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昆剧大舞台将演变成昆剧大擂台。展望6月,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四大经典剧目《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展演,被看作上中旬热身邀请赛;下旬移师苏州,四大剧目以精华版形式、最强演员阵容,在中国昆剧艺术节上,进行较量。各昆剧院团正厉兵秣马、摩拳擦掌。

这是对昆剧事业10年成果的检阅。

10年来,中国昆剧舞台,巍巍壮观。昆剧演进数百年长河中,重要和精彩的剧目,竞相登台,南北呼应:“古典名剧”《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梦》、《紫钗记》、《南柯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以及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的新编历史剧《班昭》和《公孙子都》,等等。犹如撑起古老昆剧新戏台的四梁八柱,坚实而多彩。那经年累月沉寂在案头上的一部部文本,忽然间,在观众眼前幻化成为活生生的、琳琅满目的众生,娓娓道来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

昆剧觉醒

中国昆剧进入21世纪之际,出现两个重大事件: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中国昆剧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第一批中的第一名,由此,中国昆剧进入海内外关注的视线。200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纷纷批示“昆剧在文学、戏剧、艺术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应该采取抢救、保护和扶植措施,而且要尽快落实。”不久,由财政部拨款,与文化部联合设立基金,直接发放给各昆剧表演团体的重点剧目的创作和演出。这两个举措,在认识、政策和物质方面,调动了昆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是对昆剧艺术得以延续和进步的推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幕徐徐拉开———

2004年,由学者、作家白先勇策划,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华丽亮相。当青春版《牡丹亭》(大剧场)在国内外陆续演出达到160场时,北京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小剧场)也已创下演出200场纪录。

期间,江苏昆曲剧院的《1699·桃花扇》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三本《长生殿》(上中下)制作完成、演出,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进入历时3年的排练,北方昆曲剧院全本《西厢记》开始酝酿。2008年岁末,上海昆剧团隆重推出“临川四梦”……

中国昆剧觉醒了,10年踏出一条“回归古典、走进现代”的路。

拓宽道路

昆剧需要“敬畏昆剧传统”和具有创新实力的策划人和编导,《牡丹亭》《1699·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四部大戏的成功均为佐证。在“四部经典”的创意、制作过程中,又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国家院团与挚爱昆剧的社会人士合作,卓有成效地为剧目制作注入新思路,实现资金来源社会化,培养新人成果显著,剧目演出、宣传推广呈现新格局。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将《牡丹亭》演出定位为青春版的概念,是近60年来该剧演出的首创,符合《牡丹亭》本为一曲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美诗。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因此,剧组起用青年演员饰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年轻演员使古老的昆剧舞台朝气四溢。白先勇不顾古稀高龄,频频亲自率团出征,在各大学校园莘莘学子中间播撒昆剧艺术的种子。

记者唐斯复参与全本《长生殿》排演制作是要完成一出可以经营的昆剧大戏,能够带动昆剧生存环境的改善,能够培养年轻演员和观众,由此,策划、实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措施。在筹备、排演历时的7年之中,唐斯复竭尽心力“变不可能为可能”。与上海昆剧团有共同的艺术理想,与剧团有荣辱与共的友情。自行整理的演出剧本将全本《长生殿》划分为四本连台本戏,规划了整个演出的规模和格局,为迄今篇幅最大、题材分量最重的昆剧剧目。唐斯复因为在文化艺术领域做记者多年,看到过昆剧院团解散、重建,演出无序、亏损、观众递减、舞台上后继乏人的状况,尤其心情沉重于舆论对昆剧的悲观情绪。虽然近几年昆剧创作演出活跃、观众递增,但是,依旧没有能够进入昆剧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境界。

事实说明,青春版《牡丹亭》和全本《长生殿》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国有院团体制的局限,突破了国有院团人员习惯性思维的局限。《牡丹亭》和《长生殿》项目的主体是剧团,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是上海昆剧团,只有剧团与社会人士双方的良好合作,才能够发挥作用。

走近青年

这里“走近青年”有双重含义:昆剧艺术走近青年演员,昆剧演出走近青年观众,拥有舞台上下众多的年轻守望者,是古老昆剧的希望所在。“四部经典”都在培养青年演员和观众方面,下了大功夫。

中国昆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因为传承技艺的方式是师辈“亲身施教”“口口相传”,往往含有生命延续的意义。台下学戏、台上演戏,学习和实践结合,为最有效的培养年轻演员的方法。“四部经典”的年轻演员们均有幸获得这样的机会。青春版《牡丹亭》的俞玖林、沈丰英,被安排由老师一对一施教,经过一年教学准备和演出160场的磨练,他们从稚嫩的学员成长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全本《长生殿》则是采取师徒同台、同角色的方式,进行创作实践中的艺术教学。艺术指导蔡正仁、张静娴领衔扮演剧中唐明皇、杨玉环,进行塑造人物的示范,年轻演员张军、黎安、沈丽、余彬、吴双等分三组各自担任主角,在排演实践中迅速成长。特邀北方昆曲剧院的魏春荣在第一本中扮演杨贵妃,她欣喜于在《长生殿》剧组收获很大,方在《西厢记》的表演更上一层楼。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学生们还远不如老师的状况,唱念做打的技艺和所掌握戏码数量与老师差距很大,而决定未来昆剧舞台面貌和传承的重任,恰恰在这一代学生们肩上。为了有时效地培养青年演员,有资深人士建议:提高年轻演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一心专攻昆剧;改善学生只由一位老师施教的方式,改变门户观念的旧习和人为限制;年轻人要开阔视野、广博学习;保持表演和唱功的“昆韵”意识和警觉。过去曾有过抢救式的向老艺人学习,今天,依旧需要有学习继承的紧迫感。

吸引年轻观众走近昆剧,宣传推广需要大智慧、大阵势,需要设计年轻人能接受的话语方式。“四部经典”演出前后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的信息发布,几乎铺天盖地,在演出城市做到家喻户晓,并延伸至全国。台北戏剧院四周街道的灯杆上,飘扬的是成列的青春版《牡丹亭》彩旗。全本《长生殿》演出画面则反复出现在上海闹市电子大屏幕、地铁车厢电视屏幕、出租车触摸电视屏幕上。剧组还将剧目介绍发放到大中学校、艺术院校、书城、图书馆、宾馆、餐厅、剧场、商店、大街上、政府机关等,凡是想得到、做得到的,宣传推广便努力抵达。到北京,我们意识到剧组演出的发布活动首先需引起新闻记者兴趣,于是,策划了在皇家粮仓祭拜老郎神(唐明皇)仪式,在故宫举行四组唐明皇、杨玉环集体亮相仪式,深得新闻记者们响应,宣传一浪推一浪。在剧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608份记录,观众中的60%以上是年轻人。全本《长生殿》演出40场,票房达到250万元。

昆剧是文人戏剧,剧本的文学性要求主要创作人员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文学意味。“四部经典”的策划人、编导者可称为当今戏剧界的学人,创作初衷便表现出对文学和学术追求的倾向,各部门创作构思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21世纪昆剧创作者们表现出来的服从整体文学性的自觉,和由此带来的舞台呈现的新成就,被一一记录在丰富多彩的出版物上。

中国昆剧的新时代到来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