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uner
我本人对戏曲并不是格外的了解,不过既然看了九月二十一日的明末遗恨,现在有点手痒要写东西!
大概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两场都具有代表性的戏曲都是在同一个地方演出,所以写写也就在所难免了。
明末遗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京剧,也是第一部麒派的代表作,整个情节让我想到的是昆曲里的神韵,因为有种很深的“悲”的感觉在贯穿了整个表演之中,演崇桢的人我不知道是谁,我从他那里看到了京剧和昆剧所共有并擅长的对于悲哀的渲染,应该说整部作品基本上都是独角戏,崇桢的戏份非常的多,他就好像是珍珠里的红线那样,串起整台作品的脉络结构,使得整部作品里的悲剧气氛得以烘托出来,对于像我这样的外行来说都听得出来他在表演的时候非常的卖力和专业,我记得在最后要结束时,台上有一个大概是愤世妒俗的中年人(据说上海这个年龄层的人都比较具有这样的心态,哈,至少曾经住我旁边的中年上海男人是这样)冒失的打断台上的表演,而且台下的观众也跟着窃笑的时候,他依然几乎是忘我的说完了那些离别的话语。专业精神和心理定力真是可敬可佩。那是题外话了。还是说会到这两个作品的比较吧。
大概万事都是靠对比而得来,京剧给我的感觉(至少是就麒派的这个作品来看)是昆曲里面融合了北方豪迈气质而重新定位的剧种,因为我无论怎么听都能听出昆曲的感觉,比如拉腔的方式,用气唤气的方式,似乎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明末遗恨里的感觉会让我觉得很振奋,我不知道这是否是麒派艺术所特有的特质,旁边的吹打乐器和昆曲那种柔和而舒缓,文质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整个作品显得热闹,不像班昭那样显得缠绵,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演太平公主的女演员,照例是不知道她是谁,不过她在唱腔上和国外的歌剧比起来还真有得比的,那种高音的效果非常动听,是那种不觉得吵的声音,虽然发得很大很尖,远远就可以听得到了,但还是很美妙,电视的效果和现场的效果差别就在这里吧,现场会让人很震撼,加上各种灯光了什么的一烘托,还真是种享受。现代的古典戏曲和古代的表演有所不同的是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我记得在班昭里有一段跳河的片断是用多媒体的手法里演示的,还真有那种跳入滔滔江海的感觉,在明末遗恨里的雪花也是投影的效果,这这古代是无法实现的,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完整和具有观赏性,我最喜欢崇桢和驸马一起雪夜拜访国长的片断,灯光暗淡之下的两个人显得愈发孤独和凄凉,两个人对于行路艰难的刻画是细致如微而且生动自然的,抛开那段历史已经等级的概念,就好像是两个普通人在艰难时刻所作出的对于命运反抗的精神那样,是极美极真的映现。
看的人多半是些老头老太太们,然后就是那些学习戏曲的年轻人,他们对这出戏剧真是很熟悉,我还听到旁边有些人跟着角儿在那唱,中场休息的时候坐我旁边的一老先生和什么人在那里使劲的聊着过去这出戏剧如何如何神奇,唤起爱国主义了什么什么的,他们大概和我不一样,或者没我那么单纯,更多的,也许已经不在听戏了,那些历史的片断在聆听的过程里,在这么两个多小时的时光里再次呈现在他们脑海中,就在这一当儿,灵魂出窍,意识游走,角儿的表演也许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此时此刻,各自都已再次沉陷于五十年前那些迷乱的时光碎片当中了。
本贴由tuner于2001年9月22日17:48:30在〖中国昆曲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