戏曲界引起了轰动。
盂县“牛毛生”
牛毛是他的小名。在50多年前的盂县,南小坪的“牛毛生”就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就在我们赴并采访时,还有上了年纪的盂县人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起“牛毛生”的故事。儿时的刘汉银常赶驴往庄稼地里送粪,别人一天至少送三次,而他最多送两次。为什么呢?因为对唱戏太痴迷,跟在驴后面边唱边比划,结果驴到了地头,他还远远地落在后头呢。还有一次,母亲让他捅开火炉坐锅烧水,他却装了一脑子的戏文,火未捅开,空锅就坐上了,更要命的是,他还拿起了捅火柱捅火。结果可想而知了,锅底被捅了个大窟窿。
1937年,刘汉银出生在盂县南娄南小坪村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儿时,他经常跟着爷爷、父亲到周边的十里八村去看戏,一来二去,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当,不时还能无师自通地唱那么两嗓子。那时在小学,上午读共产党的教材,下午三点以后则要换成日本人的书来念。无论是什么书,对他的吸引力都没有唱戏大。盂县解放后,年仅11岁的刘汉银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年纪轻轻却唱得有板有眼,深受乡亲们喜欢。1950年,村里请了一位老师教小孩子们唱戏。他先参加了现代剧《血泪仇》的演出,而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演出。而后他又在《梅溅雪》、《黄鹤楼》等古装戏中饰演了主要角色。他嗓音洪亮、唱腔清脆,逐渐成了当时十里八村首屈一指的男演员,“牛毛生”的声名越来越大。1954年后半年,他得知县里成立了晋剧团。有人极力撺掇他去应考,可他却担心自己不行。然而,他最终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参加了考试,考试时他唱了《辕门射戟》中吕布的唱段。不料,几天后传来消息,他被录取了。刘汉银进入盂县晋剧团后,主攻须生行当,曾扮演《取成都》中的诸葛亮、《大报仇》中的刘备、《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角色。在剧团期间,晋中地区举办现代戏调演(当时盂县归晋中地区管辖),盂县晋剧团根据当时盂县人民为运输煤炭而修建了窄轨火车道这一真实事件,自编自演了《小火车开得快》(又叫《小火车快开》)。刘汉银在其中饰演团支部书记,共有8句唱词。然而就是这短短的8句唱词,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没有丁果仙,就没有刘汉银”
一直以来,每当谈起从艺历程,他都会发自肺腑地说,“没有丁果仙,就没有刘汉银。”直到今天,这位70岁的老人一旦提及自己的恩师、晋剧大师丁果仙,都要感激不已、敬佩不已。
1958年,时任省晋剧院院长的丁果仙应邀观摩晋中地区现代戏汇演。刘汉银短短的8句唱词打动了丁果仙。在晋剧表演上从不轻易评价人的丁果仙十分爱惜刘汉银的才气,称之为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并着手调动刘汉银。21岁的刘汉银就这样到了省晋剧院,仍然是主攻须生。
1959年后半年,丁果仙出于对刘汉银的器重,让他随团赴京参加全国戏曲改革调演。在五六人的团队中,刘汉银是最年轻的。薄一波、彭真等中央领导指出当时的晋剧后继乏人。次年,山西省晋剧院调集全省青年拔尖演员成立了青年团,其中就有王爱爱、刘汉银等。当时,为了尽快提高青年团演员的水平,在全国提高晋剧的声誉,扩大晋剧的影响力,青年团采取了“收徒拜师”的形式。于是,刘汉银就正式拜在丁果仙的门下,从此揭开了他艺术生涯崭新的一页。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晋剧从台步、身段、念白到唱腔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而20多岁的刘汉银此前却一直接受的是非正规训练。现在既然拜在了丁果仙门下,他就不想错失这个良机。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晋剧演员,必须从小就开始练功,而他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自然要补课,要付出比其他演员更多的努力。为了练就腿上的功夫,刘汉银吃饭时都用房梁上的绳子把自己的一条腿吊起来,单腿站着吃。由于整天近乎玩命地训练,两腿又肿又痛,就连晚上上床都要人帮。丁果仙在刘汉银的念白、唱腔以及身段表现方面也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晋剧《算粮》中,刘汉银扮演薛平贵。排练过程中,为了一句“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丁果仙一字一句地教,不厌其烦地示范,并帮助他分析剧中人物情绪,同时也十分重视启发他的自我创新意识。在《算粮》正式上演时,刘汉银仅凭幕后一声“三姑娘随上……”的叫板就赢得了戏迷的“碰头彩”。接着,上场后的第一句平板“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唱得铿锵有力,将薛平贵对王宝钏的无限思念,以及此番前往相府算粮的必胜信心表达得入木三分,又一次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就这样,凭着丁果仙的悉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刘汉银逐渐被戏迷们所喜爱。
《卖画劈门》是丁派名剧之一。丁果仙在剧中饰演的白茂林给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丁果仙的徒弟,刘汉银从眼神、台步、唱念、表演都传承了浓郁的“丁派”风韵,出现在舞台上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丁果仙。
1961年7月,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赴京到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在演《卖画劈门》时,由于从来没有和国家领导人离得这么近,刘汉银心中不免有些紧张,本来烂熟于心的动作出了一点差错。演出完毕,领导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转至后台,当刘汉银和其他演员一样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时,突然,丁果仙当着剧团一百多人的面,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刘汉银的脸上。原来,刘汉银饰演的白茂林以为敲门的是上门来强抢女儿的恶霸,于是开门后拿刀劈人,等开了门一劈未中后,才看到敲门的原来是自己的外甥,于是就有了“藏刀”这个动作。“藏刀”是这部戏中表现丁派特色的点睛之笔。丁果仙在教戏时就不止一次地强调“藏刀”必须到位,但没想到刘汉银还是出了差错,所以才出现了丁果仙怒甩耳光的一幕。这一耳光在刘汉银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终生受益。
与晋剧一道起落
在北京汇报演出的两个月之间,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曾九进中南海,中央领导每场必看,尤其是周恩来、薄一波、彭真、傅作义等更是屡看不厌。晋剧《小宴》(《吕布戏貂蝉》)、《杀宫》(《汴梁图》的一折)、《算粮》因此名扬华夏。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与河北梆子小白花剧团由此被称为全国戏剧“两朵花”。王爱爱、刘汉银也因此名声大噪。而后,青年团又到天津、包头、呼和浩特等地连续演出一个多月。
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省晋剧院排演了现代戏《三上桃峰》。1974年,他们带着这部戏参加了全国现代戏调演。现代戏《三上桃峰》是根据《三下桃园》改编的,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四人帮”在“桃园”二字上大做文章,联系河北抚宁县的桃园大队曾是王光美蹲点的地方,大肆诬陷说《三上桃峰》是在给王光美树碑立传,给刘少奇翻案,是典型的******复辟。更为可笑的是,他和王爱爱打娘胎里带来的姓氏因与刘少奇、王光美夫妇巧合,这也成为“四人帮”编织罪状的一大证据。于是这部戏被定为了“大毒草”,停止公演,内部演出也是为了批判之用。刘汉银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批判的大字报贴了满大街,从演出的地方一直贴到他们的住处。所有的人都不敢出门,在北京的40天几乎是度日如年。而后,九进中南海的风光没有了,有的只是恐惧。晋剧在全国一下子成了批判的靶子,演员们低着脑袋悄悄地离开了北京。在他们返回太原一个星期后,中央或许是出于其他原因考虑,又把他们调回北京演了《龙江颂》,刘汉银饰演阿江伯,王爱爱饰演江水英。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看后都大加赞扬,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山西晋剧青年团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正值刘汉银在艺海中轻舟飞渡之时,他的声带出现了问题,声音嘶哑、音域变窄。他不得不暂时忍痛离别舞台,四方求医。然而他却从没有放弃重返舞台的信心,多方求教,刻苦练习,采取了科学的发声方法,终于创造了一种既适应自身嗓音条件,又不失“丁派”风韵的唱腔,使自己获得了新生。
1993年,刘汉银退休了。然而他仍然活跃在晋剧舞台上,经常到各地讲学,为培养晋剧新人,传承“丁派”技艺,弘扬民族文化继续奔波着。(郭维 吴驿)
1961年,中南海,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员们的演出博得了中央首长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后台,一声清脆的巴掌打在了一个年轻演员的脸上。甩巴掌的是山西省晋剧院院长丁果仙,被打的叫刘汉银。而刘汉银此前在家乡盂县已经很有名,一提起“牛毛生”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十几年后,他在现代戏《龙江颂》中饰演的“阿江伯”在全国戏曲界引起了轰动。
盂县“牛毛生”
牛毛是他的小名。在50多年前的盂县,南小坪的“牛毛生”就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就在我们赴并采访时,还有上了年纪的盂县人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起“牛毛生”的故事。儿时的刘汉银常赶驴往庄稼地里送粪,别人一天至少送三次,而他最多送两次。为什么呢?因为对唱戏太痴迷,跟在驴后面边唱边比划,结果驴到了地头,他还远远地落在后头呢。还有一次,母亲让他捅开火炉坐锅烧水,他却装了一脑子的戏文,火未捅开,空锅就坐上了,更要命的是,他还拿起了捅火柱捅火。结果可想而知了,锅底被捅了个大窟窿。
1937年,刘汉银出生在盂县南娄南小坪村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儿时,他经常跟着爷爷、父亲到周边的十里八村去看戏,一来二去,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当,不时还能无师自通地唱那么两嗓子。那时在小学,上午读共产党的教材,下午三点以后则要换成日本人的书来念。无论是什么书,对他的吸引力都没有唱戏大。盂县解放后,年仅11岁的刘汉银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年纪轻轻却唱得有板有眼,深受乡亲们喜欢。1950年,村里请了一位老师教小孩子们唱戏。他先参加了现代剧《血泪仇》的演出,而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演出。而后他又在《梅溅雪》、《黄鹤楼》等古装戏中饰演了主要角色。他嗓音洪亮、唱腔清脆,逐渐成了当时十里八村首屈一指的男演员,“牛毛生”的声名越来越大。1954年后半年,他得知县里成立了晋剧团。有人极力撺掇他去应考,可他却担心自己不行。然而,他最终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参加了考试,考试时他唱了《辕门射戟》中吕布的唱段。不料,几天后传来消息,他被录取了。刘汉银进入盂县晋剧团后,主攻须生行当,曾扮演《取成都》中的诸葛亮、《大报仇》中的刘备、《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角色。在剧团期间,晋中地区举办现代戏调演(当时盂县归晋中地区管辖),盂县晋剧团根据当时盂县人民为运输煤炭而修建了窄轨火车道这一真实事件,自编自演了《小火车开得快》(又叫《小火车快开》)。刘汉银在其中饰演团支部书记,共有8句唱词。然而就是这短短的8句唱词,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没有丁果仙,就没有刘汉银”
一直以来,每当谈起从艺历程,他都会发自肺腑地说,“没有丁果仙,就没有刘汉银。”直到今天,这位70岁的老人一旦提及自己的恩师、晋剧大师丁果仙,都要感激不已、敬佩不已。
1958年,时任省晋剧院院长的丁果仙应邀观摩晋中地区现代戏汇演。刘汉银短短的8句唱词打动了丁果仙。在晋剧表演上从不轻易评价人的丁果仙十分爱惜刘汉银的才气,称之为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并着手调动刘汉银。21岁的刘汉银就这样到了省晋剧院,仍然是主攻须生。
1959年后半年,丁果仙出于对刘汉银的器重,让他随团赴京参加全国戏曲改革调演。在五六人的团队中,刘汉银是最年轻的。薄一波、彭真等中央领导指出当时的晋剧后继乏人。次年,山西省晋剧院调集全省青年拔尖演员成立了青年团,其中就有王爱爱、刘汉银等。当时,为了尽快提高青年团演员的水平,在全国提高晋剧的声誉,扩大晋剧的影响力,青年团采取了“收徒拜师”的形式。于是,刘汉银就正式拜在丁果仙的门下,从此揭开了他艺术生涯崭新的一页。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晋剧从台步、身段、念白到唱腔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而20多岁的刘汉银此前却一直接受的是非正规训练。现在既然拜在了丁果仙门下,他就不想错失这个良机。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晋剧演员,必须从小就开始练功,而他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自然要补课,要付出比其他演员更多的努力。为了练就腿上的功夫,刘汉银吃饭时都用房梁上的绳子把自己的一条腿吊起来,单腿站着吃。由于整天近乎玩命地训练,两腿又肿又痛,就连晚上上床都要人帮。丁果仙在刘汉银的念白、唱腔以及身段表现方面也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晋剧《算粮》中,刘汉银扮演薛平贵。排练过程中,为了一句“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丁果仙一字一句地教,不厌其烦地示范,并帮助他分析剧中人物情绪,同时也十分重视启发他的自我创新意识。在《算粮》正式上演时,刘汉银仅凭幕后一声“三姑娘随上……”的叫板就赢得了戏迷的“碰头彩”。接着,上场后的第一句平板“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唱得铿锵有力,将薛平贵对王宝钏的无限思念,以及此番前往相府算粮的必胜信心表达得入木三分,又一次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就这样,凭着丁果仙的悉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刘汉银逐渐被戏迷们所喜爱。
《卖画劈门》是丁派名剧之一。丁果仙在剧中饰演的白茂林给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丁果仙的徒弟,刘汉银从眼神、台步、唱念、表演都传承了浓郁的“丁派”风韵,出现在舞台上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丁果仙。
1961年7月,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赴京到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在演《卖画劈门》时,由于从来没有和国家领导人离得这么近,刘汉银心中不免有些紧张,本来烂熟于心的动作出了一点差错。演出完毕,领导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转至后台,当刘汉银和其他演员一样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时,突然,丁果仙当着剧团一百多人的面,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刘汉银的脸上。原来,刘汉银饰演的白茂林以为敲门的是上门来强抢女儿的恶霸,于是开门后拿刀劈人,等开了门一劈未中后,才看到敲门的原来是自己的外甥,于是就有了“藏刀”这个动作。“藏刀”是这部戏中表现丁派特色的点睛之笔。丁果仙在教戏时就不止一次地强调“藏刀”必须到位,但没想到刘汉银还是出了差错,所以才出现了丁果仙怒甩耳光的一幕。这一耳光在刘汉银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终生受益。
与晋剧一道起落
在北京汇报演出的两个月之间,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曾九进中南海,中央领导每场必看,尤其是周恩来、薄一波、彭真、傅作义等更是屡看不厌。晋剧《小宴》(《吕布戏貂蝉》)、《杀宫》(《汴梁图》的一折)、《算粮》因此名扬华夏。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与河北梆子小白花剧团由此被称为全国戏剧“两朵花”。王爱爱、刘汉银也因此名声大噪。而后,青年团又到天津、包头、呼和浩特等地连续演出一个多月。
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省晋剧院排演了现代戏《三上桃峰》。1974年,他们带着这部戏参加了全国现代戏调演。现代戏《三上桃峰》是根据《三下桃园》改编的,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四人帮”在“桃园”二字上大做文章,联系河北抚宁县的桃园大队曾是王光美蹲点的地方,大肆诬陷说《三上桃峰》是在给王光美树碑立传,给刘少奇翻案,是典型的******复辟。更为可笑的是,他和王爱爱打娘胎里带来的姓氏因与刘少奇、王光美夫妇巧合,这也成为“四人帮”编织罪状的一大证据。于是这部戏被定为了“大毒草”,停止公演,内部演出也是为了批判之用。刘汉银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批判的大字报贴了满大街,从演出的地方一直贴到他们的住处。所有的人都不敢出门,在北京的40天几乎是度日如年。而后,九进中南海的风光没有了,有的只是恐惧。晋剧在全国一下子成了批判的靶子,演员们低着脑袋悄悄地离开了北京。在他们返回太原一个星期后,中央或许是出于其他原因考虑,又把他们调回北京演了《龙江颂》,刘汉银饰演阿江伯,王爱爱饰演江水英。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看后都大加赞扬,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山西晋剧青年团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正值刘汉银在艺海中轻舟飞渡之时,他的声带出现了问题,声音嘶哑、音域变窄。他不得不暂时忍痛离别舞台,四方求医。然而他却从没有放弃重返舞台的信心,多方求教,刻苦练习,采取了科学的发声方法,终于创造了一种既适应自身嗓音条件,又不失“丁派”风韵的唱腔,使自己获得了新生。
1993年,刘汉银退休了。然而他仍然活跃在晋剧舞台上,经常到各地讲学,为培养晋剧新人,传承“丁派”技艺,弘扬民族文化继续奔波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