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浙江儿童艺术中心,已与舞台久违的昆剧《西园记》就要上演。这是浙江昆剧团的老底子戏,从汪世瑜把它演红到现在已隔了20来年。《西园记》在鼎盛时期,曾被拍成电影,放映过无数场次。

在浙昆排练场,饰演书生张继华的陶铁斧穿上戏服,时间仿佛就慢了下来。他凝神欣赏一枝梅花,眼神的轨迹沿着花枝慢慢由远及近,姿势优雅。这些慢下来的动作、慢下来的时间,与现实生活隔离得太久,现代被焦虑困扰的人需要从过去的故事中寻找,向过去的优雅致敬。

上世纪六十年代,都市人生活节奏还没快到席不暇暖,《西园记》搬上舞台后轰动杭城。“那个时候,汪世瑜因为这个戏一夜之间,连涨了三级工资。”这是戏剧人的黄金时期,他们可以从容地在舞台爱得死去活来。

后来,“样板戏”盛行,《西园记》和其他剧目一样被湮没。再后来,每个人被经济大潮挟裹而行,焦虑像野火四处蔓延。昆曲,对人们来说节奏太慢了,而且在观照现实这方面,只眷恋“春色几许”的昆曲与现代人有着太多隔阂。《西园记》这样一部纯谈情说爱的戏,就悠悠地想爱,爱着。没有坚硬的冲突和内核,刺激不了感官和视觉,自然也备受冷落。在陶铁斧记忆里,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西园记》在杭州统共演了不到五场。一次是受台湾邀请,先在杭州试演了一场,一次是要出访日本,在剧场彩排了一场……最近的一次演出,还不在杭州。2001年在苏州参加昆剧节,他和老师汪世瑜搭档,一人演了半场。每次,在杭州的演出就像现在商场满就送的赠券,是附加性质的。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相继走红,让沉睡着的《西园记》发现,物质丰富了的人们可以重拾平和与从容。人们脚步开始慢下来,开始向那些逝去的典雅和文化致敬。

“我们复原的就是老本子,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现在人很难有这份古文底子,为了某些形式,连韵都不押了……”2月9日要演的《西园记》,复排导演是浙江昆剧团世字辈老人周世瑞,他说,“戏里所有词没有一句是现编的,全在传下来的本子里。”把看家戏《西园记》排出来后,浙昆打算再把杭州名人李渔、洪昇的剧目排出来。以前,上昆、北昆、浙昆等院团是齐名的,现在人家一部部推新戏,浙昆也不愿落后。

谈话间,扮演女主角“王玉真”的杨崑化好妆进来对戏了。导演一再叮嘱她,动作要慢,眉梢眼角要含情,“你如果快了,观众没接到你抛出的这个眼波,他没回味过来你就过了,戏曲的魅力就降低了。所以要慢……”(记者 王玲瑛)

(摘自 《钱江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