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日前落幕。上海昆剧团的谷好好、吴双、张军,北方昆曲剧院的魏春荣、刘巍,苏州昆曲剧院的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浙江昆剧团的项卫东、杨崑等演员获得“十佳演员”称号,另有10人获得“十佳新秀”称号。这些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演员,将成为引领昆曲事业发展的新生代领军人物。

昆曲从以往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到如今人才辈出,观者踊跃,景况已不可同日而语。是什么促使这两年昆曲“行情看涨”?

政策扶持发挥效应

600年的昆曲,素有“百戏之师”的盛誉,曾独占我国戏曲鳌头达二百年之久,其写意、诗化、精致的美学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之一。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价值更是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2004年,文化部颁布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决定从2005年至2009年,国家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全国的7大昆曲院团,绝大多数都是国家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文艺院团。这些都有效推进了昆曲的抢救、保护和发展。

坚持“昆曲走进青年”

昆曲进高校,向大学生们推广昆曲,是全国各大昆曲院团的共识。上海昆剧团坚持推行“昆曲走进青年”,经过近10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剧场。每次上昆演出传统大戏,剧场里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观众。

前些天,浙江昆剧团创排完新编昆曲《徐九经升官记》,团长林为林特意将彩排公演地安排在了浙江大学。原因很简单,“昆曲在大学生里有知音。”事实证明,2场演出,十分火爆,大学生像追逐歌星一样围着领衔主演吴双。而这种“火爆”,也是浙昆用了数年的苦心经营换来的:“每年,我们都要带各种昆曲大戏、折子戏进学校演出30场。”林为林说。

昆曲的复苏,也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昆曲事业。前两年,上海戏曲学校昆剧表演班招生,近2000名考生报考;年轻的昆曲人也纷纷挑起大梁……昆曲的复苏迹象,让作为文化守望者的年轻昆曲人,找到坚守的意义,守望的价值。

众人拾柴烧旺昆曲焰火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透露,青春版《牡丹亭》辗转全国高校,并赴海外商演,演出了102场。到目前为止,该剧已耗资3200万元,“没有白先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单靠苏昆,是绝对不可能撑起青春版《牡丹亭》的。”两岸三地的艺术家一同投入到了排演《牡丹亭》的浩大文化工程之中:王童(美术总监、服装设计)、林克华(舞台、灯光设计)、吴素君(舞蹈指导)、董阳孜(书法艺术)。连剧中杜丽娘那幅写真,白先勇也邀请著名画家奚淞绘制了一幅粉彩美人图,在舞台上亮相。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可以说是集合了许多文化人智慧的结果。

现在,众多文化名人纷纷投入到振兴昆曲的潮流中。台湾作家余光中为江苏省昆剧院的昆曲《1699·桃花扇》担任文学顾问;作家王蒙为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剖析《牡丹亭》的文本;余秋雨教授也为北京厅堂版《牡丹亭》担当文学顾问;著名美术设计叶锦添为苏州昆剧院的《长生殿》担当舞美总设计……通过著名文化人的参与,昆曲热正在超越了戏曲圈子,超越文化领域,成为被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记者 张裕)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