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采访张军,他总是忙忙碌碌马不停蹄的样子,刚刚开完上海昆剧团的工作会议,又和一群伙伴忙着筹划下个月开始的大型活动“粉墨嘉年华”,工作、采访通通在饭桌上解决。就在上周末的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成立大会上,33岁的张军当上了上海昆剧团的副团长,对于一个年轻的昆剧演员而言,这也算是一个破格任命。
而人们印象中年轻时尚的张军,也实在让人很难和“当官”这个词联系起来,“上任”不到一星期,工作也还没具体起来,但张军还是对将来充满兴奋和期待。
饭桌上的张军很活跃,关于“粉墨嘉年华”的开幕式、关于昆剧的过去和将来,聊着聊着,张军还是感慨:这么多年,思路越来越清晰,可问题依然是这些……背着“昆剧王子”的名号,如今又多了“副团长”的头衔,有很多光环的张军,也有很多争议,因此,也就免不了很多困惑……
困惑一:传统还是创新?
“其实,我并不希望昆剧是时尚的,因为时尚的东西总会过时,相反,经典却可以引领时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张军一直致力于让昆剧时尚化,但他的回答却让人几分惊讶,“我创新的只是昆剧的传播渠道,希望观众因为时尚的外衣去关注昆剧本体。我演的昆剧,是绝对不含糊的传统。”
关于昆剧的传统和创新,张军思考了很多年,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觉得传统不可替代,最近研读岳美缇老师的表演手记《临风度曲》,他越发认定,“细腻、严谨、丰富”才是昆剧最弥足珍贵的传统。“如果你没有达到一流的传统,谈创新是空的。”张军觉得,传字辈身上五六百出戏,传到了自己这里,也只不过学会五十出,从这个方面说,我们昆三班还长一段路要走。
这几天忙着准备全国昆剧优秀青年演员展演的初赛,张军挑了一个新编传统戏《双熊梦·男监》,很多人奇怪,为什么不挑《拾画叫画》、《迎像哭像》这样拿手的传统折子,张军说,因为终于有一次机会可以不重复自己。第一稿,甩发、翻跟头,很多人说张军演的这个人物不像一个巾生,倒像江洋大道。第二稿,张军彻底扔掉了原来的设想,又重新用上了水袖、穿上厚底靴,创作的过程让张军很享受,“学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用昆剧特有的表演表达一个戏。”
认定要在传统的功力上花更多功夫,张军并不排斥创新,“昆剧的前进,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但是昆剧的创新,可以轻松一点,并不见得每一部戏都要肩负昆剧的方向、道路这样的使命。新编戏,有时候仅仅只是艺术家的表达,艺术家,需要的是空间。”
对于创新,张军觉得有时候可以足够解放、足够极致,“我们可以做一些戏给非传统的昆剧观众看,比如说昆剧音乐剧《牡丹亭》,在昆曲的音乐中糅合周杰伦的rap,其实这对传统没什么伤害,因为传统在这里足够强。”
困惑二:清心寡欲还是时尚新鲜?
不务正业?这是张军经常被人质疑的话题。歌手、主持、举行派对、出席各种时尚活动……除了昆剧,张军几乎尝试过各种新鲜事物。知名度随之扩大,各种非议自然也因此接踵而至。张军说,有时候,自己在博客上写了参加一个迪奥的时尚活动,就会有很多戏迷跳出来说,一个昆剧演员,应该专心唱戏,怎么能这样浮躁!
对于这样的指责,张军觉得有些委屈,“很多人看昆剧演员都会有习惯的方式,觉得他们应该是清心寡欲的,但是时代在变化,现代的昆剧演员,不可能是真空的。唱昆剧,也只是一种职业分工,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需要生活。”
一个年轻的昆剧演员,在今天的社会,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不是应该融入现代社会?这是张军经常会思考的问题。“如果你不听、不看、不想、不去接触,你怎么能够了解社会,怎么能够理解观众?”在张军看来,有的时候,作为一个昆剧演员,有必要让自己成为一名普通的观众,这样才能想明白,怎么样才能让观众来看昆剧。
无论在上海还是去国外,只要一有机会,张军就会去看各种演出,古今中外,一概不拒,“看的东西多了,你才会明白,昆剧不能走和别人一样的路。要搞大制作,国外的太阳马戏和音乐剧都已经到极致,不可能超越别人。昆剧,有它不可替代的特点,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
“有时候,去参加时尚派对,我仅仅就是好奇,为什么同样是一件衣服一个包,一个LV就可以卖得这么贵,还有这么多人追捧。”张军说,到今天,他终于想明白了,人家就两个字,“经营”呗。
千帆过尽,尝试了各种事情的张军坦言,现在自己对昆剧已经越来越“专心”,很多和昆曲无关的事情都开始推掉。“虽然现在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我却越来越轻松,能够花在排练场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为我身边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也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管理重任,张军说自己一点也不胆怯,“我最理想的状态是,有一天,我可以安安心心演戏,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做专业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制度胜于一切。”
困惑三:重塑昆曲形象的艰难
张军有很多从没有看过昆剧的朋友,经常会让他推荐一出昆剧看看,张军每每都说:“等我的消息,有合适的戏告诉你。”然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张军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戏,让那些从不看戏的朋友“入门”。尽管剧团常年在小剧场有折子戏演出,但张军却担心,这些传统戏冗长的节奏和不完整的故事,会吓跑那些不知昆剧为何物的观众。
“其实,昆剧的料就是这些,关键在于我们怎么配菜。”从1998年“昆剧走进青年”开始,张军就在努力思考和解决两个问题:怎么让观众知道昆剧?让观众知道什么样的昆剧?想了这么多年,张军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昆剧需要重塑自己在大众中的形象,这其中,产品设计是最重要的。”
现代的观众有那么多东西可看,为什么要来看昆剧呢?张军说,其实,昆剧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比如关于爱情的折子,《狮吼记》可以让人看到古代人怕老婆的样子、《萍雪辨踪》可以把一个书生的穷酸样表现到极致、《乔醋》又是古代小夫妻吃醋的情趣……把这些戏串起来演,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爱情专场。而同样是《游园惊梦》,可以设计很多种表演状态,为不同的人准备不同种的方式。“我们不能停留在爱演不演、爱看不看的阶段,要对市场先有设定,才能有相应的产品。”
在张军的想法中,昆剧应该有自己的观众群定位。“前两天,张火丁在上海的演出很火,我两场都去看了,虽然给了我很多启示,但是我看了下现场,百分之八九十的观众和昆剧无关。”在张军看来,昆剧更能吸引那些和自己同龄的青年观众,因为它的精致优雅,也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手段和接触方式。”虽然困难很多,但张军还是踌躇满志,“京昆艺术中心成立了,又来了郭宇团长,对我们青年演员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慢慢做,情况会越来越好。”
(摘自 《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