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的悲剧、意大利人的歌剧、英国人的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将歌、舞、诗、戏糅合成精致优美的表演形式,并且对后来的京剧以及众多中国地方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确立了“百戏之祖”的艺术地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昆曲“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殊荣,广受世人瞩目。

昆曲600年,从起源、发展、衰败到新中国后的兴起,历经荣辱兴衰。1956年,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昆曲表演团体——浙江昆剧排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十五贯》,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艺术性轰动全国,周恩来总理称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浙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昆曲的发祥地。

不久前,浙江昆剧“秀”字辈的林为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正如著名作家张爱玲所说:“成名要趁早”, 21岁时,主攻武生的林为林便“蟾宫折桂”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同时赢得了“江南一条腿”的美誉。可就是这个出名很早的昆曲秀字辈的传承人,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里一直默默耕耘,承担起了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的任务,筹谋着浙江昆曲的再一次繁荣。

昆曲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对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繁难的境地。“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不是博物馆的古董,而是活的遗产。”林为林深知浙昆的继往开来,让古老的昆曲走出‘新’的步伐,他这个领头羊任重道远。

“昆曲发展到现在,在程式方面接近完美,但如果完全用传统的方式表现,受众面会过于狭小。要让更多的人领略她的魅力,必须在尊重传统基础上寻求突破。”

八年前,林为林重读《东周列国志》,公孙子都这个特立独行的古代名将引起了他的兴趣,细细品读后公孙子都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愈发清晰生动。“在昆曲舞台上,以武戏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戏还是个空白。甚至在京剧舞台上,这样的武戏大戏也很少,该剧的排演填补了这个空白。”八年磨一戏,几易其稿、几度揣摩、几重反覆,终于,新打造的《公孙子都》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