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鲜出炉”,这次非遗项目里增加了古陶瓷修复技艺、书画装裱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面点制作技艺、工尺谱拍曲技法等内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它们的传承人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京的地域特色,是城市历史的见证,金陵文化的重要载体。紫金山新闻启动系列报道《石城“新”非遗》,以此记录那些老记忆、老手艺。

近代学堂乐歌开启了输入西洋音乐的大门,西洋音乐的乐理、简谱、五线谱、集体歌唱的形式开始系统性地传入中国,中国古老的记谱法—工尺(chě)谱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但它在昆曲界却依然一直在使用。

可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用简谱记录的昆曲曲谱问世,年轻一代演员对工尺谱的了解已无法与前辈相比。

今年,“工尺谱拍曲技法”被列入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也是首次列入非遗名录。这离不开昆曲演员裘彩萍的努力。

保护工尺谱


就是保护昆曲“根脉”

“对不起,来晚了,我下午在仙林教小学生学习昆曲,回来耽误了点时间。”裘彩萍,江苏省昆剧院的老旦演员,从13岁进戏校,与昆曲结缘40多年。

以前,工尺谱是她学戏的工具,如今工尺谱是她为之奋斗去传承的技艺。“前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很多人唱昆曲像唱歌,总是缺少那么几分韵味。”裘彩萍说,这与简谱替代工尺谱成为昆曲的记谱方式有关。

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昆曲艺术家为了推广、普及昆曲,用简谱出版昆曲曲谱。之后越来越多用简谱记录的昆曲曲谱相继问世,昆曲院团日常排练用的曲谱也渐渐变为了简谱。戏校昆曲班的学员们也不再用工尺谱来学习昆曲,学习工尺谱变成了一门课。昆曲院团的新创剧目也是用简谱写的,一些演员甚至不识工尺谱。

在昆曲传承和普及的过程中,简谱可以成为一种助力,但真要传承原汁原味的昆曲,不能丢弃掉工尺谱。因为工尺谱不仅标记了音高,还标记了节奏和格式格律,特别是对于每个字“平上去入”四声腔格的体现。

裘彩萍说,简谱是在工尺谱的基础上翻的。翻得好,对演唱没影响,如翻得不好,差异就很大。“因为工尺谱以字为主,音注在每个字下面,所以每个字都能唱得很准确。而简谱以谱为主,字注在音符下面,有时音符唱出来了,但昆曲依字行腔,抑扬顿挫、虛实抗坠的韵味就減少了。”其实,昆曲业界一直有人在呼吁:工尺谱不能淡出昆曲界!早在2008年,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就说过:“昆曲的剧本有数千出,但翻成简谱的不过几百出,学昆曲的人一定要会工尺谱。”

开设网络课堂


自喻为传播工尺谱的“火种”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工尺谱,裘彩萍没少下功夫。“2012年,我和儿子通过网络聊天,我就想,为什么不能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课了。”

2012年7月,裘彩萍的网络昆曲课堂在网络上开课了。她把工尺谱的谱子印出来,传到网上,然后告诉大家,什么是工尺谱,为什么昆曲要唱工尺谱。渐渐地,用工尺谱教昆曲的裘彩萍被“昆虫”认识了。

澳门有位叫李卉英的“昆虫”,非常喜欢昆曲,可那会儿澳门没有曲社,她计划去香港学昆曲,但路程折腾太麻烦,最终在网络上跟着裘彩萍一对一学。“很多很多的时候,就是一点一点掰她的字,死盯着她,直到她改掉为止,后来她就能字正腔圆地唱昆曲了。”

后来,裘彩萍推荐李卉英参加了苏州的“虎丘曲会”的开幕式,让她一炮走红。恢复虎丘曲会的倡导人陈绍韵评价说:“以前虎丘曲会都是江浙沪的老面孔,现在来了澳门人,这才是全国性的曲会。”

为了不耽误团里的日场工作,裘彩萍的直播授课都选择在没有演出的晚上。刚开始,每周授课一两次,如今每周授课三次。

裘彩萍将自己自喻为“火种”,因为全国很多曲社的社长都是从她这儿学会的工尺谱,这些曲社社长再去教会更多昆曲爱好者。开设网络课堂这几年,常有高校教师跟着裘彩萍学习工尺谱拍曲技法。“三年前的暑假,日本文教大学有两位老师跟着我的网络课堂学,这让我很感动,他们跟着我学了好几年。”

工尺谱传承


离不开昆曲口传心授

其实,工尺谱不是一种看着谱子就可以奏唱的谱式,它的使用背景,就是戏曲教育传统的方式“口传心授”。

昆曲的韵味也不是靠乐谱来表达的,而是要靠老师教的。“白纸黑字”、“口传心授”,缺一不可!那些谱面上无法记写的生命动感中透发的节奏比例,只有通过与师傅面对面地交流才能得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院长板俊荣告诉紫金山新闻记者,“相较于简谱,工尺谱只是框架谱,没有细节,还需要老师去教。如果工尺谱淡出昆曲界,没有人学工尺谱,成为玄学是迟早的事情。”

裘彩萍用工尺谱教昆曲,也引起了音乐界和戏曲界的轩然大波,毕竟业界已不怎么用工尺谱了。一些学习现代音乐的学生在网上问她,“淘汰了的东西还拿出来,是作秀吗?”

裘彩萍说,越是有很多人不理解,我越有使命感,越有紧迫感。“学习了工尺谱,就知道如何行腔,字与腔的关系,腔的结构就都能理解。最重要的是,演员能通过工尺谱去自我纠正,这个名家这样唱,那个名家那样唱,到底该如何唱,翻翻工尺谱就全明白了,这也是一个提高审美的过程。”(记者 翟羽)

非遗档案


工尺谱拍曲技法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而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之一,唐代已出现大量手抄卷子。

在五线谱、简谱传入中国之前,昆曲曲谱便是用“工”、“尺”等汉字作为音符表达旋律。在工尺谱中上、尺、工、凡、六、五、乙就相当于简谱里的中音部do、re、mi、fa、sol、la、si。高音和低音则通过在字上加点或加单人旁来表示。

在昆曲工尺谱中,还存在着十分丰富而繁多的润腔手法,如:豁腔、擞腔、叠腔、囗罕腔等,但这些润腔手法并不一一明确点出,而是用一些符号做大概标记。昆曲中的板眼符号记在谱字的右边,用来表示节奏和时值,例如一板三眼是昆曲常用的板式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四拍子”。

(摘自 《金陵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