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昆三班”1994年入团时有56人,现在仍然留守昆剧舞台上的只剩下23人,包括近年来非常活跃的优秀青年演员张军、沈昳丽等。
这些天,这些青年演员正忙着排练三部改编传统剧目:《占花魁》、《绣襦记》、《龙凤衫》,准备下星期的演出。今年是年轻的他们从艺20周年,这个集体亮相的演出季也算是一次小小的纪念。然而,面对昔日的同窗流失大半,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社会,面对不大不小的生存压力,他们不无茫然与困扰。
艺术困惑 甚西风,吹梦无踪
虽然两年内排出了不少新戏,虽然每天似乎都处在一种忙碌的状态。但是,焦灼的期望和无奈的等待,却似乎一直伴随着昆剧团的每一位青年演员。
“快要30岁了呀,当然着急的!”旦角演员沈昳丽的这句感叹,除了女孩子对青春的留恋,更多是出于艺术生命的焦虑。对任何一个演员来说,30岁都是舞台艺术的黄金年龄,当年梅兰芳这样的大师,在这个年纪都已是红遍全国的名角。而对于这些青年昆剧演员来说,知名度已经是一种奢望的追求,剧目的继承和角色的积累,才是他们迫切的愿望,但即便如此,从艺20年,他们的所学和创作依然有限。
“想多跟老师学点戏,现在越来越发现手段不够用,会的东西那么少。”黎安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而排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戏,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创造的人物,更是他们每个人渴望的。然而,缺少合适的剧本、没有足够的资金、能否得到应有支持……这些老生常谈的难题,让创作这个本该是演员份内工作的事情,变成了一种需要期待的梦想。“慢慢来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演员们惊人一致的回答,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悲哀。
而一直在探索昆剧现代生存方式的青年演员张军则认为,“老戏新演”是昆剧艺术的一条捷径。但是,即使没有了剧本和资金的困扰,张军依然感觉到“智慧”的不足:“最大的难题在于寻找昆剧合适的样式感,要找到一些今人和古人共通的‘点’,很难。”
当然,创作困难并没有观众减少来得可怕,多年来。对于“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窘境,这群青年演员早已“习惯”。虽然这些年,因为他们的努力,昆剧的青年观众正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剧种的前景,他们依然感到一种危机和担忧。
生存压力 怎一个“愁”字了得
采访时,沈昳丽说自己今天刚领了演出费,一个全本的《贩马记》和一折《寻梦》,加起来是110元,心直口快的她笑呵呵地说:“好像涨价了。”原来,在上昆,演一个折子戏,一般的演出费是30元,另加4元车贴,只有大戏的主演,才是80元一场,平时也没有排练费——而其代价是,几个月的排练以及两三个小时的演出。对此,乐天派的胡刚边说边笑,毫不讳言:“一个月两千多收入,当然愁啊,愁房子、愁婚事,哈哈。”为此,团里的年轻演员几乎都有过出去“挣外快”的经历。
“有时候想想,真的觉得不公平,昆剧这么难,学了8年未必上得了台,又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从业人员的收入却这么低,而那些影视演员,只要有一点基础都能上,收入却是自己的几百倍。”这种不平与抱怨几乎是每个青年演员都曾经有过的。
除了经济压力,有时候还要面对很多人的不解。“很多人第一次见到我,听说是昆剧演员,先是恭维一番,继而问收入多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等你四五十岁的时候再去唱昆剧不迟。这个时候,我就只能回答他们‘我是搞高雅艺术的,不能和你们相提并论’。”沈昳丽说起这些事情,坦然地像讲一个笑话,但是,笑话背后,却多少有着一点悲凉。(记者
潘妤)
链接:昆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中国直接担负保护和振兴昆曲这一使命的有7个院团所,即: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省昆剧团、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虽然近年来昆曲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昆曲院团面临的一些困境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昆曲界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昆曲保护振兴工作的正常进行。
编剧人才严重缺乏
剧本乃一剧之本。目前昆曲院团在职的编剧人才寥寥无几,无力直接担负起剧院团一度创作重任,而导致的结果是剧院团上演新剧目没米下炊,上演传统剧没人整理改编的窘境。尽管昆曲界不乏文化素养较高的演职员,但他们所整理改编的剧目大抵是质量不高,与昆曲的格调相差甚远,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
传统剧目严重流失
昆曲艺术在长达200年的辉煌期间,剧目纷繁,精品迭出,尽管至清末昆曲已处于衰落状态,但经常上演的剧目仍有800余出折子戏,到解放前,“传”字辈演员经常上演的折子戏也还有400余出,解放后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继承了近200余出折了戏,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昆曲演员继承的折子戏只有近百出,目前青年演员真正经常性上演的剧目只达十余出。传统剧目流失速度之快,令人触目惊心。
院团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昆曲演出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微薄诸多因素,各昆曲院团经费大多是入不敷出,办公设施陈旧,排练经费紧缺,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环境简陋,演职员工资收入低下,医药费用不堪重负,人才流失严重。
昆曲生源严重匮乏
近年来,由于每年举办一次昆曲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昆曲节,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得到了锤炼,使昆曲接班人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各院团还是存在着行当不齐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日益显现的问题,各昆曲院团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相继招收昆曲学员。但是,由于昆曲从业人员待遇较低,年轻人不愿从事昆曲行业。另外,由于戏曲学校的学费较高,一学年学费、食宿费等要超过1万元,对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偏远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而且学习时间又长(演员班8年,音乐班6年),毕业后又没有好的待遇,没有回报。再者,城市里许多家长不愿自己的子女报考戏曲学校,尤其是昆曲,迫使学校只好去农村地区,甚至是边远地区去招生,而高额的学杂费又成了这些地区学生家庭的“拦路虎”。昆曲学生的来源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昆曲艺术继承发展的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
缺乏昆曲演出剧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具有非常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应该经常性地演出。经常性地昆曲演出,不仅能对昆曲传统剧目起到保护和继承,而且能磨炼出一支技艺卓越,实力超群的演员队伍。时至今日,全国7个现存昆曲院团所没有一个拥有比较理想的昆曲演出剧场。目前的剧场实行承包经营,场租昂贵,加上昆曲的市场又小,演出越多赔得越多,各昆曲院团只能减少演出场次,结果形成越不演观众越不熟悉,越不熟悉越没人看的恶性循环。(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
(摘自 《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