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仁、岳美缇、刘异龙、张洵澎等上海昆剧团九位“昆大班”成员和出身“昆小班”的张静娴日前在逸夫舞台联合献演,庆祝自己从艺五十周年并由此拉开了系列演出的序幕。在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口头遗产”以来,举办这样的系列演出是很有意义的。
《牡丹亭》《占花魁》《长生殿》等剧目都是昆剧经典。毕业于“昆大班”的演员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首批昆剧演员,是被戏剧界公认“成材率最高”的一批演员,培育他们的俞振飞和“传”字辈老师都是“国宝级”人物。现在,接过了老师手中的绝活,他们已年过60岁了,自己也成为“国宝级”人物。
演出前,十位一级演员身着戏服,为前来购买CD和VCD的观众签名留念。想不到的是,具有600年历史的昆剧也出现了这么多的“追星族”,半个小时的签名活动不能满足所有赶来的戏迷。面对并不景气的戏曲市场,这样的场面确实令人振奋。戏迷的热情是对这十位老艺术家的充分肯定。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昆剧面临的困境。
“昆大班”和“昆小班”出来的演员都已60岁了,由于中间出现了断层,接班的演员只有二十来岁。作为国人引以为豪的“人类非物质口头遗产”,昆剧是要靠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强化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年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演员主演的昆剧《十五贯》轰动全国,还搬上了银幕,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昆剧开始走向辉煌。由于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古老的昆剧难逃厄运。文革结束,昆剧团恢复,开始第二次创业,又出现令人担忧的昆剧演员断层的状况。
平心而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看到青年昆剧演员耐得寂寞,在这块戏曲园地里默默耕耘,在舞台上立起了一批优秀演员,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昆大班”和“昆小班”培养出来的演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被誉为“国宝”的昆剧,需要有一批“国宝级”演员。以前,剧坛流传“七梁十柱”一说,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单挑一部戏,合作演出更是花团锦簇,让观众得到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
举办十位一级演员的联袂系列演出,既是一次“国宝级”艺术展现,对小字辈演员来说更是一次学戏的好机会。这批演员都已60岁左右了,应该到了舞台艺术的成熟期。从抢救昆剧的角度来看,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些珍贵的演出资料录下来。保存这些舞台资料,对“人类非物质口头遗产”的传承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