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送寒衣”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在《永乐大典》中仅有南戏存目。

永嘉昆剧团(简称永昆)日前在苏州演出的昆剧《孟姜女送寒衣》沿用了民间传说的基本故事梗概,并有所丰富。

永昆的孟姜女,带着江南女子的平民色彩,柔弱的身躯、顽强的意志、深深的情意,历经千难万险、风霜雪雨,为丈夫奔波千里送寒衣。应该说,《孟姜女送寒衣》是一出难演的戏,情节不复杂,戏剧矛盾不是很尖锐,也没多少可渲染的细节。这是一出靠唱、做、舞支撑,非常吃功的戏。饰演孟姜女的由腾腾,与饰演范老、田二嫂、李老太、李木、关令、田二哥、强盗甲、强盗乙的演员冯诚彦、孙永会、金海雷、张胜建、刘小朝,6个演员支撑起一台大戏,强盗甲乙分别由关令、李木扮演者兼演,田二哥由范老的扮演者兼任。

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是这出戏的特色。这种角色的配置,并非是剧团演员不够用,需要一人身兼两个角色,而是沿用了宋元南戏的角色搭配格局。从永乐大典收藏的剧本《张协状元》等,可以看到南戏一演员饰演多个角色这一特点。我想这不仅是“继承”,也是锻炼培养演员的一种办法。

永昆的旦角表演很是生活化的,既有昆曲这一剧种的细腻、优美、抒情,且歌且舞等特点,又巧妙地把生活中的动作融入表演之中。孟姜女为李老太梳头的一段戏,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人物的善良体贴。她见老妈妈乱发蓬鬂,提出要为老人家梳洗。孟姜女唱:“将蓬发慢理轻梳,掩不住载世劬劳……”老人兴奋地享受着,情不自禁地赞叹:“天降福分哪!”这是一段有唱有表演的戏,从生活出发,把生活中的动作美化、舞蹈化,变成戏曲身段,且没有刻意夸张变形。

这一出戏的又一特点是孟姜女的戏多,几乎场场有戏。从思念丈夫,到上路寻夫,从遭遇强盗打劫,到埋葬公公,从十二月相思到哭长城,唱、做、舞甚是繁重。这让我们不得不称赞孟姜女的扮演者,年轻演员由腾腾。她的表演刚中寓柔、柔而不媚,朴素又不失典雅,用一个“美”字概括,恰到好处。

“哭城”是一场情感起伏变化的高潮戏,孟姜女的经典唱段。历经千难万险,她终于见到了长城。当绵延起伏的长城出现在孟姜女的眼前时,她赞叹。这是全剧中唯一的一点欢乐,也是音乐中的一个闪光点。然而,欢乐过后是大悲哀。孟姜女千里迢迢送寒衣,却没有见到丈夫,见到的是长城脚下,荒丘一片,万千筑城民夫的尸骨的埋葬之地。这一段,由腾腾唱得痛彻肺腑,她感慨万里送寒衣,只落得衣衫“盖了荒尘野墓”。她想与丈夫说话,她想与丈夫一同回家……

万般无奈,孟姜女只得拜别亡夫,拜别长城……这是一出悲剧,是孟姜女一家的悲剧,也是千千万万筑城壮士的家庭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永嘉昆剧团举全团之力,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创作。

这一题材很适合永嘉昆曲演出。永昆又有“草昆”之称。当昆曲走向殿堂,成了红氍毹艺术,为文人雅士所青睐时,生长于永嘉沃土的昆曲仍然活跃于民间阡陌之上,与老百姓血脉联系不断,这就决定了它的草根本色。至今,永嘉昆剧团下乡演出仍是常事,场场爆满,观众百看不厌。我曾随剧团下乡演出,亲历场面之热闹,抱娃观剧的大嫂,杀鸡煮饭,招待亲朋好友和住宿看戏的乡亲,仿佛过节一般。小孩子早早到场,他们打闹着,为阿爷阿奶占下好座位。笔者以为“草昆”并不是贬义词,恰恰说明永嘉昆曲并非曲高和寡,而是接地气、有人气、有特色的剧种,集高雅与乡土色彩于一身的昆曲艺术。永嘉观众的欣赏水平也高,他们听得懂,看得明白,用朴素的道德观念去评价剧中的人物,看得津津有味、说得头头是道。永昆在高雅昆曲一族中保留草根本色,实属难能可贵,难怪昆曲大师俞振飞看了永昆演出后,兴奋异常,赞之“南昆北昆,不如永昆”。由衷地希望永昆在学习北昆、南昆,吸纳借鉴姐妹艺术优长的同时,守住自身的艺术特质。(谭志湘)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