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音乐之声》等百老汇名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与此相对应的,传统的中国戏曲也想借脑百老汇的模式,在海外市场赢得一席之地。4月3日青春版 《牡丹亭》在湖北武汉大学上演,拉开了2008年巡演的序幕,而该剧制作人、著名作家白先勇也进入了推广昆曲《牡丹亭》的第四个年头。昨日,身在美国的白先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称《牡丹亭》将在欧洲展开巡演,他非常希望能借鉴美国百老汇的模式,改变《牡丹亭》巡演四年仍未赢利的局面。
动向:《牡丹亭》将开始欧洲巡演
记者拨通白先勇美国家中的电话时,正是美国时间的凌晨,白先勇正在书房中进行文学创作。电话中的他十分随和,说自己非常喜欢和记者谈论关于《牡丹亭》的话题。白先勇告诉记者,目前《牡丹亭》的重点是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去年《牡丹亭》曾到四川大学,今年依然会延续。今年还计划去英国参加伦敦的 “CHINANOW”演出,也许会顺道再去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此开始欧洲巡演。“朋友经常问我,为什么不把同为东方国度的韩国、日本纳入演出计划中?其实,日韩两国对青春版《牡丹亭》的理解应该要比西方观众更深切,他们一定会喜欢的。不过日本的演出市场规矩很多,要提前两年就预定,还要争取到诸如NHK等大媒体加盟赞助,我会努力打开日本市场的。”
遗憾:尚未实现市场赢利
从2004年5月2日在台北首演,《牡丹亭》迄今为止已在海内外上演百余场。白先勇在电话中感慨万千地表示,这4年最大的成功就是让海内外的观众都认识到了昆曲的重要性,一股昆曲热潮迅速在华人世界中掀起。每每演出结束,看着那一张张兴奋而迷醉的年轻的脸,就可以确信:昆曲,这门曾经委顿于流行文化边缘的古老艺术,真的开始在年轻人的真诚热爱中重现昔日的光彩了。
白先勇也不无遗憾地表示,四年的苦心经营,《牡丹亭》仍未在市场上实现赢利,现在还只能依靠募捐来确保巡回演出的顺利进行。“在中国台湾演出是高科技基金赞助的,到美国的演出用了100万美元,也是靠基金赞助,今年的巡回演出则是依靠中国香港的基金赞助。”
为了保证正常演出,白先勇更是运用各种社会关系筹集演出经费。他告诉记者,昆曲《牡丹亭》是高雅艺术,主要针对的观众是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它并不像流行文化那样拥有广大的市井观众。虽然在台北、上海、北京等地进行的商业演出都非常成功,但是《牡丹亭》走的是巡回演出的模式,剧组各地奔走的费用成本非常高,这都注定了《牡丹亭》很难在市场上实现自我造血。
计划:借鉴百老汇走出困境
如何让青春版《牡丹亭》走出目前的市场困境?白先勇表示,他非常希望能借鉴美国百老汇的模式,给《牡丹亭》一个固定演出的剧场,“我一直在大声呼吁,要建立一座昆曲剧院,专门固定上演《牡丹亭》这样的经典昆曲,只有避免巡回演出高成本,昆曲才能实现赢利”。而对于昆曲传播和推广,白先勇也有自己的见解。“光靠我一个人是不够的,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昆曲真正在年轻人心中扎下根,应该在学校里设立昆曲推广课程、开一些昆曲欣赏课,这才是细水长流的做法。”被称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感叹,推广昆曲的四年中,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很多人认为青春版 《牡丹亭》无非就是白先勇仗着名人效应带着一帮年轻人在搞,认为‘青春版’是我生造的概念,一个噱头。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很遗憾直到现在昆曲界仍未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探讨一下这出戏为什么吸引那么多年轻人?为什么让那么多从未看过昆曲的观众为之着迷?”白先勇称,反对和质疑是正常的,“一出戏推出来,有批评很正常,我们一路演一路吸取意见建议一路改,还发放过调查问卷,有见地的意见,哪怕照着改一点,也是很大的进步”。(记者/胡晓 实习生/冯璐)
(摘自 《华西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